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研究
——兼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

2015-01-12冯广京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交叉土地学科

冯广京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性研究
——兼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

冯广京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

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并确定土地科学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学科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管理;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学科体系;核心理论;研究域;学科独立性

1 引言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自其学科在中国创建以来,长期受到土地科学学科研究人员的重视。从许燮谟1981年发表《谈谈发展我国土地科学的几个问题》[1]开始,研究人员数十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35]。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研究重点由最初主要关注学科内容等具体问题(以申元村1982年发表《土地科学研究内容的探讨》[2]为代表),逐渐转向针对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以许牧和陈瓦黎1990年发表《试论土地科学》[4]为代表),研究逐渐深入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本质属性。特别是王万茂[11,21,25,33]、陆红生和韩桐魁[24]、林增杰[7]等老一辈研究者,对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开展了长期不懈的深入研究。

随着1998年和2011年土地科学学科争取在中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升为“一级学科”的两次努力受挫后,研究者开始从多个角度开展有关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反思和分析。其中,以卞正富1999年发表《土地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7]为代表,但尤以王万茂2011年发表《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33]的意义最为重大。王万茂在深刻总结分析数十年来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研究的进展、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关土地科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论断:“要使土地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最重要的是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主体域)和不可替代性”[33]。这一论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总结数十年来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重要结论,而且更在于它从战略层面理清了土地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应回归科学学研究的方向。

遗憾的是,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领域和学科不可替代性方面的研究始终缺乏实质性进展,使其成了土地科学学科的一个重大的不解难题。笔者开展本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开这个难题。

2 基本概念

由于本文中将频繁使用以下概念,而这些概念对于研究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又是至关重要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这里首先提出。

2.1 学科、独立学科

本文所指学科的概念,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36]提出的概念:“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本文所指独立学科是指具备 GB/T 13745-2009 关于学科概念属性的学科。

GB/T 13745-2009指出,“相对”、 “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其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则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同时,指出学科划分有4条标准,即:“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考察其他有关学科概念的研究讨论[37],都与GB/T 13745-2009 的规定没有本质区别。即所谓学科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独立性),构成自己学科独有的理论体系(专用性),因而是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本质性)。

2.2 研究领域、研究范围

研究领域是指某一学科所处于的一个更大的研究范围集合(Research Field)。研究范围是指某一学科在研究领域中具体的研究界限(Range of Study)。

2.3 学科主体域

学科主体域是一个有关学科集的概念,是由科学界共同认知的全部学科集中的主要学科共同构成的集合。它是研究学科属性的基础概念。只有处于这个集合中的学科才有研究学科的意义。它不是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围或研究主体范围。土地科学学科界长期以来有关“学科主体域”讨论的概念是不准确的[38]。应予纠正。

2.4 研究域

为研究方便,本文使用研究域代替研究范围的概念。

3 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相对独立性的两个假说

讨论一个学科是不是独立学科,从科学学意义上,有两个核心问题:(1)研究确定这个学科是单学科还是交叉学科,如果这个学科是单学科,则要研究其是不是主体域学科;(2)无论单学科还是交叉学科,都要研究这个学科有没有相对其他学科的独立“知识体系”,即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理论体系。本文重点讨论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将另文讨论。

独立学科的外在表现是学科的不可替代性。这对于一门交叉、发展中的土地科学学科而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为大多数人认知。实际上,独立学科不可替代的外在表现性,是由其内部的规定性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够从土地科学学科的内部规定性中发现、确认它的不可替代性,将会使人们更容易更快地认识到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

学科有无独立性的内部规定性,主要体现在学科的研究域和以其核心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上,相对于其他学科,这个学科有没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土地科学学科而言,具体就是:(1)土地科学学科有没有以自己学科核心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关键是有没有自己独有的且不可被替代的核心理论;(2)土地科学学科有没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域,关键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不可被替代的研究域。这两个问题是迄今一直困扰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焦点问题。

为此,笔者首先提出两个关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的假说:

