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营造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气氛
2015-01-13乔成玉
乔成玉
“课堂气氛”指在课堂内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师生间的感受、对活动的态度等。目前,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课堂上不主动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沉闷。于是,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研究便被提上日程。
在大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配置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即使有小学英语教材,英语课也不能很好地开展,所以在初中之前,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英语意识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在农村,英语教学一般从14岁左右才开始,这个年龄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而大多数农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就使学生学好英语成了一句空话。
本文主要是从教师自身出发,在认真研读教材和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改变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气氛。
一、农村英语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
首先,学生掌握单词困难。来自各小学的学生集中到初一,层次各异,能力不同,大多未接触过英语这门课程,即使学过的也只是学了些皮毛,这样,教师就得从ABC教起。如果一开始学习就是大量的词汇,让没有基础的学生一下子记忆这些单词就显得困难重重,学生逐渐地就产生了厌烦情绪。而且大多学生在没有掌握音标的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过后很快就忘了,也无法提起自主学习的兴趣。
其次,初中英语学习内容虽然贴近生活,但涉及面太广,如过去时、反意疑问句、现在完成时等。中学生刚接触英语,还没有完全适应,一下子要去领会并掌握这么多变化各异的语法,就有些措手不及。旧的还没学懂,新的内容又出现了,学到最后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积极性一被打击,学习就被动了。
最后,英语语言内容实用性强,可在农村学校却缺乏语言环境。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尽量地进行反复练习和大量的讲解,而学生自我表达和应用的机会很少。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回答或按要求进行活动”。为贯彻课标要求,教师应该用英语来完成教学过程,完成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学,并能学以致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运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现在对小组讨论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
1.分组规则
(1)每组安排两位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组长
如果只有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时,讨论没办法进行,整个小组会失去信心,分组便会失去有效性,最后分组就形式化了。两位组长共同负责讨论,回答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也能对组员进行及时的指导,如此一来,整个小组便“活起来”。
(2)小组问题由组长整理汇报
由组长统一汇报给课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持课堂秩序。
(3)组长在非教师的点名时不能回答问题
本条规则促使组长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帮助组员理解问题,将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展示于课堂,同时也能巩固与提升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组长建立权威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有自信,更善于思考问题。
(4)适当的奖罚制
奖罚是对学生工作的评价手段而非目的。例如: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组员不会读简单易懂的单词,教师可要求组长领读五遍。
2.小组讨论法的实施步骤
(1)教师备好教材和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预设问题”
教师首先应吃透知识,把握好教材;其次要备好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如果不“吃透知识、备好学生”,不认真钻研知识,不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课堂中的“预设外问题”时,就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主题等情况。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做好规划,但可以做作一个框架式的课前计划,即在计划里给课堂意外预留较多的空间,同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只有吃透知识,备好学生,才能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预设问题”,面对“预设外问题”,教师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小组探究合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完成教师的“预设问题”,产生自己的“预设外问题”
要促成“预设外问题”的产生,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设置“预设问题”。
第一,不能用教师的“讲”来包办学生的“学”。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学生可能混淆、可能出现理解误区的问题几乎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
第二,创设“预设问题”是学生“预设外问题”产生的土壤。预设问题,为预设外问题的产生做好了铺垫。课堂中,要把教师的讲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预设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预设问题,是培育“预设外问题”的土壤。
第三,预设问题的设置要遵循“基础性、开放性和明确性”原则。通过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可以更加熟悉教材内容,在对教材熟悉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从自身出发,多角度、更好地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传统课堂中,教师充当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定位造就了“学生有疑问,教师来解决”的模式。然而,教师的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面对“预设问题”和“预设外问题”,教师应积极挖掘课堂资源,让学生在协作中、在思考中、在讨论中、在辩驳中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中,教师预设课堂是学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预设问题时,绝不意味着讨论活动的完全开放和自由。当学生出现“预设外问题”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没有教师的主导,课堂的讨论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学生的提问就会出现偏题、离题。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要实现探究的最终目的,当然缺少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创设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点明主题;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参与讨论。可见,在小组合作中,教师不是不起作用,而是所起的作用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授之以渔”。教师由导演者变为组织者,其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英语的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彩凤.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