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2015-01-13刘春霞
刘春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空间还可不断地向外延伸,它不仅考查学生筛选、分析、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等方面的能力。现代文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浏览问题,弄清题意
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不必急于阅读和解答,首先浏览一下所有的问题,要仔细分析题干,弄清问题的要求,锁定问题的关键词,了解问题的多寡、设置的方式以及问题的具体内容,以便确定问题在文章中涉及的文段,从而确定阅读应该注意的细节,进而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学生只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才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迅速筛选出答题所需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
二、纵观全局,快速阅读
就文章这个整体而言,需要学生去把握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话题范围;二是风格基调;三是思路脉络;四是主题宗旨。在阅读第一遍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写作对象是什么,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同时,注意阅读材料所属文体,争取全面认识理解材料,在头脑中对材料的背景、文体、内容范围和答题要求等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把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放在一个整体氛围中。通过提升效率和加强对文章的整体印象,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速度,而且能提高理解材料的准确度,避免望文生义。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老师要特别指导学生注重增强整体意识和时间意识。
三、重视开篇,斟酌结尾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开篇往往是作者思路的切入点,文章关涉的人、事、物、情等都会在开篇中逐渐明晰,尤其是作者的情感和思绪会在开篇处就定下基调,如或平淡,或愉悦,或低沉,或慷慨,进而在格调上为开启下文服务。同时,要认真阅读揣摩每段的首句,段首句往往是对该段的高度概括,通过段首句进一步了解掌握信息点。此外,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结尾一般都会揭示作者的思考和情感,如或给人以回味无限的余音,或彰显作者积淀已久的哲思,或表现催人泪下的感动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斟酌结尾时,不仅要品析作者的立意,还要对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文章语言和行文思路等进行品析。因为,这样做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四、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读第二遍时,我们可对文章各段的段首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以及重要的关联词或路标性词语等进行圈画,以便在结构和内容上能对文章进行快速整体把握,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和解答问题。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另外找准题目涉及的问题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认真揣摩上下文意。通过这一步,要了解材料的话题对象、具体内容和行文思路。
五、通观全篇,斟酌答题
准备答题前,为避免断章取义,还应该通观全文,从整体上对文章再进行一次鸟瞰式的审视和品析,以便进一步明晰已经获得的相对模糊的知识和信息点,校验不甚准确的知识和信息,进而确定答题的思路和具体内容,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答题时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错误。要引导学生在答题时,注意做到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适宜的角度作答,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选择自己擅长的句式组织答案;要有效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尽可能的利用原文中的语句或词语,进行有效的提取、剪接、重组吗,力求答案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六、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切实提高解答效率。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就是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三是还原辨析法。这一方法主要针对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把选项回归原文,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加以比较、分析、辨别,确定是否与原文的说法保持一致。“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是有效的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指导教师:赵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