假说1:土地科学学科存在不少于一个专有的且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核心理论。

假说2:如果土地科学学科存在专有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则一定存在一个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研究域。

这两个假说共同规定了土地科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任一假说为伪,都不能支持土地科学学科是一个独立学科的愿望。

因此,笔者的任务和目标十分明确。

4 研究路线

按照上述思路,设计了两条并行的研究路线,一条是证真土地科学学科存在不少于一个的独立且不能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的核心理论,另一条是证真土地科学学科存在一个不能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的研究域,从而证实土地科学学科是独立学科(图1)。

图1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路线Fig.1 The framework of exploring science discipline

5 研究结果及讨论

5.1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独立核心理论的讨论

学科独立核心理论的内涵是指专门应用于这个学科研究域且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核心理论。

笔者认为并提出研究判断学科独立核心理论的两个标准:第一,学科独立核心理论,一定是为所在学科内外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能够研究、解释、解决所在学科研究域中最基础最核心问题的独有理论;第二,学科独立核心理论,一定是能够研究、解释、解决其研究域对应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最基础最核心问题的独有理论。

按照独立学科核心理论的规定性和上面两条研究判断标准,笔者研究确认,土地科学学科中的地(权)籍理论完全符合这种规定性标准。

地籍学是土地科学学科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也是形成时间最长和最成熟的一门基础核心理论与方法,它最初源于简单的土地征税需求[39],逐渐发展成为关于研究、解释、解决土地科学学科和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土地权籍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用性,在国内高校中,只有涉及土地科学学科的专业才开设地籍学课程。

在过去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地籍只是关于土地信息的记载册[40]。的确,过去地籍无论是作为一个名词还是作为一种实物,就是一本关于“地”的账簿。有关“地”账的获取和记录都很简单,加上人们对于“地”的理解和对于“账”的理解也很简单,所以很多人只对那个账簿感兴趣,对“地”和有关“地”的信息及获取的了解和理解更为简单。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轻视甚至无视地籍的现象比比皆是。

其实,即使在过去,上面的理解也是粗浅的。

“地”的概念并不是随便一块地的概念,它是一块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地”。这样说,有三层意思,第一个是关于区位的“地”,好“地”劣“地”有天壤之别,挪不动、拿不走。第二个是关于“权”的“地”,它只属于某一个(或某一群)人,如果“地”上有“权”的人不同意,谁也别想在这个“地”上做任何事。正是这个“权”才有了 “六尺巷”的故事。因此,这个“地”是关于地的“权”。“权”来自“地”,又超越了“地”。第三个是关于如何“获取”“地”和确定“权”给“人”的“地”。地籍学,为人们提供了专门“获取”“地”的技术和方法,建立了专门分配、调整地的“权”的规则和制度,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用、护、管“权”的理论和方法,使得人地关系能够得以有序协调、土地能够得以合理利用。因此,地籍不是关于“地”的“账”,而是关于“地”上“权”的“账”,本质上更是关于“地”上“权”与有关的“人”的关系“账”。这些充分证明:

(1)地籍学是一门原生的学科,因“地”、“权”、“人”的关系和矛盾而产生。

(2)地籍学是一门从“人—权—地”独有角度,为研究、解释、解决人地关系而专门形成的学科,没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以同样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从而能够完全代替地籍学承担的任务并解决地籍学研究域的全部问题。这一点也是土地科学学科内外学术共同体所公认的。

(3)地籍学是一门积淀深厚历史的学科,从最初人类利用土地的初期就已形成了现代地籍学的雏形[41-42]。

(4)地籍学是一门仍在发展壮大的学科,其研究域和研究深度现在不仅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地籍学,而且还在随着人类利用土地需求日益增强的过程继续发展。

(5)地籍学的核心是关于土地权籍的理论、技术、方法的理论技术方法集,包括了地籍从获取方法开始到利用、维护的整个全过程。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研究、解释、解决土地利用和管理问题需要系统学习、掌握地籍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6)地籍学研究、解释、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影响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结果和质量。

