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农用地保护分报告

2015-01-1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用地农地耕地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3.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4.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农用地保护分报告

朱道林1,2,郧宛琪1,2,瞿理铜1,3,4,张立新1,2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3.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4.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4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4年国内农用地保护研究主要侧重于耕地保护、耕地资源变化、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国外侧重于荒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研究结论:国内外农用地保护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国内学者还将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科技需求下,更加关注耕地数量质量及空间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农用地产能提升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仍将是研究重点。

土地管理;农用地保护;耕地保护;耕地质量;研究展望;土地科学

1 引言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归纳分析了2014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Spring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以“农用地”、“耕地”、“耕地质量”、“农用地保护”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中文期刊文献46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73篇,EI来源期刊19篇;共检索到英文期刊文献168篇,其中SSCI来源期刊16篇,SCI来源期刊17篇,SCIE来源期刊29篇。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资源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Land Use Polic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和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等国内外优秀期刊,内容涵盖耕地保护、农用地多功能价值、耕地资源变化、农用地生态安全等方面,期刊遴选情况见表1。

表1 关于农用地保护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Tab.1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agricultural land conservation

2 2014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研究现状

在城乡格局演变依然激烈、生态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研究背景下,农用地保护研究仍以“耕地保护”为主,兼顾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国外研究在内容上,高度关注农地抛荒现状,深层次探究农地抛荒的现状、成因及驱动因素,荒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在方法上,采用3S技术手段用来确定农用地保护对象;在主体上,不仅关注政府的作用,还强调农民意愿对农用地保护的影响。这种多视角多尺度的探索,为扩展国内农用地保护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及政策启示。国内研究在内容上,仍继续重视农用地保护及农用地资源变化,并在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和生态保护,如农用地多功能价值、耕地生态保护及耕地保护红线、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在方法上,采用各类数学模型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耕地的时空变化进行模拟分析。

3 2014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3.1 国外研究进展

3.1.1 农地抛荒现状及成因分析 农地抛荒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影响着农村社会、传统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诸多方面。有学者以澳大利亚、瑞典和葡萄牙的农用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农地抛荒的驱动因素划分为压力、摩擦力和吸引力三种类型,其中压力和吸引力所造成的农地抛荒在葡萄牙和瑞典影响较为显著[1]。还有学者选取地中海、东欧等10个研究区的808个样本,认为季节降雨量、老龄化等10项指标能够显著影响农地抛荒[2]。在斯洛伐克的案例中,土地质量特别是地形因素在山区撂荒发挥了重要作用[3]。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是造成日本梯田抛荒的主要因素,低水平的生产率和机械化耕作,加快了这一趋势[4]。

在地中海地区的研究中,有学者将现有51项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154个案例所提供的物种丰度数据,与选择的4个调查区域相结合,分析得出农地抛荒所带来的影响会随着不同时空尺度、土地利用和地貌、气候等条件的差异而发生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适用全部地中海地区的农地抛荒保护方法[5]。还有学者对2002年至2011年间的地中海盆地区域进行了大尺度的鸟类监测,研究表明,农地抛荒不仅造成了农地到自然栖息地的转变,还在减少畜牧、木材砍伐等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带来了植被入侵等威胁,对鸟类数量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6]。

