APP下载

浅析儿童任性的成因及纠正方法

2015-01-13段瑾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任性建议

段瑾

【摘 要】幼儿期易出现任性行为,是儿童的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如果其养成任性恶习,将会对他们身心发展产生严重障碍,难以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因此成人要尽量帮助孩子克服任性的毛病。

【关键词】任性;原因;纠正方法;建议

一、任性的定义

任性是一种有倾向性的性格缺陷,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任性的孩子如若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甚至打滚,难以克制,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 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指出幼儿随生理发展,逐渐接触更多事物,但他们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凭借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且在多数父母观念里,任性是不好的,所以他们多以成人思维去思考,忽略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任性”是幼儿长大的信号,任性表现与其心理发展相关,因此家长应注意信号背后隐藏的心理发展秘密。

二、任性的原因

1.性格原因

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气质是儿童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时过境迁,很快就会好起来。

2.生理原因

儿童任性也是年龄特征的表现。孩子成长不是匀速平稳发展的,最初他们不知道“自己”,表现很乖。伴随语言发展,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一岁左右说出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两岁左右开始会说“我”。这时,孩子的心灵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和体现自我的对立和矛盾中。孩子要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为了确立自我意识,自然要对抗父母。不安定、不调和、情绪不稳、脾气暴躁、表现粗野、时常胡闹、最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和别人对抗、不顾忌别人的心情,表现很任性。

3.家教原因

性格是生活的产物。“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必然培养出任性的孩子。家庭的“有爱无教”或“重爱轻教”,一味娇惯溺爱,把孩子摆在家里的中心位置,使其自我中心意识过度膨胀。其中较为突出的任性问题便出现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隔代喂养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又信不过保姆,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且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问题的处理方式、意见的不一致,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优势,认为有了靠山,任性愈演愈烈。

4.社会原因

同伴交往机会缺乏。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游戏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在亲子交往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导致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三、案例分析及策略

1.提前打好预防针

案例:明明妈妈带他到商场给奶奶选生日礼物,路过玩具柜台明明指着几百元的机器狗非让妈妈买。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两个小的了,要赶快给奶奶买礼物。明明不肯,妈妈许诺说下回他生日时送他,谁知明明一屁股坐到地上。妈妈生气的想把他拉起来,他却直接躺地上打滚。许多人围过来看,妈妈为了避免尴尬极,只好买下并“逃离”众人视线。

分析: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带孩子到商场之前,估计孩子八成会因为玩具之类耍赖。在出发前就要和他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好,可以表扬他,也可以给他买个小礼物以示对其“不任性”的奖励。

2.明确界限,坚持说“不行”

案例:玲玲小时候妈妈工作忙,就交给奶奶带,奶奶对她百依百顺,养成了晚上临睡前一定要再吃点零食的不良习惯,有时妈妈不给吃就连哭带滚的,无奈妈妈最后还是把零食给她。

分析: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长的弱点。家长怕孩子哭,孩子就哭;家长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偏偏要打。“得逞”了的孩子因此下回还用这一招。家长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面对孩子最初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让步、迁就,而是态度坚决的进行到底。

3.家长形成合力,贯彻教育一致性

案例:还是玲玲,因为奶奶总是宠着玲玲,有时妈妈不给吃,起初奶奶不说什么,后来不忍心就偷偷给她吃,甚至当着玲玲的面责备妈妈太严厉,玲玲妈妈也没有办法。

分析:隔代教育是一个当今社会令人无奈却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人父母者,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切不可完全把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权交给老人,同时和祖辈沟通,要给孩子理智的爱,不应一味宠溺,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应是协调统一的。

四、结语

任性是孩子一种常见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们可以利用很多的途径来解决。但总的来说是,当孩子发生任性行为时,家长要正确对待,既不能全盘否定、横加指责,也不能无原则的一味迁就、听之任之。应该问清事情的原委、了解清楚孩子发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和理由,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促使幼儿的任性行为逐渐转变为理智的正常行为。

猜你喜欢

任性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千万别任性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有修养,不任性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任性者的搞笑
说走就走的任性
有才任性党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