现代地籍学已经搭建起了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了3个核心理论,即“地籍空间理论”、“地籍产权理论”和“地籍信息系统理论”[43];构建起了包括地籍学、地籍管理学和地籍信息学在内的3个二级学科;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地籍调查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地籍信息系统,自动化地籍图11个三级学科;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3个四级学科[44]。

地籍学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其具有上述三个独有理论,而且有着明确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研究域,还有着独特的研究内容。地籍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土地利用领域中特殊矛盾的运动规律”,即“它以研究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它反映了人地关系这一现象领域中特殊矛盾在时空上的运动规律,在调节社会生产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5]而地籍学是把“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地籍制度是国家对各种地籍要素的确定和变更规律所做的各种规范化的政策、法律规定,并使它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地籍制度是通过国家的地籍管理措施得以实现的,包括地籍产权登记制度、地籍调查制度、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地籍档案和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地籍学所研究的地籍管理措施体系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土地登记制度是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土地统计制度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前提条件;地籍测量是土地测量的主要一环,地籍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45]由此也可见,以土地权籍为核心的土地科学学科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土地权籍理论是土地科学学科的一门专有且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核心理论。这也就使本文提出的第1个假说得到了证实。

按照科学学的方法,这一结论应当能够在空间域中得到映射(证明)。图2是土地科学学科核心理论、研究域在2维平面上的映射。

但是,观察图2发现,存在着一个矛盾,即土地权籍是土地科学学科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如何解释它在2维平面上的被多学科交叉覆盖的问题?由此引出了对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特殊性的研究。

5.2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特殊性的讨论

图2 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核心理论关系示意①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对土地科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关系的研究,不仅支持了这一结果,而且也证真了笔者最初的设想,从而夯实了后面研究的基础。借此机会,向朱道林教授致谢!Fig.2 The relations between range of study and core theories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图3 土地科学学科3维空间域③这一立体图的表达,是在和北京大学林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共同讨论笔者提出的土地科学学科3维空间研究域(图4)中3个核心理论的时空关系时逐渐产生的,并在两位教授的建议下绘制的。这对解释、理解3维空间研究域,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特向两位教授致谢!Fig.3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在2维空间上展开的。这是因为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仅是一个关于平面范畴的概念,结果导致了图2中的逻辑矛盾。

笔者最终的研究结果证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实际上应该是一个3维3层3环耦合空间域。这是有关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②笔者在与华中农业大学韩桐魁和陆红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万茂教授分别进行的专题讨论中,韩桐魁和陆红生教授建议应将研究重心放在多学科交叉的中心重叠部位,迫使笔者只能必须同时解决研究域中心重叠又不能覆盖核心理论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突破2维空间的设想;王万茂教授对笔者用3维空间研究学科研究域以解决学科核心理论不被覆盖的思路,给与了非常大的肯定和支持。在关键节点与三位教授的讨论,让笔者受益匪浅。借此机会,特向三位教授致谢!。

从人类利用土地的角度看,有关土地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始终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方向和终极目标的,以土地权籍为X轴、以土地生产关系为Y轴、以土地生产力为Z轴的三维空间研究域(图3)。

这个空间域的提出和描述,深刻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深刻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在有关土地问题的学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必然性。

笔者经过研究,提出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应当是一个由土地权籍、土地租价和土地利用3个研究层与核心交叉区、稳定交叉(支撑理论和支撑技术)区和不稳定交叉区3个环状研究区耦合而成的3维复合空间域(图4)。由下向上,依序是(土地)权籍研究层、(土地)租价研究层、(土)地(利)用研究层;由内向外,依序是核心交叉区、稳定交叉区、不稳定交叉区;土地科学学科3个核心理论:土地权籍理论、土地租价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构成的方向向上的核心理论轴位于各层、各区的中心,并相互有机连接不可分离。