3.1.2 荒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荒地恢复与耕地复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相同,荒地恢复不需要人类的长期参与,且作为一种自然再生过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荒地恢复等手段将严重退化的耕地恢复成具有生产力的农用地,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供给,改善土壤和水资源条件,还可以提升农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有学者认为,相较于森林和草地而言,再生植被更具多样性、更便于与不同的土地类型和植被梯度组合,是荒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7]。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化景观类型,有学者以伊比利亚东南部的撂荒农地为例,对其物理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这两组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撂荒可以通过自然的方法,温和地改变土壤植被的物理生长条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8]。还有学者以苏丹葛达瑞夫(Gadarif)南部地区为例,对以往自然再生过程中的植被构成、结构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最先被抛荒的农用地往往会被乔木或灌木丛所取代,而近期被抛荒的农用地绝大多数会被草本植物覆盖,且农用地抛荒过程中物种数量的下降幅度,与抛荒前被耕作时间的长短具有直接的联系[9]。这为日后研究农地抛荒所带来的植被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动物栖息地保护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3.1.3 运用3S等技术手段确定农用地保护对象 3S技术在农用地保护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点在国外更为明显。有学者通过拟订美国卡拉马祖河流域土地保护规划(The Kalamazoo River Watershed Land Conservation Plan)来选择流域内的保护目标,并基于ArcGIS分析,对流域内的土地进行评分,据此来确定土地保护的优先级,以促进该区域土地的永久性保护[10]。也有学者基于GIS的耦合景观模型和物种生态模型,通过信息集成确定物种的分布,明确濒危物种的空间监测及管理范围,并识别出适宜集中管理的合理区域[11]。此外,还有学者采用GIS技术分析与农民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侵蚀高风险区域进行识别,以协助土壤与水资源保护的设计和实施,研究不仅对25 m分辨率高程图上进行要素提取,绘制了整个流域的土壤侵蚀风险图,还通过居民合作,将每一块农用地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土壤侵蚀风险区间,研究表明拥有较低径流积累和较高坡度以及凸面地形的农用地具有较高的土壤侵蚀风险,是保护政策实行的主要对象[12]。

尽管在上述的研究中,运用3S技术来识别农用地保护对象显得尤为重要,但通过建模对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定位,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有学者选用生物监测项目所获得的实地调研数据,对德国全国范围内物种丰富的农田和景观元素(如树篱、水沟、林地或灌木丛)进行了空间分布建模,研究表明,耕作强度、地形地貌、低投入草地农业、景观结构和生境农业强度等要素的结合,能够预测物种丰富的农田和景观元素的覆盖率,以实现对那些物种丰富的农田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进行优先保护的目标[13]。

3.1.4 农用地保护政策及农民保护意愿 老挝[14]和埃塞俄比亚[15]在推广保护性农业(CA)的过程中发现,与传统的耕、耙、锄等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在于减少传统方式对土壤表土层的破坏,降低土壤耕作对产量及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保护农业对于农民的素质、农业政策中生态服务集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制约了免耕实践的实现。多米尼亚共和国[16]和墨西哥[17]尝试采用传统小农耕作系统(TSCS),把小型农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计策略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农用地保护问题,采取了包括区划、特惠税收政策、农地特区、农场权利法以及购买土地开发权项目等在内的一系列有力措施。随着女性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爱荷华州(Iowa)及全美范围的增加,女性与男性在农用地保护知识和态度的差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有学者以爱荷华州东部的克里尔河流域(Clear Creek Watershed)为例,对该地区农用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了农用地保护的知识和态度,以及所倾向的保护信息来源等,结果表明,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受访者对于辨识最佳的管理实践方面,具有明显较低的认知水平,但对于保护和合作等,却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此外,在农用地保护信息来源获取方面,女性与男性持有相同的意向。此成果不仅对日后研究与性别相关的土壤和水域保护以及农业保护政策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还为农地保护的实践者在充分调动女性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等方面提供了便利[18]。另外,美国南部和瑞士中部的实证研究表示,农民会通过综合考虑种植结构、政策流程及规定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土地利用决策,其中,瑞士案例区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土地利用责任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高,而美国伊利诺斯州研究区的农民则认为生态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高[19]。

3.2 国内研究进展

3.2.1 耕地保护

(1)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途径。耕地占补平衡是耕地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耕地补偿金、变革平衡内容、完善土地综合整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以及建立生态用地“退补平衡”制度来实现[20]。学者提出要在补充耕地的过程中,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制定耕地数量和质量折算标准[21-22],强化以补定占、等别约束[23]等要求。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构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实现耕地异地占补平衡[24];通过构建“以质抵量”机制,实现耕地“产能平衡”[25]。

