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5-01-13董鹏
董鹏
【摘 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历史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情感态度;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在诸种能力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主旋律,是一个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由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为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但要完成这样的转变,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实践交流,思考探索。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富有爱心,不忽略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说话要礼貌,尊重学生,不用命令式的语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而应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比如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可以加入到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练习。这样同学们在老师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到了鼓励,他们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愿意与老师交流,与老师建立深厚的情感,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建立有效的情感交流渠道,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教师还应该建立有效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比如:成立历史活动小组,小组可以由几个对历史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也可以是由几个好朋友组成,历史成绩参差不齐的互助小组。小组中的代表定期与老师交流历史学习方面的感受。并且在班级里设“交流本”,任何学生都可把每堂历史课的感受写在“交流本”上。老师定期查看总结。对一些共同情感问题大家可以共同讨论解决,而对于一些个别性问题,老师应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进行私下的单独交流。
通过不同方法的尝试,同学的历史学习的积极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的“顿悟”与心理活动的飞跃。它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创造性思维往往包括四个品质: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这四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结构。同时一个创造性思维强的人还具备以下素质:即广博的知识,对某一门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迎接新问题的挑战,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等创造性个性,而且这种思维品质是推动生产、科技和文艺创作发明的重要条件。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教学应该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历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质疑,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的做法是:①给学生明确提出:历史学习贵在质疑,能否在读完书后提出问题,是其是否学会历史学习的重要标志;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没有认真思考、懈怠懒惰的明显表现,应该受到严肃批评。②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习惯。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例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侵略中国吗?对历史现象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对历史概念设疑:课文中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么,民族英雄到底指什么样的人?;也可以设疑历史结论: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结束时设疑:鸦片战争后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师的设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并非无疑,而是处处有疑,若不能质疑,说明并未学好教材。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指一个“导”的作用,要使学生真正对知识产生兴趣,理解和把握知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2.善于启发诱导,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开放性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并将尝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这实践中去的机会。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主动探索,独立操作。自主表达,学生从中创新和实践,从而建立起一种主动发现、独立思考,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体验与创新中学习,认识外在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发展。实际上,现代教学观要求学生既能苦学更要乐学,充满着快乐、洋溢着个性,贯穿着向上的情绪和情感的教学。因此,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前提是关于启发诱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理想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如“先入为主”“定向思维”等。所谓消极思维定势是指学生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生搬硬套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不善于变换知识的角度,不善于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惰性。
要消除学生消极思维的思维定势,教师就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力求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教育和知识灌输,使学生初步树立起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初步掌握科学的认识工具,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克服绝对化、片面性,使学生的认识走出“非此即彼”的束缚。教育学生既要正确看待自己,也要正确看待同学,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老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辩证训练,使学生能用已学知识、观点、原理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师要根据学生和社会实际,精心设计和选择适量的训练题,对学生时行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教学中的表现是:“我能学”,即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学习的内在能力,也同时具有独立学习的欲望。因此,老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产生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的旷日持久。那么,如何质疑?我认为,应该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思想的疑点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内空。创造性思维是自主合作、探索的心理活动,它既是创造的生长素,又是创造的催化剂。它能开启智能的闸门,使思维模式从求同转向求异,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封闭转向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