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

2015-01-12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4年50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增速较往年有所回落,发展模式逐步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展望2015年,全球新兴产业仍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虽然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对2015年形势的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资本市场2015有望继续保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度。资本市场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起来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主要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中,近一半的风险投资额集中在软件领域,12.9%的风险投资额投向了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收益,美国风险投资指数1年期收益率高达30.51%。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回报率的表现,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来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获得2015年国际资本的青睐,从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创新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研发、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德国大约有3.4万家研究型企业和超过11万家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研究型企业将增至4万家、创新型企业增至14万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发布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总体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2013年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2014年前三季度逆转2013年高速增长势头,一方面原因在于受国民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2014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拉动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2014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5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201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2015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和层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并有望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整体输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北车和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轨道交通项目总额接近300亿元,其中,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轨道交通走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从低端产品向高端技术装备迈进。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将迎来一波较大的发展机遇。endprint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创新或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内多个省市也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多以奖励、贴息、补助等直接补贴形式为主,对创投引导资金的关注较少,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力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的成效仍很有限。

■二是各政策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但国家及地方各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宏观布局和有效的协调、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部分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接连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三是各产业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现有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从产业规划、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推广应用等角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政策间缺乏有效衔接,充电桩建设滞后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的重要瓶颈。

(二)产业高端突破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和潜在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是,新兴产业整体上仍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面临向高端突破的困境。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看,产业发展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或产品。

■二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新型产品技术首次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但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发了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但是,部分省市不顾技术积累和区域实际条件,在产业定位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产品同质化与低水平发展现象极为严重,使得细分领域出现较大的产品过剩性累积。

(三)融资难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或园区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仍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导致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乐居、途牛、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多家优质互联网企业相继到境外上市。

■一是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现行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安全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大型传统产业、房地产等行业。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模仿型创新,原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相比,商业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严重滞后,而证券市场、产业基金、各类金融性中介机构又严重缺乏。

■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运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与传统产业有较大区别,但受我国资本市场现有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系统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缺少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较难从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这在大量从事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是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众筹、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对解决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联合光伏发起建立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站项目,通过众筹成功融资1000万元。但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量的资金缺口相比,新兴金融业态提供的资金可谓是杯水车薪。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在于有一系列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之相呼应,单一的政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起步阶段,要加强前瞻性部署,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推动企业、高校、政府共同组建技术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产业推广阶段,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市场应用阶段,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探索首台(套)产品的倾斜扶持,适时调整进出口目录,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之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省、区、市形成了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分布格局。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一是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受制于消费习惯、成长周期等因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二是从区域层面要体现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选择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优先发展。三是鼓励开展区域合作,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通过上下游配套合作,共建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特色。

(三)加快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下一步,突破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选择附加值高、带动性强、在未来能够形成庞大产业规模和应用市场的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以主导产品为基点,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此外,要重视保障机制建设,如加强本土品牌的培育,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应用领域边沿的逐步扩大,进而带动产生新的业态,推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和扩张。例如在节能环保领域需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的回收利用等新型模式,以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新能源发电需要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撬动国内外市场。

(五)构建完善高效的新兴产业融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建议打造“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三位一体的金融支持体系。政府层面,通过贴息贷款、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对风险投资机构给予税收补贴、完善金融机构考核体制等方式,引导多渠道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机构层面,建立合理的项目评级授信体系,考虑企业和项目的成长性,信贷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社会中介层面,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模式,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提供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