(2)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研究显示,经济激励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实施效果最佳[26],因此耕地保护制度亟需转型[27],通过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类型进行划分,对供体与受体进行界定,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等方式,计算耕地保护补偿区间[28],探索有效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29]。还有学者认为,应以耕地发展权为载体,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30],并分析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实施满意程度,为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31]。

(3)耕地质量保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显示,中国耕地总面积为20.31亿亩。尽管耕地数量表现出“逆势增长”,但耕地质量依然是“家底堪忧”[32]。以美国、英国、韩国为例,在分析和总结若干国外土壤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农田地力补偿的若干建议[33]。还有学者指出,提升耕地质量对现有耕地的“维护保养”至关重要[34-35],须将生态与环保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建立耕地的“质保”体系[34]。通过定量手段评价耕地地力[36-38],借鉴美国国家资源清单“分层布控,重点加密”的监测布设思想,结合中国耕地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建立以经纬格网为框架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39],研究耕地自然质量等级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关系[40]。

(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有学者建议选取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地集中连片度、灌溉保证率以及农业产业规模等影响因子进行潜力评价,并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空间布局,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使划定结果更加科学合理[41]。还有学者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研究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的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42]。

(5)耕地保护与城镇化。有学者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耕地数量的变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43]。还有学者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4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耕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全面评判耕地资源新价值,形成耕地保护新认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政策与措施。

3.2.2 耕地资源变化

(1)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把握耕地变化规律和趋势是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内容。学者们多运用数学模型,从时间序列来分析区域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45-47],并在对耕地资源变化驱动机制的分析中,了解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48]。全国尺度的研究表明,近30年中国耕地面积呈现南减北增的态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草地、林地及未利用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49]。

(2)耕地集约利用。有学者通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对耕地集约利用进行实证分析[50-52]。还有学者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53];或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54]。

(3)耕地压力变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优质耕地资源被非农建设所占用,造成耕地资源压力加剧。因此,学者们通过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区域耕地压力指数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中国耕地压力变化的现状及趋势,提出对策建议[55-56]。

3.2.3 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

(1)农用地多功能价值。长期以来,中国农用地保护的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在农用地的经济价值,但也同样不能忽视在耕地非农化[57]、耕地损毁补偿[58]过程中耕地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补偿等。目前,农民对于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认知程度、支付态度及意愿支付额的认知程度显著低于市民[59]。有学者利用数学模型对耕地社会功能进行评价[60],也有学者对自然保护区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分析[61]。

(2)农用地生态保护。有学者通过研究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测算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62-63],为耕地生态安全调控提供参考。也有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为耕地生态安全预警提供理论依据[64];建立数学模型及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对草地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65];对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进行分析[66],分析高寒草地退化状况,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67]。此外,有学者认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是草地保护[68],草地退化大多归因于政府保护不力,较少考虑养殖规模的影响[69]。

(3)农用地保护红线。有学者认为,土地资源是数量、质量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应相应形成土地管理的数量红线、质量红线和生态红线,划定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确定农用地保护与开发的边界[70]。还有学者认为,草地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一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国家战略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确保草地基本生态功能、支撑牧区畜牧业生产和传承草原文化所必须恪守的最小草地面积,也是中国草原牧区发挥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草原文化传承功能的基本保障,划定草地生态保护红线是构筑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草地保护事关中国生态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71]。

4 国内外重点问题对比

国内外农用地保护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2),除了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一定的趋同性,其他方面的研究重点并不相同。国内学者多从制度和体制角度入手,通过耕地质量评估、占补平衡、经济补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体系的建立,来保证耕地安全。并采取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中国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实证研究,以掌握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也有学者借鉴国外经验,将对耕地资源价值的探讨提升到了生态价值和多功能价值保护的层面。但由于国外农用地资源禀赋和政策体制和中国存在着诸多差异,国外学者大多关注农用地资源的实证分析,且多采用定量手段对农地撂荒与复垦进行系统地研究。而对于农地生物多样性保护、3S技术以及农民意愿在农地保护行为中的作用等研究,也在近些年来广受国外学者的关注。

