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5-01-13布日曼
布日曼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同时,阅读是学生们获得各种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取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的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阅读本身就应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平时要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途径、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越来越注重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而是对单个文字的学习和考察。将要学习的文字穿插于文章之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对上下文联系的理解,还能提高词语的运用能力。因此,语文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越来越弱。一方面是老师教得累,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累。对于这种情况,本文将着重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很显然,这里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并不能片面地理解成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2.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学作品,体裁、题材多样,文中人物形象,语言及文中思想,需要教会学生去揣摩,去体会和理解,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文字的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机部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则必须先提高其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小学生欣赏审美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作品形象的感受能力,注重情操的渲染,不宜采取流水型的文字分析与思想概括,为小学生提高语言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好基础性的培养。
3.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写作内容和如何写的问题,写作内容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进行累积;如何写属于方法的范畴,涉及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必要的写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词汇的积累,了解词语应用和写作形式,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作文的表现形式和写作知识。将揣摩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学习应用其中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其兴趣是很容易激发的。但是很多老师却没发现这个特点,而是采取枯燥无味的方式硬性灌输。老师念,学生听。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走神,这种被动式的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后写读后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最烦躁的莫过于写读后感了。他们在写的过程中往往产生逆反心理,或随便写写,以凑字数,或摘抄别人的文字。这样不但达不到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反而会降低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是很容易满足的。因此,奖励法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非常喜欢听大人或老师的夸奖。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激将法。例如,上语文课时,在讲课之间让学生举手朗诵课文,每人朗诵一段。对于朗诵得好的同学给予夸奖。很多学生比较羞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鼓励他大声。如若发现有所进步,也一定不要错过对学生的夸奖。
对学生的奖励包括口头上的夸奖和实物奖励。小学生哪怕是一朵小红花,也能乐呵呵一整天。这么微小的奖励,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轻而易举且成本较低的。那么,老师在上阅读课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收获满足。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越学越爱,越爱越学。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可见培养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3.讲究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
有效的语文阅读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更需要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小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可以提前熟悉新知识,了解新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再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甚至还不知道如何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并针对阅读预习提出相应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知道如何阅读了。如:熟读课文,实现有感情的流利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解决不熟悉的句子;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考,能了解文字背后的那些寓意;然后能有所感悟,提升自己相关方面的文学修养。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燕子》时,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上述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预习,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解决生字词,然后让学生把不理解的句子在文章中标出来,在授课之后,尝试着让学生复述文章大意,这样学用结合,通过阅读预习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采用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比如速读和精读,开展阅读比赛,集体阅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书华.高年级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2012(21)
[2]陈燕.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生态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