这一研究域的空间形态,解决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长期没有解决的多个疑难问题。

(1)有关土地科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问题。

土地科学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困惑于有无不可替代的研究域,大量研究因陷于2维平面思维方式,都无力解释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被相关学科覆盖的问题(图2)。而这一空间研究域的结构,指出了不同学科与土地科学学科的交叉都只发生在租价研究层和土地利用研究层,因为这些交叉的学科无论其提供的理论还是技术,都只能解决土地科学研究域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表现在三维空间中,就是交叉学科在Z轴方向上,都高于权籍研究层且只有一定的高度,形不成研究域的全覆盖。同时,这些学科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交叉的本质最终都是以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中的某一个(不是全部)问题为目标的,且受到并服从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范式和要求的约束。

(2)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不可替代性的问题。

研究关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问题,根本目的是揭示其研究域的不可替代性。在传统2维平面思维中,对此无法思考和分析清楚。由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不可替代性的研究陷于长期无解的困境,引致有关学科升级归属的焦躁情绪蔓延,以致放弃土地科学学科已有数十年研究和发展的积淀,“改投门户”成为了一种主流思维。而这一空间研究域的提出,不仅解释了土地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本质性,也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特殊性,即它是一个由土地权籍、土地租价、土地利用3个研究层和核心交叉区、稳定交叉区、不稳定交叉区3个研究区耦合构成的,在土地租价和土地利用研究层发生了大量的相关学科交叉,正是这种多重交叉和土地权籍层的不被交叉,这种特殊的交叉和不交叉形成了土地科学研究域的不可替代性,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研究域,则根本无法研究、解释、解决人类土地利用的本质运动的规律,而只有土地科学学科才完全拥有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研究域(图4)。

图4 土地科学学科核心理论轴、研究层、核心交叉区、稳定交叉区、不稳定交叉区、研究域结构Fig.4 The pillar of core theories, ranges, cross core regions, cross stable regions, cross unstable regions, and structures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3)有关土地科学学科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在空间映射关系中不可覆盖的问题。

有关土地科学学科有无核心理论的研究,也长期遇到了类似其研究域的困境。一个是有无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的研究缺乏目标明确且深入的研究,长期停滞在主导学科的研究阶段;另一个是与笔者类似的研究者长期受限于2维平面思维方式,无法解释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在2维平面上的被覆盖。而这一空间研究域的提出,不仅在3维空间的映射上揭示了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不被覆盖的特征,解开了本文“5.1”节有关图2的困惑,也从理论上回答了土地权籍理论在土地科学学科中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4)有关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本质属性和构成的关系问题。

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是由其内部的规定性决定的。在传统的2维平面思维的束缚下,对于土地科学学科属性的认知停留在2维的世界,很容易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中某个研究层中的研究亚层(次级学科)在2维平面上的投影,误以为就是土地科学学科的属性,以主观的认识取代土地科学学科的客观属性,从而颠覆了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这一空间研究域的提出,使人们很容易发现一叶障目的不足,终结盲人摸象的研究尴尬,使研究者能够重新审视在2维平面世界所作出的判断正误,从而重新作出科学的研判。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空间研究域从本质上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是一个为满足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在土地有限性、不可移动性、局部地区优质宜用土地短缺性引致的土地权籍、土地生产关系约束下,实现土地利用系统最优化的系统科学。任何单方向的单独加力,都会带来系统的紊乱和为消除紊乱导致的系统动荡。这既是土地科学学科的特殊性,也是土地科学学科的复杂性所在。

(5)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形成问题。

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的3维空间形态,还在于这种空间结构的形成。其形成,首先是土地科学研究域因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要求的牵引,引致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扩张,从而在研究域中产生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在用土地科学学科自己的方法研究解决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通过借用其他学科的某种适用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的某一个理论、技术和方法,有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借用那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主观意愿,因而很容易产生所谓的学科“交叉”。但是,这种交叉的本质是由于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中的问题需求引起的,无论是土地科学学科研究者还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者,都是为了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问题展开的交叉。其结果是,或者简单地利用了交叉学科的某一理论或技术,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或者研究者发现这种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中的一些同类问题,便以各种方式推荐给其他研究者解决同样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中的不稳定交叉区(图5)。在不断地多次使用过程中,很多研究者对这种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不断作出更适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范式和要求的理论和技术改进,使得这种理论和技术方法逐渐发生变化,最终使它不再完全是原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逐步转变成了研究、解释、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专有理论(形成土地科学学科的支撑理论)、专有技术和方法(形成土地科学学科支撑技术),完成了这种以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问题为目标、以满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要求和研究范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稳定交叉区(图5)。本质上已不再是原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了,其中已融入了土地科学学科的特征,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目标、研究要求和研究范式的特征。这种交叉不是“1+①=1+①”或者“1+①=1”而是“1+①=①”(这里“1”指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技术方法,“①”指土地科学学科研究亚层)(图6)。