表2 国内外农用地保护研究主要内容对比Tab.2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in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servation in China and overseas

5 农用地保护研究展望

5.1 主要科技需求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用地保护不仅关系着中国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也对统筹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协调发展、农用地多功能价值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纵观2014年的研究,国内更加关注推进耕地质量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同时也坚持着对于农地资源变化和生态保护的持续监测,探索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等。展望2015年,国内学者还将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科技需求下,更加关注耕地数量、质量及空间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国外学者对农用地保护政策及社会因素分析,使未来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用地数量质量生态要素、以及耕地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研究,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

5.2 重点问题研究

(1)农用地数量质量变化研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显示,中国农地在数量上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于农用地的保护。农用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且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用地占用的压力还在持续加大,已成为当前不得不严肃面对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2014年学者们针对城镇化与农地资源变化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质量保护、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耕地集约利用、耕地压力变化等。展望2015年,全国层面如何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探索耕地保护机制,并在建立农用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农地质量要素提升途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工程技术、农地面积、压力指数及质量变化监控技术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

(2)农用地多功能保护研究。长期以来,中国农用地保护的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在经济价值方面,而在生态环境受到日益关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上来。然而在实践中,对于农用地多功能保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展望2015年,探索农用地生态价值及其补偿机制、农用地生态安全现状调控及预警、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等方面将得到更多研究关注。

(3)农民意愿下的农用地保护研究。农民作为农村土地市场的主体,应在保障农地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农民在农地利用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在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完善市场的功能,以保证农民主体意愿的充分发挥。展望2015年,农民参与农地保护途径研究、农民农地保护态度对农用地保护政策和实践的影响,农民在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制度路径与政策选择中所起到的作用等,将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

5.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方向关注

《中国土地科学》在农用地保护领域将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耕地保护机制、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城乡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农村土地资源要素优化、农用地数量质量监控与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

):

[1] Beilin R, Lindborg R, Stenseke M, et al. Analysing how drivers of agricultural land abandonment affect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using case studies from Scandinavia, Iberia and Oceania[J] . Land Use Policy, 2014, 4(136): 60 - 72.

[2] Kosmas C, Kairis O, Karavitis C, et al.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land abandonment drivers in areas prone to desertification[J] . CATENA, 2014, 12(2122): 1 - 10.

[3] Pazú r R, Lieskovsky J, Feranec J, et al.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abandonment of large-scale arable lands and managed grasslands in Slovakia during the periods of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and European Union accession[J] . Applied Geography, 2014, 5(44): 118 - 128.

[4] Qiu Z, Chen B, Takemoto K. Conservation of terraced paddy fields engaged with multiple stakeholders: the case of the Noto GIAHS site in Japan[J] . Paddy and Water Environment, 2014, 1(22): 275 - 283.

[5] Plieninger T, Hui C, Gaertner M, et al. The impact of land abandonment o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A meta-analysis[J] . PLOS ONE, 2014, (95): e98355.

[6] Herrando S, Anton M, Sarda-Palomera F, et al. Indicators of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using large-scale bird surveys: land abandonment in a Mediterranean region[J] .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4(55): 235 - 244.

[7] Smallbone L T, Matthews A, Lunt I D. Regrowth provides complementary habitat for woodland birds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in a regenerat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J]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9(124): 43 - 52.

[8] Robledano-Aymerich F, Romero-D í az A, Belmonte-Serrato F, et al. Ecogeomorp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land abandonment in Semiarid Mediterranean Areas: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physical evolution and biodiversity[J]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4, 19(716): 222 - 242.

