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联拱黄土隧道施工方案及力学特性研究

2015-01-12史军强

山西交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洞施作隔墙

史军强

(山西省公路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逐步成为国内大中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增多,普通的单洞断面区间隧道已难以满足,需要建设大量的联络线、渡线以满足其需求,因此以三联拱隧道为代表的复杂断面结构型式越来越多。由于三联拱隧道具有断面较大、施工工序多、受力体系复杂等特点,尤其在城市繁华地段施作三联拱隧道时,伴随有施工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等特点[1-3]。在黄土地区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黄土特殊的工程性质又进一步增加了其施工难度、风险。以某三联拱黄土隧道断面为例,结合其工程地质情况,研究其施工方案,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三联拱黄土隧道力学特性,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地铁区间隧道单渡线从地铁隧道左线(断面里程K17+028.5)开始,与隧道右线(断面里程K17+167.3)相接。单渡线隧道全长138.8 m,渡线区分折返线、正线隧道合建,单渡线采用三联拱隧道断面型式,其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该隧址区位于黄土梁洼区,地表分布有厚度不等的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其下为上更新统风积(Q3eol)新黄土及残积(Q31el)古土壤;古土壤下部在黄土梁区为中更新统风积(Q2eol)老黄土、残积(Q2el)古土壤及冲积(Q2al)粉质黏土、砂土等,其物理性质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三联拱隧道横断面图

表1 大有山隧道土体参数表

2 三联拱黄土隧道施工方案

2.1 双侧洞法简介

在三联拱黄土隧道施工方法中,双侧洞法应用最为广泛[4-5],其将隧道断面分为3部分,即左右侧洞和中洞,并利用CRD法分别开挖。该技术优势在于利用侧洞、中洞分块开挖,分块施作衬砌,当两侧洞具备相应条件时尽快封闭成环,从而充分利用两侧洞承受围岩压力,最大限度发挥二衬支护作用,减小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同时,可利用超前小导管、管棚对掌子面前方土体进行加固,并间隔拆除临时支护,从而有效提高施工安全系数[6-7]。

按照施工先后顺序,双侧洞法施工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在掌子面拱顶部位施作超前小导管,其导管长为5 m,环向间距0.3 m,纵向叠合长度2 m。

b)按照图2所示的顺序,采用CRD法对右侧洞进行开挖,开挖完成后,及时利用初期支护进行封闭成环,待其变形稳定后,间隔拆除侧洞内的临时支护,一次拆除长度不应大于3 m。

c)施作右侧洞仰拱,其采用C30混凝土进行浇注,其施工缝处应预留结构防水层;全面铺设防水板,其次安装模板,浇注拱部二次衬砌混凝土。

d)重复上述a~c步骤,对左侧洞进行开挖及内部衬砌结构的施作。

e)待两侧洞衬砌混凝土达到90%设计强度后,按照图2中9~12的顺序开挖中洞,并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尽快封闭成环。

f)中洞全部施工完成后,间隔5 m拆除中洞临时支护,每次拆除长度不大于3 m。

g)施作中洞仰拱,其采用C30混凝土进行浇注;全面铺设防水板,安装模板,浇注中洞拱部二次衬砌混凝土。

h)待二衬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支架体系,形成三联拱结构。

图2 双侧洞法施工步序示意图

2.2 双侧洞法重要工序的施工方法

在上述施工步骤中,重点工序决定了整体工程的成败,因此应针对重点工序进行全面监控,严格把控,以下为部分重要工序的具体施工方法。

2.2.1 左右侧洞开挖

左右侧洞采用CRD法开挖,利用临时支护将开挖断面分为4部分,在各部分开挖过程中应采用台阶法,其中各部之间台阶长5 m,循环进尺0.6 m。侧洞具体施工步骤为:

a)施作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注浆。

b)开挖右侧导坑上台阶①,并预留核心土,施作初期支护及临时仰拱。

c)开挖右侧导坑下台阶②,施作初期支护及侧壁临时支护。

d)参照上述步骤,开挖③~⑧部分。为避免群洞效应,③部分和⑤部分应间隔10 m开挖。

2.2.2 中洞开挖

待左右侧洞衬砌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中洞开挖,其施工步骤如下:

a)施作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注浆。

b)开挖右侧导坑上台阶⑨,并预留核心土,施作初期支护及临时仰拱。

c)开挖右侧导坑下台阶⑩,施作初期支护及侧壁临时支护。

d)开挖左右侧导坑下台阶。

2.2.3 超前小导管施作

为保证该地铁隧道掌子面的稳定,控制其地表沉降量,减小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应采用超前支护法对掌子面围岩进行超前加固。针对本项目中的黄土地层,采用长度为5 m,直径为42 mm长的导管,首先利用风钻成孔,再利用风镐将小导管顶进,最后进行超前注浆作业。