这种为研究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问题,在土地科学学科关于权籍、租价、利用条件、标准等因素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制度设计的约束下,多次在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某个方向上的交叉、转变,就实现了土地科学研究域中的问题向次级学科(研究亚层)的转化,使得学科交叉实现了高层次的融合,这些研究亚层的叠加构成了研究层(图7),从而增厚了土地科学研究域(图8)。

由于交叉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系统性思维与研究系统范围扩大带来的可靠性增强的原因,土地科学学科这种事关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系统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交叉、利用其他学科的已有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满足人类利用土地根本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常态。划界为域、封闭思维已不能适应土地科学学科发展的要求。

至此,笔者已证实了本文开始提出的两个假说,这也就证实了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具有科学学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图5 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横切面结构Fig.5 The cross sections structure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图6 研究亚层的形成——以土地整治工程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为例Fig.6 The forming of a sub-discipline: taking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i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图7 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层的形成——以地用研究层为例Fig.7 The forming of range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taking physical land use range as an example

5.3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的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

本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并提出了土地科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本质,即这种学科的交叉是由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内生性扩张引起的。其内生性扩张的需求又是由于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生性需求传导引致的。换句话说,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逐渐扩张,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提高土地生产力引致的。

由于土地科学学科具有这种内生性扩张要求的特征,所以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出现了很多相关学科参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情况,而未来这种扩张和交融将会持续发生,直到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不再出现制约因素为止。这将是一个大趋势。

(1)土地科学学科的发生。

土地利用对于人类来说,本不是问题。在人类开始土地利用活动之初,“予取予用”。但是由于人类早期的群居性和生产生活能力的受限性,当人类活动在某一确定的区域达到一定程度时,在这个空间里的可利用土地便产生了相对的短缺。由于人类早期的生产能力受限于土地利用以外的科技水平提升困难的原因,人类出于提升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主要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当这种有关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需求,遇到有限空间内宜用土地短缺性、不可移动性和因此产生的土地生产关系的短期“天花板”制约时,一个方面是需要打破“天花板”,再上“一层楼”(表现为以“迁徙”和“夺占”其他空间的方式);另一方面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一种改良的方式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引起了有关土地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善。有关土地生产关系的改善最为重要的就是有关人类土地利用秩序的出现和安排,这就产生了原始的有关土地利用的“权籍制度”,使得人类有关利用土地的活动需要遵循某种制度安排。这就出现了地籍学的雏形。土地生产关系改善的另一个方面,是采取有关抵消土地利用经济性增高的方式改良,表现为有关地租的形态出现和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的各种技术的出现,但是有关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的各种技术仍然属于抵消土地利用经济性增高的范畴。这就出现了有关土地经济学的雏形。

图8 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形成Fig.8 The forming of the general range of study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土地科学学科发生的起点位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3维空间坐标系中的o′点(图9),即:土地生产力方向为a、土地权籍制度方向为e和土地生产关系方向为i的交点。

上面的分析,从人类利用土地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地籍学和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学科中历史最悠久、重要性最高的基础学科的原因。其他各学科都是在这两个学科的基础上,围绕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需求而逐渐形成的。

上面的分析,从土地科学学科的发生角度,解释了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土地科学学科从最初的萌芽开始,就是一门有关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理论的系统科学。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土地科学学科是一个有关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理论的函数。这一点对于认识现代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至关重要。

