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知多少
2015-01-12龙秀花
龙秀花
马是人类较早驯化的一种动物,也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马已被人驯养成为六畜之一。我国历代文人墨客不仅爱马、养马、骑马,而且咏马诗也举不胜举。“马”也成为古诗词中意蕴丰富的一个意象。
《诗经》中写马的诗句就很多。不完全统计,三百零五篇中言及马者,共计51篇,写了马在军事、狩猎、迎亲嫁娶、祭祀等各种事务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的《诗经·鲁颂》中有一篇《马冋我》,通篇写马,颇具特色。诗中诗人写了四类马:良马、战马、猎马和力马。其马群之大,数量之多,是其它咏马诗无法企及的。该诗也被后人称为咏马诗之祖。当然,古人很少就事论事,就这篇咏马诗,诗人也是借赞马来赞鲁僖公的德政的。
借马写人,是咏马诗常用的方法之一。一写战场上的英雄。“骓不逝兮可奈何”(《垓下歌》),英雄末路,连霸王也只能徒唤“奈何”;“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汉乐府《战城南》),同样写战场英雄,如果说项羽悲壮的话,这近似于悲惨了;“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吴均《入关》),诗中又写出了另一种战场英雄形象,身佩宝剑,策马扬鞭,其飒爽英姿历历可见。二写生活中的英雄。“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汉乐府《陌上桑》),诗人借马及马的装饰,写出了一个威武潇洒、气宇非凡的罗敷之夫;“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地”(曹植《白马篇》),英雄配宝马,以马衬人,活化出了一个武艺精湛的游侠形象;“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分宿长杨”(王昌龄《青楼曲》),跨马横刀,英气勃发,一个威武少年跃然纸上。
借马写战争的诗,也是俯拾皆是。一写战事凄苦。“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曹操《却东西门行》),就状写出征之艰难;“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渲染边地之艰苦;“戎马粟不暖,军士冰为浆”(江淹《鲍参军照戎行》),极言行军之艰险。二写战争惨烈。“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琰《悲愤诗》),即写战争野蛮屠杀,疯狂掠夺,杀人如麻,积尸盈野的凄惨场景,可谓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三写将士思乡。“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王瓒《杂诗》),诗人借边马归心,写出浓浓的乡愁情思;“北风尚思马,南冠独不归”(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中化用“胡马依北风”的典故,写出了将士对故土的思恋。
另外,借马写战事也有写的异常大气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陆游《书愤》)就是最好的明证。战争的残酷能写的如此豪壮,可能与诗人的禀性有关吧!
说到思乡,客居他乡的人也借马来抒发思乡之情。“胡马失其群,思心归依依”(《旧题苏武诗》),诗人借离群胡马归心依然刻画出诗人内心欲罢不能的思乡之情。“天山雪后北风寒,抱的琵琶马上弹”(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化“昭君出塞”之典,写出思念故国的心绪。
借马明志,也为古人所好。“按辔安行,谁谓路长”(孔融《离合郡姓名字诗》),借车马安闲徐进,流露出诗人辞官归隐,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人以“老骥”自比,表明自己雄心不减,壮志不息。以“老马”自比的还有唐代的杜甫,“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诗人化用“老马识图”的典故,道出了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同老马一样,还是有一点用处的心声。“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厩马肥死”实言南宋“和戎”,诗人借此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古代车马并举,古人也借车或马来写别离之情。“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傅玄《车遥遥篇》),这首诗写夫妻相送,夫君登车离去,娇妻目光追随着车影,依身栏杆,痴痴相望,依恋之意,自在情中。“挥手自兹去,潇潇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诗人写朋友话别,当友人挥手自此离别之际,马也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不愿离开,禁不住潇潇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写人,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骑马狩猎是古人的又一生活方式。这种情形在诗中也多有记述。除了前文说到《诗经》中写到马与狩猎的关系外,唐诗中也多有叙写,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诗人捕捉狩猎的瞬间,将狩猎场面写得惟妙惟肖。“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温庭筠《塞寒行》),寥寥几笔,便写出了一个摄人魂魄的狩猎场面,诗人用丹青妙手,旋即完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塞外群英驰猎”图。
诗人有时也借“胡马”来写戍守边关。唐代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就洋溢着巩固边防、保卫国家的豪迈激情。
作者单位:甘肃永昌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