2.2.4 临时支护的间隔拆除

为减小临时支护的拆除对已稳定隧道支护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应采用间隔拆除法,即将连续的隧道临时支护沿纵向分成若干段,根据本项目的地质情况、支护结构情况,间隔拆除的每段应不大于3 m。首先,拆除拱部临时中隔墙,沿纵向开槽,凿除混凝土;其次,对其进行持续监测,如6 d内结构基本稳定,可继续拆除钢筋格栅及临时仰拱上方的临时中隔墙,若监测发现其结构不稳定,应增设临时竖撑,继续维持支护结构的稳定。

3 三联拱黄土隧道力学特性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三联拱黄土隧道力学特性,首先应假设该计算模型符合弹塑性理论,隧道围岩变形是各向同性的,该模型分析为平面应变问题[8]。在边界条件方面,水平方向取两倍的隧道净宽,模型底部取至仰拱下30 m的范围,模型上方取地表实际情况,该隧道模型衬砌结构型式如图3所示。

图3 三联拱黄土隧道模型

在图3隧道模型中,初期支护采用梁单元(Beam3)模拟,二次衬砌及围岩采用二维平面单元(Plane42)模拟。假定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为60%、40%,按照上述施工步骤,逐项进行工序模拟,所得二次衬砌施作完成后的轴力图和弯矩图如图4、图5所示。

图4 三联拱黄土隧道初期支护轴力图(单位:N)

图5 三联拱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弯矩图(单位:N·m)

从图4中可以看出,左右侧洞初期支护结构轴力呈对称状分布,在左右洞中隔墙底部出现较大拉应力,最大值为791 kN,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该处初期支护结构进行加强。在隧道左右洞及中洞的拱顶部位,由于此处支护结构对围岩变形的抑制起主要作用,因此在该处产生较大压应力,最大值为388 kN。在中洞靠近左、右侧洞中隔墙部位和左、右侧洞仰拱部位初期支护结构轴力最大,为536 kN。右侧洞中隔墙底部受力略大于左侧洞中隔墙,其主要原因与左、右侧洞中隔墙的施工顺序有关。

从图5中可以看出,左右侧洞弯矩值基本呈对称状态,右侧洞弯矩值略大于左侧洞弯矩值。在左右侧洞及中洞拱顶、仰拱部位,初期支护承受较大的弯矩值,最大负弯矩出现在中洞仰拱处,其值为108 N·m,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此处的初期支护结构强度。初期支护左右侧洞拱肩部位承受较大负弯矩,为避免此处初期支护应力集中,减小其弯矩值,因此应尽量使该处曲线平滑。

4 结论

依托某地铁区间隧道单渡线三联拱黄土隧道作为工程案例,结合其工程地质情况,研究其施工方案,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三联拱黄土隧道力学特性,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a)三联拱黄土隧道宜采用双侧洞法进行开挖,在开挖过程中,应重点注意超前小导管施作及临时支护的间隔拆除,从而保证隧道掌子面的稳定,控制其地表沉降量,减小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b)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初期支护轴力情况后可知,左右洞中隔墙底部出现较大拉应力,隧道左右洞及中洞的拱顶部位产生较大压应力。受施工顺序影响,右侧洞中隔墙底部应力略大于左侧洞中隔墙底部应力。

c)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初期支护弯矩情况后可知,左右侧洞弯矩值基本呈对称状态,右侧洞弯矩值略大于左侧洞弯矩值。中洞仰拱部位承受较大的负弯矩值,同时初期支护左右侧洞拱肩部位负弯矩也较大,为避免此处初期支护应力集中,因此应尽量使该处曲线平滑。

猜你喜欢

中洞施作隔墙
基于主筋轴力长期监测的连拱隧道浅埋段中隔墙受力特性研究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锅炉中隔墙中间集箱管座泄漏分析及处理措施
最后的洞居式部落——贵州“中洞”探秘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东江红都”中洞村
新型高温隔墙结构的研究与开发
江煤集团:奏响扶贫三部曲
大直径地铁隧道中隔墙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