上面的分析,也解释了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为什么长期围绕土地权籍制度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土地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展开的原因了。

图9 土地学科的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Fig.9 The occurrenc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 discipline

(2)土地科学学科的演进。

土地科学学科的出现,本质上是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生需要和结果。土地科学学科的演进过程也是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过程和必然结果。

有关国家的出现,使得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大幅变化。初期在一些国家内部,可以通过改善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制度的方式适应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但是,当这种改善难以平衡提高土地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的矛盾时,人们打破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制度“天花板”的深层意识,常常转变为通过战争的手段实现土地利用的再平衡。这也是历史上很多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动荡或战争的根本原因。因此,平衡土地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关系、土地权籍制度的矛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任务。

庆幸地是,这种平衡的任务,在很多国家由于人地矛盾不很尖锐,主要通过分解为各行各业、各个科学学科的共同认识和共同任务,融于各个方面的标准和方法,使得这种平衡得以实现。不幸地是,有关土地的科学以一种“隐学”的方式没有在这些国家兴起。

另一种不幸,是一些国家由于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有关实现提高土地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关系、土地权籍制度的平衡,并没有能够通过分解为各行各业、多学科的分担方式得以实现,比如中国。但是,这也带来了另一种庆幸,即使得土地科学学科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以一种显学的形式在中国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学科。不过,由于土地科学学科是中国的一种原创学科,加上形成时间较短,也给其发展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对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认识、有关学科体系的构建和至今不被承认为中国教育与科研体系下的一级学科等。因此,有关各方都理应对土地科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给与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中国,土地科学学科的雏形出现以后,有关土地的问题已由源于人类对土地的初级利用,扩展到对土地权籍制度的建立和确认、调整土地生产关系的方面。同时,这些问题又反过来成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活动的因素,从而推动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和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情况,表现在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3维空间坐标上(图9),使得土地生产力方向上由a点提高到了b点,土地权籍制度方向上相应由e点提高到了f点,土地生产关系方向上由i点提高到了j点,这使得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扩大到以a、b、e、f、i、j 6点为控制点构成的图9中最小的空间研究域。

当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类继续产生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需求时,土地利用问题和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也随之形成了适应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需求的内生性扩张要求,这使得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在3维空间域上,土地生产力方向上再次提高到c点,土地权籍制度方向上提高到g点,土地生产关系方向上提高到k点,从而将原来的以a、b、e、f、i、j 6点为控制点构成的空间研究域扩大到以a、c、e、g、i、k 6点为控制点的空间域(图9中间的空间研究域)。

同理,当土地生产力达到更高的水平(d)时,相应的土地科学研究域也随之扩张为a、d、e、h、i、m 6点为控制点的空间研究域(图9中最大的空间研究域)。

土地科学学科的这种演变过程反映了土地科学学科的发生、演进进程。揭示出,土地科学学科是一个由人类利用土地的内生需求牵引形成了内生性扩张要求,并通过这种扩张满足适应人类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需求的科学。

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演进扩张,反映了几个事实:

(1)人类自身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类关于认识和利用土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人类出现至今,始终围绕土地利用方向,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研究域。

(2)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有关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理论的系统综合交叉科学。

(3)土地科学学科为了满足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形成了一种内生性的扩张要求,引致了相关多学科的交叉,长期看将使土地科学学科逐渐增厚变强。这种交叉,本质上反映了土地资源问题在宏观层面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的核心和焦点问题。可以预见,土地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将持续出现,相关学科的若干理论和技术方法,将逐渐由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导向的交叉转变成为土地科学学科的专有理论和技术。

(4)未来以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等短缺资源为核心,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学科将可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学科群域,其中各种传统意义上的学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为这个学科群域的目标而服务。

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创立时间很短的新兴学科,也是一个以人类利用土地资源为核心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多门类的很多相关学科,呈现出了现代新兴学科交融的复杂特征,但是又深刻表现出了这些相关学科与土地科学学科交融的目标和结果都只能指向并服务于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一部分,无法研究、解释、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全部问题,而且在这种交融中出现了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服从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范式、研究目标和研究要求等约束的转化,结果形成了具有土地科学学科特征和属性的土地科学学科专有理论和技术方法,从而构成并壮大了土地科学学科。