[9] Sulieman H M, Natural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f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southern Gadarif Region, Sudan: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 . 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 2014, 5(22): 217 - 227.

[10] Alexander K, Jackson J, Kikuyama F, et al. Kalamazoo river watershed land conservation plan[R]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4.

[11] Chiatante G, Brambilla M, Bogliani G. Spatially explicit conservation issues for threatened bird species in Mediterranean farmland landscapes[J] .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14, 2(22): 103 - 112.

[12] Al-Wadaey A, Ziadat F. A participatory GIS approach to identify critical land degradation areas and prioritize soil conservation for mountainous olive groves( case study)[J]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4, 1(13): 782 - 791.

[13] Klimek S, Lohss G, Gabriel D. Model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rich farmland to identify priority areas for conservation actions[J]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4, 17(7174): 65 - 74.

[14] Lienhard P, Panyasiri K, Sayphoummie S, et al. Profitability and opportunity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acid savannah grasslands of Laos[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2014, 1(24): 391 - 406.

[15] Lanckriet S, Araya T, Derudder B, et al. Towar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in the May Zeg-Zeg Catchment( Ethiopia)[J] . Agroecology and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2014, 3(88): 913 - 935.

[16] Gross L H, Erickson J D, M é ndez V E. Support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onservation in the Pico Duarte Coffee Region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J] . Agroecology and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2014, 3(89): 1078 - 1107.

[17] Bermeo A, Couturier S, Pizaa M G.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smallholder cultivation systems in indigenous territories: Mapping land availability for milpa cultivation in the Huasteca Poblana, Mexico[J] . Applied Geography, 2014, 5(33): 299 - 310.

[18] Druschke C G, Secchi S. The impact of gender on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in an Iowa watershed[J] .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4, 69(2): 95 - 106.

[19] Celio E, Flint C G, Schoch P, et al. Farmers’ perception of their decision-making in relation to policy schemes: A comparison of case studies from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J] . Land Use Policy, 2014, 41(6): 163 - 171.

[20] 杨维刚.“三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J] .中国土地,2014,33(1): 40 - 42.

[21] 程锋,王洪波,郧文聚.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2): 75 - 82,97.

[22] 陈海燕,彭云,郑宏刚.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应用研究——以大理至丽江铁路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 109 - 113.

[23] 赵玉领,王巍,陈桂珅.以补定占等别约束——破解“占优补劣”难题的几点对策[J] .中国土地,2014,33(2): 11 - 13.

[24] 张秋惠,薛剑,贾文涛.占补平衡怎样“再平衡”——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2014,33(1): 43 - 45.

[25] 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J] .经济地理,2014,34(4): 1 - 5.

[26] 阎其华,李炳燃.国外耕地保护的法律措施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 517 - 522.

[27] 张一鸣.耕地保护制度的转型与对策研究——构建以经济激励为核心的耕地保护[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3):26 - 32.

[28] 周小平,柴铎,王情,等.中国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9): 3 - 10.

[29] 牛海鹏,张杰,张安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J] .资源科学,2014,36(3):427 - 437.

[30] 宋戈,柳清,王越.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6): 58 - 64.

[31] 刘小庆,蔡银莺.农户对耕地保护基金实施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市永安镇、金桥镇和崇州市江源镇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3): 216 - 223.

[32] 黄薇.耕保再亮红灯——从“二调”成果看耕地质量保护[J] .中国土地,2014,33(1): 28 - 33.

[33] 王俊.国外农业土壤质量管理对中国农田地力补偿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14,36(2): 59 - 62.

[34] 吴强华.耕保启动“质保”[J] .中国土地,2014,33(2): 6 - 8.

[35] 晓叶.耕地亦需“计划休养”[J] .中国土地,2014,33(2): 1.

[36] 冯晓娟,雷国平,张慧.基于GIS的前哨农场耕地地力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 198 - 202.

