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传记怎么写?
2015-01-13Toby
文/Toby
我的传记怎么写?
文/Toby
不管是库切还是法斯宾德,都不可能完全客观地演绎那个真正的乔布斯。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能被客观地浓缩到一部电影里。传记电影的优劣高低,也体现在这里。大师级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说过,电影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木乃伊情结”,是人类渴望精神不朽的产物,确实一针见血。为他人或自己做传,差不多是人类掌握了用符号表达意义之后就已经开始的漫漫伟业。人们需要记住过去所拥有的神奇以及丰功伟业,逐渐学会了用各种符号记录和表达对一切神人的仰慕、怀想、推崇和模仿之情。当绘画和文学占领人们的精神圣地之时,为伟人和牛人画像和做传是其无比重要的功能。摄影机和电影的出现,更是把传记这一生生不息的光辉事业推向了真正的高潮。
窥探花絮、绯闻、无奈和成功秘诀
电影史上的早期电影,热衷于把某一地的奇风异俗搬运到另一地,热衷于把那些奇人异事摄录下来,以此引来一阵又一阵的惊呼和赞叹。如此看来,电影的纪录性之于传记所需要的真实感,简直是天造地设的绝配。默片时期,带给人们新奇感和惊喜感是电影票房的重要保证。那时候,人们已经拍摄了很多可以称得上传记的影片。当电影人习惯于讲述长篇故事之后,传记更是电影类别中的一股无比强大的势力,以其榜样的力量影响着观众。从中可以窥视到名流与伟人生活中的花絮、绯闻、无奈以及成功秘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电影电视主宰人们生活的时代,所有的名流和成功人士都是榜样。他们的能量既能影响到一个时代,当然也能为一部电影开拓一片宽阔的市场,这是推动传记电影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此外,制作和拍摄传记电影的人,深知名流的光环对于普通人的诱惑力,也知道每一个平凡的人其实都有一颗渴望不平凡的心。平凡者需要用名流的举止、行为、力量作为说服自己生活下去的工具。这导致每一部传记电影都是神话,每一部传记电影都在造神。如今,世界上已有数不尽的传记电影,也就是说,我们有了数不尽的神,他们是政治家,是画家,是音乐家,是作家,是体育明星,是企业家,甚至是电影人自己。他们在银幕上以声光幻影重演他们走向名流圣殿的历程,借助幽灵般的替身激起银幕下平凡人们的欷歔感叹和和丝丝野心……
什么人更容易有电影传记
显然,并非每一位名流都能有一部电影传记。这固然与名流的事迹是否惊天动地有关, 也与电影本身耗钱费力的特点有关。我们听说过某某一部号称自传的传记,或者又有某某人画了自己的自画像,似乎还从未听说过有人要为自己搞一部电影自传。皆因电影的影响力固然大得惊人,但它却也是个费神费力、烧钱烧脑的事,一般人搞不了,搞得了的人也不会愿意让一沓一沓的钞票打水漂,所以电影投资者只会拍摄其他神奇人物的传记,利用那些神奇人物的人气和粉丝捞上一把。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传记电影最多的当数政治人物,其次是艺术家,然后是各类明星及行业牛人。有时候也会出现所谓小人物的传记,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并非小人物,而是自有过人之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诗人当属某个层面的名流,然而,有关诗人的传记电影却少得可怜,几乎可以说没有。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部以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伦为主角的影片《心之全蚀》,被誉为传记片的典范。但如果以今日之标准审视,也只是一部关于诗人的搞笑漫画而已。究其原因,也许是诗人在世时多半都是穷困潦倒或者精神状态近乎疯狂,而且,除了说说诗人的绯闻,似乎再也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但与其他各界大牛们相比,诗人们的绯闻可谓不值一提。人们可以在看画家画画时,看到美丽的模特以及画家与模特的缠绵悱恻;人们可以在看音乐家演出时,看到社会名流名媛们欢聚一堂微妙互动;人们可以在看政治家搞阴谋和阳谋时看到他们内在的野心和能力。几乎可以说,政治偶像的传记最受欢迎,因为人们总是想知道政治背后的秘密,窥探宫闱内部的奇境与噩梦。如今人们也许更愿意在光影中看到时尚和财富达人的演出与秀场,通过《时尚先锋香奈儿》和《圣罗兰传》这样的影片想象那些无尽的奢华。
传记片的审美特征
传记片作为中外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实践由来已久。但因其类别的模糊性,传记片并不像一般类型片具有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但传记片却盛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电影大奖盛产的沃土,因此,很多有名的导演、演员都对传记片情有独钟。以好莱坞影片为例,传记片经常横扫奥斯卡最佳影片,包揽影帝、影后、最佳导演等奖项。
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改编自美国前世界重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将罗伯特·德尼罗捧上奥斯卡影帝的宝座;音乐传记电影《莫扎特传》以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展现莫扎特的一生,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当晚被称为“莫扎特之夜”;2010年的《国王的演讲》选取英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的故事,在第83 届奥斯卡上揽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4项大奖;2010年的《社交网络》介绍了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由大卫·芬奇执导,获得了第83 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原创配乐3项奖项。