现在土地科学学科虽然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起来,主要是学科内外对其本质属性、核心理论和研究域的认知、理解和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而导致的,但是由于其具有的科学学意义上的独立学科特性,其发展空间不容置疑。

6 研究结论

(1)首次研究提出了土地科学学科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空间研究域的结构并由此构建起土地科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从而解决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本质、研究域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核心理论在空间映射关系中被覆盖、学科本质属性和构成、学科研究域的形成等重大难题。

(2)首次研究提出了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是一个随着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而对应扩张的空间域,且还会一直伴随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持续扩张。未来土地科学学科因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将可能形成更大范围的学科群域。

(3)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系统学说,即从土地科学学科是什么、由什么构成,到如何形成;从如何发生、演进,到未来发展趋势;从国外何以“隐学”发展,到国内何以“显学”爆发式发展;从中国原创学科,到学科发展困境等方面,完成了系统和全面地分析、描述。

(4)首次研究提出并证实土地权籍理论是土地科学学科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同时提出了土地科学学科核心理论轴的概念及其时空结构。

(5)首次研究证实了土地科学学科是一个完全具有独立学科属性的学科,是一门有关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关系和土地权籍制度的综合性系统交叉学科,它以研究、解释、解决其研究域全部问题为内容。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学科能够深入到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全部范围,它们都只能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一部分问题,而无法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的全部问题。

(6)首次研究提出了土地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本质,是由于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生要求牵引,引致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内生性扩张导致的交叉。这种交叉都是以解决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土地科学学科研究范式、研究要求为约束条件展开的,因而最终都会转化为土地科学学科的专有理论和技术方法,增厚土地科学学科体系。

):

[1] 许燮谟. 谈谈发展我国土地科学的几个问题[J] . 农业工程,1981,(4):16 - 19.

[2] 申元村. 土地科学研究内容的探讨[J] . 自然资源,1982,(3):71 - 76.

[3] 过宝兴.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学术讨论会[J] . 自然资源,1985,(3):92 - 96.

[4] 许牧,陈瓦黎. 试论土地科学[J] . 中国土地科学,1990,4(1):1 - 3.

[5] 何永祺. 土地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及其发展[J] . 中国土地科学,1990,4(2):1 - 4.

[6] 王家梁. 谈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J] . 中国土地科学,1990,4(4):23 - 25.

[7] 林增杰,阎旭东. 浅议土地科学[A] .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C] .郑州,1990.

[8] 高尚德,陈若凝. 浅议土地利用与管理科学体系[A] .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C] .郑州,1990.

[9] 胡星池. 土地科学的几个理论问题探索[J] . 中国土地科学,1991,5(1):11 - 15.

[10] 尤文郁. 对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A] .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 . 2000.

[11] 王万茂.关于建立土地科学体系的问题[J] .中国土地科学,1991,5(4):44 - 46.

[12] 陈常优. 土地科学的学科性质及体系[J]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4):49 - 52.

[13] 林培. 试论土地科学的形成、现状、体系及其发展[J] . 中国土地科学,1994,8(4):16 - 19.

[14] 张月蓉.试论土地科学的主导学科[J] . 中国土地科学,1994,8(6):21 - 22.

[15] 刘书楷. 论重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 . 中国土地科学,1997,11(3):7 - 13.

[16] 朱德举. 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A] .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 . 1998.

[17] 卞正富. 土地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 . 中国土地科学,1999,13(1):38 - 41.

[18] 段正梁.关于土地科学中的土地概念的一些思考[J]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4):18 - 21.

[19] 杨小雄,谭永忠.土地科学发展与展望[J]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52 - 56.

[20] 张毅. 土地科学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探析[J] .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42 - 44.

[21] 王万茂.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 . 中国土地科学,2001,15(5):22 - 27.

