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项目中滑坡的分析与治理

2015-01-12李凤岭

山西交通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坡脚抗滑桩滑坡体

李凤岭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 项目背景

霍州至永和关高速公路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纵十二横十二环”第八横的重要组成部分。霍州南互通位于霍永高速K12+320—K13+760处。

本处滑坡发生在霍州南互通AK2+100—AK2+470段(含有霍州南互通收费站、收费站管理区及回转区),为挖方路堑,最大边坡高度约33 m(路基右侧)。

2 滑坡的形态及发生、发展过程

滑坡后缘高程为624.5 m,前缘高程为572.4 m,高差 52.1 m,坡度为 45°。滑坡前缘宽度为360.0 m,顺主滑方向长度257.0 m,滑体最大厚度为45.0 m。

图1 滑坡现场情况

该处滑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a)第一阶段 A匝道AK2+100—AK2+230回转车道路堑边坡坡面及坡顶处出现宽窄不一多条拉张裂缝,坡顶出现1~2 m高差的错台,局部边坡塌落。

b)第二阶段 边坡塌落范围增大,AK2+290—AK2+420段右侧边坡产生滑塌,坡体上的剪切裂缝继续延伸扩展,错台高差增大,最大高差达到6 m,路基坡脚处出现隆起。

c)第三阶段 边坡滑塌范围继续扩大,并且逐步连通,整个坡面有整体下移趋势,下方施工便道挤裂,山体坡脚隆起加大,并出现多条鼓张裂缝。

3 滑坡的地质勘查情况

3.1 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滑坡为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单边坡,所处地貌单元属褶皱断块溶蚀剥蚀中山区,滑坡自然坡度在30°~45°之间。

3.2 地层岩性

滑坡区上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粉土,主要分布于滑坡坡面,厚度约为3.0~9.6 m。下卧石炭系中统太原组(C3t)强风化泥岩、砂岩、炭质泥岩及中等风化炭质泥岩、石灰岩。

3.3 水文地质

坡体内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含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滑坡区基岩裂隙水基本上以点滴状下渗,下渗面不连续。

3.4 勘查结论

该滑坡为多滑面的推移式顺层岩滑坡。滑面为石炭系太原组炭质泥岩,滑坡受泥化软弱夹层和顺倾节理控制。

4 滑坡的治理过程及最终治理方案的确定

当滑坡处在第一、二阶段时,结合现场情况及地质调查,确定滑坡性质为推移式滑坡。初步方案为在滑坡的主滑段上部进行刷方减载,反压坡脚,在坡脚处设置浆砌片石抗滑挡墙。

经过初步治理后,滑坡基本稳定,但由于春融来临、降水沿边坡下渗及房建场地土方开挖卸载后,滑坡发展进入第三阶段。本阶段滑坡治理方案的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两方面因素:

a)坡顶红线外20~30 m处有3座220 kV高压电塔,如果拆迁,社会影响及经济损失均较大。

b)铁塔距离坡顶很近,卸载空间小,卸载效果不佳,卸载后须对铁塔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安全风险较大。结合现场情况、地质调查资料及滑坡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边坡卸载方案不可行,宜采用抗滑桩对滑坡进行治理。

5 抗滑桩设计

5.1 抗滑桩截面型式及尺寸的选择

为避免边坡继续变形影响电塔运营安全、导致路基整体失稳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应及时有效对滑坡体进行加固。滑坡体较为松散,采用人工挖孔的矩形桩,施工速度慢,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故本方案采用能够利用大型机械施工的圆形桩。

结合已竣工项目的成功经验,当前的施工情况及现有工程设配,以便于快速开展施工,尽早稳定滑坡体,减小安全隐患为原则,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抗滑桩直径为1.6 m。

5.2 抗滑桩位置的确定

以确保高压铁塔绝对安全、路基整体稳定、房建区域无任何变形为基本原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边坡性质及发展形态与地质情况等多方因素,分别在路基右侧碎落台位置、高压铁塔下侧及房建北侧设置3排抗滑桩。