传记片与一般故事片不同,在情节结构上受人物事迹本身的制约,传记片虽然强调真实,但必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在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允许想象、推理、假设,并作合情合理的润饰。纵观传记片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电影“虚构”的本质、“娱乐”为主的功能以及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真实”的界定在传记片里十分暧昧。当代传记片也不再以讲述人物一生为单一的创作模式,视角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多层解读的创作方式改变着传记片“不叫座”的历史。传记片受到电影时间的限制,时常选取表现对象人生经历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时期,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历史人物精神交流,展现表现对象的灵魂,体现人性的张力便成了传记片的主要诉求,也是传记片得以支撑的精神意蕴。这样的创作主旨使传记片中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起来,让观众在电影短短的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在中外电影宝库中,均有代表性作品。
例如,《孔子》一片通过讲述争失地、隳三都、周游列国等重大事件,将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等重要思想穿插其中,较好地向当代观众展现了其伟大思想家的精神肖像。英国影片《甘地传》则是印度国父甘地伟大而庄严一生的再现。导演通过对甘地青年受辱、海外斗争生活、和平请愿、罢工、数度监禁与绝食以及被刺杀等史实的勾勒,讴歌了圣雄甘地所倡导的不合作精神与非暴力主义,以影像的方式对甘地的精神世界与精神历程作一次全新的解读。
由于传记片必须基于真人真事,所以传记片的题材、故事情节都是“有史可查”的。但电影原本就是一门“虚构”的艺术,传记片也允许在
历史材料的基础之上“加点料”。例如《孔子》中“子见南子”演的是孔子应南子之邀进宫见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却没有具体的描述,可以说是个千古之迷。《孔子》的导演便将这个情节进行了扩充:精心打扮后的南子绕着孔子走过一圈后,与其亲密交谈,周迅饰演的南子时不时身体前倾,神情暧昧,并向孔子发问:“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历史上,南子见孔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始终是一个千古之谜。导演胡玫这样的处理,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也增加了该片的看点。
传记片大多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历史背景、反映时代的变迁,通常其人物都是放置于一定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之中,因此一般来说传记片的主题具有较强的深刻性,导演想通过人物经历或揭露社会的黑暗、或暗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 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历史事件,导演在该部影片中生动地塑造了辛德勒这一光辉与低劣于一身的形象,将历史“艺术化”,用电影阐释伟大的人性,揭示了法西斯的残暴和未泯良知之间的博弈,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克服口吃,在圣诞节发表演说号召全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演讲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是在讲述一个病人自我修复的过程,更展现出历史洪流下逐渐衰弱的英国怎样重新站起来,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奋斗历程。
三种独特的叙事策略
自20世纪40 年代的《公民凯恩》诞生之后,中外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传记片。在传记片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多的导演尝试打破常规,创新传记片的叙事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策略。
例如关锦鹏的《阮玲玉》采用了双线并行的二元叙事方法,采取半纪录片的形式,巧妙地将阮玲玉的原作与张曼玉的演绎交叉融合成一部影片,同时穿插对老一代影人的采访以及主演们的体悟。张曼玉在该片中扮演中国早期电影明星阮玲玉,两者合二为一,整部片子以阮玲玉的最后6年的演艺生涯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讲述阮玲玉短暂一生的生活、事业与爱情。影片以阮玲玉的早期电影剧照开场,配以关锦鹏的旁白解说,简要介绍阮玲玉的演艺经历。而后摄影机里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聆听状态下的张曼玉,并与导演沟通互动,通过画外音连续介绍的方式巧妙地把身处两个不同时空的女影星联系到了一起。整部影片中,张曼玉一会儿以阮玲玉的身份出现,一会儿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观”阮玲玉,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这种叙事方法在讲述阮玲玉故事的同时,也让张曼玉完成了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在进入联华影业公司的6年中,阮玲玉的事业进入辉煌阶段,感情却并不顺利。影片在展现阮玲玉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按事业和情感两条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前者以时间为序,选取其在联华的主要影视作品展现阮玲玉演艺的提升和思想的解放,后者则分别描摹了她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三人的情感纠葛。后期剪辑时,功力深厚的导演将《香雪海》的说戏与张达民的纠缠交叉,将阮玲玉内心的酸楚和徘徊借作品展现出来。又以《神女》暗喻阮玲玉与唐季珊同居关系
的本质,《新女性》韦明自杀的戏也与阮玲玉的自杀成为参照,控诉旧社会的人吃人以及男权社会之下女性命运的悲怆与无奈。关景鹏以一种特殊的手法,在《阮玲玉》一片中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塑造了阮玲玉,形象鲜明,生动细致,将阮玲玉电影事业的辉煌与个人命运的悲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复原了20 世纪初期电影巨星的真实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女性寻求解放和反抗的历程以及难逃宿命的悲惨结局。
