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于语文教学
2015-01-12周波
周波
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在古城扬州举办的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其间,观摩了江苏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著名特级教师秦晓华执教的高中课文《老王》。
我与秦老师从未谋面,听说他,认识他,也只是在一些教学研讨会和网络视频上。有幸走近他,幸运过后,我的感受就是:他的语文教育大于语文教学。课堂上的秦老师,总是面带和蔼的微笑,多用赞赏的话语激励学生,或是巧妙地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始终流露出博学者特有的谦和与儒雅,不温不火,声音极富感染力。
一、课堂回放
(一)初读文本,揣度奇点
上课伊始,秦老师由大爆炸而形成宇宙的起始点(奇点)开始切入,引出《老王》的写作奇点是什么?——“人心”(文心)。
师:写文章,一是从头开始写;二是从尾巴写起;三是从春天写起。作者杨绛写《老王》是从哪儿开始写起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鼓励并提示,文章最抓魂的语句是什么?)
生1:作者看到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是从被他的善良感动开始写起。
生2: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生3:我认为文章是从结尾开始写起。“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文章因为“愧怍”而写起。
师:(很满意生3的回答)对的。杨绛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奇点是从这儿出发的。
(二)再读文本,感知形象
师:《老王》中的“老王”是从哪里开始写起的?
生1:作者写老王从生活底层开始。(老师不太满意,未表露)
生2:是从“我”和老王的日常生活写起。
师:老王的不幸在哪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眼不好。
师:筛选文中信息,抓住描写老王的语句,还有哪些不幸?
生:地位,身份,家庭。
师:老王身上有哪些正能量?
生:他热心,善良,送水,送油蛋,送人上医院。
师:可以将老王的无组织(单干户)、无家庭(老光棍)、无本钱(田螺眼)和送冰、送人、送油蛋进行罗列和概括。
(三)细读文本,品味情感
品读第六节中“老王送人”片段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其中“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一句,请大家反复品读。(注意节奏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生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语气特别强调“看病”一词。
生2:“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语气特别强调“不要钱”一词。
生3:“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语气特别强调“钱先生”一词。(师很满意)
师:“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哑着嗓子的他”,为何“悄悄问我”?
生1:不能在大路上喊,那样会让我没面子。
生2:对老王品质的隐性传递。杨绛这样描写,体现她高超的人物表现技巧,也体现了她的缄默智慧。
生3:还有,杨绛一家人的处境不如以前了,下句中“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和“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是前后映衬的。
师:老王把杨绛当作了什么人?
生:亲人。
师:相对于老王把杨绛当作是亲人,而作者把老王当成了什么人?
生1:生意人
生2:佣人或外人
生3:熟人
师:熟人,非常好,作者仅把老王看成是熟人。况且,在老王生命的最后时刻,老王把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作者却连看都没去看过他。作者是不是连老王住在那里都不知道呢?
生:知道,但没有去他家里。
师:作者没有去,现在又缘何“愧怍”?
生:过了好几年,她想明白了。
师:是的。杨绛的幸运是相对的,还有机会写文章,享受现在的时光,时年102岁(2013年)。但是她也有过不幸,当时受斗,钱钟书头上被剃“十”字型,杨绛被剃阴阳头,被当作牛鬼蛇神。人生的平等是文学的想象,不平等才是真实的。然而,那个年代,作者做老王的车子和他聊天,就是给老王最大的温暖,老王心存感激。
文章开始提到,常坐老王的车子但却又不敢坐,是作者常坐怕老王吃不消,不坐,又担心老王难以维持生计。作者和老王一样,都共有人性的善。
师:文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我”是一模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过去的我(仅把老王当作“熟人”),现在的我(对老王心生“愧怍”)。
师:如何看待文中“我”和老李的对话。
生:为了表现“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因为老王什么时间死的,“我”居然不知道。也是促使作者一直以来心有不安的重要因素。
师:很好,这体现作者对人性的深层次思考。善良的对立面不是恶,而是冷漠。
二、课堂启思
在听了秦老师的这节《老王》课后,秦老师的一系列巧妙设问,使文章的行文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的一段话:“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是的,以追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解欲望,更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思想。
秦老师的课一个突出特点是:由教课文转变为教读法,由教学转变为教育。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本节课还教学生学会读书:书富如海,不必去从头至尾的去读,百法归一。上好真正的语文课,不要过分强调技巧、方法,要本真的、朴实的、原生态的把文本读懂、读透,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想法。
本节课上,秦老师语文课堂上的“闪点透支”表现的让人叹止:即据于原文内容向学生呈现出最精彩的且易让学生接受的部分。
比如:“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让学生话费较多时间去朗读、揣摩这句话的读法,重音应该落在哪个词上?经过多位学生的反复尝试和表演,语气特别强调“钱先生”一词更为合理。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环节。
这让我想起,在本次“师陶杯”颁奖活动现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在讲话中谈及“小乔初嫁了”中“了”的读音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他提倡让学生多做揣摩。“le”和“liǎo”的效果截然不同,后者则更能体现周公瑾的飒爽英姿和气迈豪情。语文教学中,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巧妙?内容分析是否透彻?阅读探究是否生动?课堂环节把握是否严密?这些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略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才是语文学习最本真和最实效的途径。
顾之川先生说过:“语文教育是母语教学,既要给学生打下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底子,也要给学生打下精神发展的底子……内容上着眼于童蒙养正,固本培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为学生说话、作文、做人的模范,奠定修身、养德、处世的基础,传递汉语文学的正能量。”(《语文学习》2013年12月)秦老师的一句“善良的对立面不是恶,而是冷漠”,给这篇看似冲淡的文章加上了最好的注脚,这句话既教育了学生们怎样待人,也教会了老师们怎样上语文课。
对冲淡的文章要去反复阅读和深刻思考,朗读是素养,是能力,否则都是空泛无力和多余的。教学是一种人际关系,文本是一种媒介,背后是文化与精神的负载。秦老师非常注意对文章的学法指导,但绝不是概念化的、知识化的指导,而是将其与作者写作文章的“奇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诚如秦老师所言:“语文的教育大于它的教学”。秦老师的语文课堂,特别注重学生阅读品质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语文课上可以压缩时间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花多点时间在对问题的思考上,学生的思维量很大,常鼓励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说错了,也努力地激励学生去说,很自然。
秦老师在谈到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时,他还用了近三分钟时间,与学生们交流了杨绛和钱钟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让学生对作者的“愧怍”以及“愧怍”之后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纠结有了新的看法和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建陵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