图2 典型断面抗滑桩位置示意图

5.3 不平衡推力的计算

在滑坡体区域内,选择两个最不利断面,以滑坡不平衡推力计算公式为依据,结合理正岩土计算软件分别针对两个最不利断面1-1和2-2上的两排抗滑桩进行计算。抗滑桩布置情况如表1。

表1 抗滑桩布置表

滑坡不平衡推力计算公式[1]:

式中:En、En-1为第n块、第n-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φn为传递系数;Kt为滑体推力安全系数;Gn为第n块滑体的重力;βn为第n块滑动面的倾角;αn为第n块滑动面的内摩擦角标准值;Cn为第n块滑动面的黏聚力标准值;Ln为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的长度。

图3 典型断面示意图

计算安全系数按1.25考虑,根据相关地质资料,计算参数选取如表2。

表2 典型断面计算参数表

计算结果为:

1-1断面第1排桩桩后剩余下滑力为290.1 kN,下滑角度为4.59°。

1-1断面第2排桩桩后剩余下滑力为110.8 kN,下滑角度为4.24°。

2-2断面第1排桩桩后剩余下滑力为170.1 kN,下滑角度为15.25°。

2-2断面第2排桩桩后剩余下滑力为130.1 kN,下滑角度为8.35°。

5.4 桩间距的确定

桩间距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滑坡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抗滑桩桩径尺寸、滑坡推力大小与分布形式、桩体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黏聚力等,所以在进行抗滑桩间距计算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目前为止针对该内容的计算各方意见尚未统一,仍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本工程实例,抗滑桩的桩间距确定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及现场情况,结合以往工程经验,主要通过工程类比法确定相应桩间距,并以理论计算作为辅助依据,进行相关内容的复核验证。

本项目中以“桩间土拱效应”为计算模型:在滑坡推力作用下,桩间土体由于自身抗剪强度的存在,自然形成土拱,且以土拱不沿桩侧挤出破坏为前提,针对土拱的拱顶、拱脚等截面强度进行验算,具体公式如式(3)、式(4)[2]:

土拱拱顶处强度验算,计算所得桩间距Sb:

土拱拱脚处强度验算,计算所得桩间距Sc:

式中:δ为抗滑桩桩侧与滑坡土体间的摩擦角,(°);cw为抗滑桩桩侧表面与滑坡土体之间的单位黏聚力,kPa;d为抗滑桩桩径,m;q为作用于土拱上的滑坡推力,kN/m;φ为滑坡体内摩擦角,(°)。

Sb与Sc(本项目计算结果Sb=7.5 m,Sc=9.3 m)中的较小者为计算所得的桩间距。由于土拱效应在计算过程中有诸多假定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计算所得的桩间距往往偏大,故在应用过程中需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本项目为1.5)。

综上所述,本项目桩间距最终采用3倍的桩径即4.8 m。

5.5 抗滑桩的计算

桩后下滑力按矩形分布,以铰接为桩底支撑条件,利用“M”法对抗滑桩本身弯矩、剪力和桩顶位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验算[3]。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典型断面上抗滑桩计算表

5.6 抗滑桩的最终设计方案

抗滑桩具体布设方案如下:AK2+300—AK2+420段右侧边坡坡脚处为1~27号桩,桩长为L=35 m;ZK0+000—ZK0+100段左侧边坡坡脚处为28~46号桩,桩长为L=40 m;AK2+120—AK2+242段左侧边坡坡脚处为47~73号桩,除49号桩桩长L=38 m、53~58号桩桩长L=45 m外其余桩桩长L=40 m(53~58号桩,相对周边变形较大,经地质勘察后,发现此处存在软弱夹层,下卧岩层位置较低,需增加桩长,确保路基及房建区域的整体稳定);回转区域边坡坡脚处为74~88号桩,桩长为L=20 m,电塔下侧边坡坡脚处为89~111号桩,除100~105号桩桩长L=10 m外,其余桩桩长L=35 m,具体位置详见图4。

图4 抗滑桩布置图

6 结语

本文以霍永高速公路中的滑坡实例为背景,对在设计过程中的滑坡治理分析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围绕最终的抗滑桩设计方案,对具体设计内容及相关重要细节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论证,对同类型滑坡的处治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坡脚抗滑桩滑坡体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双排抗滑桩承台的优化设计研究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