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计量装置资产管理浅析
2015-01-12彭翎
摘要:目前的供电企业中,对于运行中的电能表计均采用周期轮换的方法来实现其生命周期的管理。以深圳罗湖供电局为例,辖区内共有约32万块电能表,2011年和2012年计划内轮换的电能表数据分别约为1.4万块和1.2万块,若按此进度进行轮换,罗湖需要大约25年才能轮换完所有的表计。当资源受到限制的时候,必须通过管理方法及制度流程的完善,来实现电能计量装置的精益管理。
关键词:电能计量装置;资产管理;状态监测;供电企业;电能表;周期轮换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1-0185-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093
1 设备资产管理的发展
设备资产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事故维修、定期检修、预防检修和状态监测四个阶段。事故维修是以事后修理模式为主,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维修费用不断增加,事后故障处理的方法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定期检修是原苏联建立的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就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检查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预防检修是指根据设备的运转周期和使用频率而制定的提前进行设备现状确认的维修方式,预防性检修的重点在于对设备运行周期的理解和使用频率的监控。状态监测是指在不影响设备运行的条件下,对设备状态连续或定时进行的监测,通常是自动进行的。
2 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现状
现阶段,我们的电能计量装置设备资产管理是处于事故维修、定期检修和预防检修并存的阶段。
2.1 事故维修
对于大多数运行中的电能计量装置,通常等到现场运行状态异常“暴露”之后,才能针对异常状态进行“维修”。因此在三类案件处理过程中,时常出现因表计故障、CT变比系统与实际不符而导致出现漏计电量,漏计时间甚至长达十年之久。对于此种漏计情形,其实早已超出了电能计量装置轮换的周期,本应可以通过用电检查、抄表等日常工作发现,却因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的疏漏而没有及时发现,造成了一定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导致在追补漏计电量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用户投诉与法律纠纷。
2.2 定期检修
根据《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所规定,供电部门应该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现场检验:I类电能表至少每3个月现场检验一次;Ⅱ类电能表至少每6个月现场检验一次;Ⅲ类电能表至少每年现场检验一次,这就是典型的定期检修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不考虑设备健康状态,到期必检,造成电能计量装置漏检、过检和盲目检验问题突出;二是定期检验工作量成倍增加,造成定期现场检验力量不足矛盾异常突出。
2.3 预防检修
供电部门目前采取的电能计量装置周期轮换管理就是十分典型的预防检修模式。对于运行中的Ⅰ、Ⅱ、Ⅲ类电能表的轮换周期一般为4~5年,运行中的Ⅳ类电能表的轮换周期为5~6年,V类双宝石电能表的轮换周期为10年。事先就根据电能计量装置的理论运行时间来规定其寿命周期,在达到运行寿命之后,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更换。但是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无法对所有电能计量装置都实现定期轮换,因此只能采取部分轮换的方式进行表计轮换管理,如何制定表计的轮换计划成为了关键性问题。供电企业目前大多采取按照表龄的长短并结合现场抽检来制定轮换计划。事实上,香港中华电力目前还存在许多20年甚至30年表龄的在运行表计;深圳罗湖合同账号为47020360的台区,共包含14块分表,其中1988年出厂的表计就占有12块,所占比例达到86%,该台区过去一年的平均线损率为1.44%。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现有的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模式必须迈向新的阶段,那就是状态监测。通过电能计量装置的状态监测,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表计的运行故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将故障周期压缩到最短。
3 电能计量装置的状态监测
状态监测是建立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和企业投资战略的重要依据,资产投运后的剩余寿命指标取决于运行维护水平、缺陷的及时发现能力和处理、负载控制和检修质量的保障等。得益于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提高,通过设备的状态监测和评估,就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缺陷,恢复设备健康,避免设备故障并造成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发现缺陷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同时不必要的检修或更换也将被取消或延长,从而实现提升资产表现的目标。
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是设备资产管理的必备条件。随着负控装置和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对于专变和台区的电能计量装置目前可以通过负控进行运行状态的监测。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台区的每一块分表,就必须结合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进,来实现表计的状态监测。
3.1 状态监测的管理方法