例如《国王的演讲》则是小处着手进行日常化叙事。《国王的演讲》虽然是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下拍摄的,导演没有拍摄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选择向观众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战胜口吃的故事,日常化讲述视角的选择让这部影片看似讲述一个特殊身份人物的普通故事,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心理距离,获得了情感联系。乔治六世的英国正处于国力渐衰的阶段,政治的民主使皇室的存在更多地作为一种象征。该片着重描绘的乔治六世与口吃之战,首先体现为其作为国王,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战。日常化叙事的选材满足了观众对于皇室生活窥探的心理,激起观众的观看热情。看似高高在上的国王却有着口吃的创痛和烦恼,童年的阴影、父兄的强势,让伯蒂内心其实充满自卑和矛盾。导演将一个国王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便是这部影片最具魅力之处,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乔治六世报以理解和同情。这部影片的主要叙事脉络是乔治六世在平民语言治疗师罗格医生的指导下战胜口吃,但实际上还暗含两条发展线索—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之间友谊从无到深厚的建立过程以及乔治六世内心逐渐成熟强大的心路历程。罗格医生在国王面前坚持平等,直呼其为“伯蒂”,对其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甚至提出一些很“无理”的要求。而伯蒂也在最初的反抗之后逐渐对罗格卸下了所有的面具并听从罗格的安排,甚至逐渐产生了一种情感的依赖。罗格对其的治疗过程使伯蒂消除自卑,回归自我,也在精神上完成了对其的引导,弥补了伯蒂缺失的父爱和家庭的温暖。亦师亦友的身份状态、睿智机敏的话语、直指心灵的主题都成为该部影片赚取人心的“砝码”,但使其最终致胜的,还是该片巧妙的选材视角和高超的讲故事的方式。又例如《铁娘子》采用了“意识流”式的非线性叙事。《铁娘子》围绕英国唯一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从政经历讲述,影片没有采用人物传记片惯用的正序叙事方式,而是以撒切尔夫人的老年生活为主线,运用倒叙、插叙、并序等多种手法,同时穿插实拍的影像资料,进一步还原了历史。该片以撒切尔夫人孤独的老年生活为主线,将其成长经历、参政历程、从政手段等事件穿插于回忆之中,展现了其对去世丈夫的深切思念和身为女人的母性光辉,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刚柔并济的撒切尔夫人。该片使用内心描摹、梦境联想、幻觉等意识流的典型方法回忆撒切尔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意识流”本是来源于心理学的词汇,意识流电影则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意识流主要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处的方式,运用该形式的影片大多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在打破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的同时,深化了主题。影片开头便用心理独白来表现撒切尔夫人对已故丈夫怀念的情感,通过穿插与丈夫的对话,来再现撒切尔夫人最真实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将其对家庭疏忽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导演还运用相似场景、符号、影像等介质来完成老年撒切尔对自己一生关键事件的回忆,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这一切的叙事都是依靠撒切尔夫人的潜意识和直觉活动,却没有显得生硬和不连贯,通过心灵的撼动和情感依托来表达的事件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联系。该片从“铁娘子”的“柔”说起,以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强人最为真实的内心世界,颠覆了观众心中对铁娘子的固有形象,从另一个角度展现铁娘子铁腕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类传记影片的兴起
随着电影产品的发展,传记片从过去反映真实人物的完整人生,演化为如今截取漫长人生中的一个片段,甚至展现虚构人物的一生,所以出现了“类传记影片”这一概念,更加丰富了传记类影片的题材和内容。对于传记类影片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人,而是其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只要历史背景真实,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传记影片。传记片作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当今电影市场重要的一种类别和创作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故事片的叙事方式,启迪着虚构类故事片的创作。
虚幻的电影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而真实的传记片却让我们和曾经或者现在的名人、伟人、传奇人物们无限地接近。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传记片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讲述的故事,都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困顿的时候看看传记片,我们就会知道自己的不如意只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得意的时候看看传记片,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离神话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