[22] 冯广京. 关注学科建设[J] . 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1.

[23]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结构及其技术支持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4 - 9.

[24] 陆红生,韩桐魁. 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 . 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10 - 13.

[25] 王万茂. 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J] . 中国土地科学,2002,16(5):4 - 12.

[26] 张绍良,卞正富.从研究现状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 中国土地科学,2003,17(1):3 - 8.

[27] 汤惠君,于正林.试论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主导科学[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32 - 35.

[28] 谢俊奇. 未来20年土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J] .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3 - 9.

[29] 谢炳庚,李晓青,谢光辉. 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3):65 - 66.

[30] 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等. 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06,20(4):52 - 55.

[31] 吴次芳,叶艳妹,岳文泽. 试论土地利用工程的学科属性、体系和发展方向[J] . 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27 - 31.

[32] 郑斌,卢新海. 基于结构主义思考的土地学科体系构建设想[J] .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9 - 15 .

[33] 王万茂.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性版),2011,11(2):15 - 19.

[34]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设项目启动会现在北京召开[EB/OL] . http://www.chinalandscience.com. cn/CN/column/item177.shtm.

[35] 吴次芳. 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22 - 28.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学科分类与代码[S] . 2009 - 05 - 06发布,2009 - 11 -01实施:IV.

[37] 刘仲林. 现代交叉科学(第一版)[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0 - 31.

[38] 刘仲林. 现代交叉科学(第一版)[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 - 30.

[39] 林增杰. 地籍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0 - 22.

[40] 谭峻,林增杰. 地籍管理(第五版)[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41] 林增杰. 地籍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42] 林增杰. 地籍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0.

[43] 林增杰. 地籍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 - 15.

[44] 林增杰. 地籍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 - 12.

[45] 林增杰. 地籍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

(本文责编:陈美景)

The Disciplinary Independence of the Land Science and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the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FENG Guang-jing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land science can be classified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nd propos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the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The method uses a normative analysis to show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land science regarding the irreplaceable core disciplinary theory and core range of stud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and Co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T13745-2009).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rreplaceable core theory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i.e., the land cadaster and property right theory), linking with land rent and land sustainable use theories, together forms the core theoretical pillar of theland science systematically and inseparable. The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also has irreplaceable core range of study, i.e.,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three dimensions and three layers and three rings of land us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1) the nature of land science can be reflected from the proposed three dimensions and three layers and three rings of ranges of study, which also helps to explain several important difficulties of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2)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land science and relevant disciplines is driven by the increased land productivity due to human beings activities. Furthermore, the interdisciplinary ranges of study will dynamically expand 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scope of the human beings activities on land productivity. 3) A systematic land scienc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framework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discussed pillar of irreplaceable theories and ranges of study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occurrenc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and research.

land administration; land scienc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system; core theory; range of study; disciplinary independence

F301.2

A

1001-8158(2015)01-0020-14

2014-12-29

2015-01-13

冯广京(1957-),男,山西阳泉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E-mail: fenggj@139.com

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的定义,依据科学学方法,从讨论土地科学学科有无不可替代的核心理论和不可替代的研究域入手,研究土地科学学科的独立学科属性。研究结果:土地科学学科是一门具有不可替代的土地权籍核心理论,并与土地租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共同构成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核心理论轴,同时具有不可替代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的独立学科。研究结论:(1)借助逻辑和空间分析方法,提出的土地科学学科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揭示了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从而解开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多个重大难题。(2)通过有关土地科学学科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揭示了:①土地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本质,是由于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内生要求牵引,引致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内生性扩张导致的交叉;②土地科学学科研究域是一个随着人类提高土地生产力而对应扩张的3维3层3环耦合空间域,且仍会伴随人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要求持续扩张。(3)通过有关不可替代核心理论及核心理论轴,3维3层3环耦合空间研究域及其形成,学科发生、演进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有关土地科学学科的完整系统学说。

猜你喜欢

交叉土地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爱这土地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超学科”来啦
连数
连一连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