从管理办法的角度分析,要实现表计状态监测就必须从流程上进行改变,从原有的“事后控制”管理模式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模式。
图1 事后控制礁石图 图2 事前预防礁石图
3.1.1 事前预防。事前预防就是指事先根据作业中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防范工作,在开展作业前就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确保所有问题点均处于可控制状态。
通过现场抄表看板管理能够实现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状态监测的事前预防。通过看板将抄表台区的历史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直观地反映至看板上;用不同颜色区分台区线损信息,以便抄表员对该台区的现状有全面地、直观地认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台区中的疑似问题表计,抄表员在抄表过程中对其进行重点核查。
3.1.2 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指利用反馈信息实施现场控制,通过作业核算和现场观测获取信息,及时把输出量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纠正偏差的控制措施,不断消除由干扰产生的不良后果,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通过抄表微信群管理,能够对每一个抄表员现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实时反馈及跟踪处理,实现异常情况事中控制。抄表员在现场发现问题,立即通过微信群上报异常,后台数据分析人员立即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抄表员,能够现场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够现场处理的问题流转至事后处理的工序。endprint
3.1.3 事后处理。事后处理是指根据现场反馈与控制目标的比较分析结果,对于不能够立即进行纠正的问题,后续进行整改方案制定、方案实施、循环检查、问题跟进的一系列过程。
对于不能够现场处理的电能表计异常,通过抄表流程管理看板对其进行事后处理。根据现场反馈的异常情况,可以将现场异常分为问题零电量、表计/表箱无封、计量失准、疑似偷漏电、资料不符、其他六大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解决办法进行事后处理。
3.2 状态监测的技术手段
从技术手段的角度分析,表计状态监测的最佳切入点就是“线损”。通过基于网格管理的线损趋势分析,通常能够发现并解决开关状态不符、线变关系不符、总表表计故障、变户关系不符、CT倍率不符等问题,进一步将问题范围缩小;具体到每一块表计的运行情况,可以通过所有运行数据的精确比对,锁定异常目标。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五种类型的精确比对,结合现场用电检查,准确定位异常表计。
3.2.1 馈线日线损率与用户日电量精确比对。将线损率不合格的馈线由按月统计精确为按日统计,将负载率异常、台区线损率异常的用户电量与所在馈线的日线损率进行比对。
图3 日线损率与总表日电量精确比对折线图
通过两者之间的数据比对,若存在明显相关关系,该用户即为影响线路线损率异常的主要因素。例如上图中台区用户47020877总表日电量降低时,所在馈线线损率增大,总表日电量上升时线损率减小,明显存在负相关关系,锁定该台区为重点核查对象。
3.2.2 台区分表全数据精确比对。将线损异常台区下所有表计电量曲线进行精确比对,通过电量变化趋势锁定异常表计。
图4 台区分表全数据精确比对折线图
3.2.3 现场侦察与后台数据精确比对。在完善线损分析工作的流程中,我们主要增加了现场侦察的工序,通过现场侦察,为后台数据分析及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利用窃电分子的作案心理,在侦察人员到达现场用电检查时,清理现场作案证据,恢复正常用电,在此时间段结合后台数据监控,进行精确比对,进一步确认窃电分子的犯罪事实。
该图中10∶00~13∶00期间用户用电负荷突增,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侦察人员对现场展开用电检查的时间,通过精确比对,锁定该台区为重点核查对象
3.2.4 同一时间电能数据精确比对。针对现场侦察期间,电量变化不明显的用户,采用同月、同星期、同小时、同分钟电能数据比对的办法,找出电能数据变化“拐点”与实际现场侦察时间的相关关系,若变化时间与现场侦察时间吻合,锁定该用户为重点核查对象。
3.2.5 理论线损与实际线损精确比对。线损理论计算是降损节能、加强线损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手段。通过理论计算可以发现电能损失在电网中分布规律,通过计算分析能够暴露出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对降损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能够使降损工作抓住重点,提高节能降损的效益,使线损管理更加科学。
4 结语
要实现电能计量装置的精益化管理,就必须改变传统情况下依托事故维修、定期检修、预防检修的管理方式,结合现代化的状态监测手段,实施监控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状态。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分析诊断技术,结合正确的管理办法和流程,及时、准确地掌握设备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的状态,确保表计安全、可靠和准确地运行。这不仅是电能计量装置管理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所有电力设备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资产设备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管理办法[S].
[3] 汤陈芳,孙尧.电力设备资产管理、PAS55及其工程培训[J].浙江电力,2009,3(11).
作者简介:彭翎(1983—),女,湖北人,供职于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硕士,研究方向:电费管理、抄核收管理、营销分析。
(责任编辑:王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