[37] 姜婷婷,谷海斌,盛建东.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新疆轮台县为例[J] .新疆农业科学,2014,51(2): 375 - 383.

[38] 盛艳,姚云峰,秦富仓,等.基于GIS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6):27 - 33.

[39] 李奕志,李立强,孔祥斌,等.美国国家资源清单及其对中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启示[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7): 82 - 89.

[40] 周波,吴茗华,程炯,等.耕地自然质量等级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关系[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6): 46 - 51.

[41] 方勤先,严飞,魏朝富.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 122 - 129.

[42] 奉婷,张凤荣,李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 200 - 211.

[43] 张乐勤,陈发奎.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前景预测及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4): 1 - 11.

[44] 占纪文.生态文明视野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13 - 19.

[45] 吴春辉,朱成立,彭义.关中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预测模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4):281 - 284.

[46] 吴大放,刘艳艳,王朝晖.基于Logistic - CA的珠海市耕地变化机理分析[J] .经济地理,2014,34(1):140 - 147.

[47] 吴美琼,陈秀贵.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钦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2014,34(1):54 - 59.

[48] 徐珊,宋戈,王越.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机制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14,34(2): 218 - 222.

[49] 赵晓丽,张增祥,汪潇,等.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3): 1 - 11.

[50] 李晓赛,赵丽,杨胜利.保定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异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 229 - 233.

[51] 姚成胜,黄琳,吕晞,等.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8): 1 - 12.

[52] 杨柳,盖艾鸿,周丹.“柴达木绿洲”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29(6): 911 - 917.

[53] 李兆亮,杨子生,邹金浪.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 88 - 92.

[54] 余长坤,宋文博,吴次芳,等.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1978 - 2012[J] .经济地理,2014,34(5): 123 - 129.

[55] 赵亚峰,贾科利,文琦.宁夏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 62 - 65.

[56] 荣颖,路婕,段贝贝,等.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河南省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48(2): 219 - 224.

[57] 任平,吴涛,周介铭.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4): 786 - 795.

[58] 陈秋计.开采沉陷对耕地资源价值的影响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3): 91 - 94.

[59] 魏玲,望晓东.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认知与支付意愿调查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 .农业经济,2014,34(1): 85 - 87.

[60] 王娜,涂建军,孙祥龙.基于灰色模糊评价法的耕地社会功能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0): 144 - 149.

[61] 王忠诚,华华,王淮永,等.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2): 95 - 101.

[62] 张祥义,刘名冲,丁庆龙,等.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河北省肥乡县为例[J] .土壤通报,2014,45(1): 18 - 23.

[63] 赵宏波,马延吉.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515 - 524.

[64] 淡永利,工宏志,杜兰.湖北省耕地生态环境时空分异[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5): 1017 - 1021.

[65] 郭宾,周忠发,苏维词,等.基于网格GIS的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2014,34(2): 204 - 206.

[66] 白永飞,黄建辉,郑淑霞,等.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调控机制[J]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2): 93 - 102.

[67] 张佳宁.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退化现状及应对策略[J] .草业科学,2014,31(4): 776 - 781.

[68] 孟庆华.基于生态足迹的浑善达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承载力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14,43(1): 127 - 131.

[69] 孙前路,孙自保,刘天平. 牧民草地生态保护认知与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西藏75个自然村的实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26 - 31.

[70] 马永欢,张丽君,黄先栋.确立我国土地管理红线的战略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14,29(1): 29 - 35.

[71] 马林.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 .草地学报,2014,22(2): 229 - 233.

(本文责编:郎海鸥)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2014 and Prospects for 2015: Sub-report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servation

ZHU Dao-lin1,2, YUN Wan-qi1,2, QU Li-tong1,3,4, ZHANG Li-xin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onitoring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3. Hun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Changsha 410006, China; 4. The Central Party Schoo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6, China)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griculture land conservation in China and overseas in 2014, as well as to forecast the research trend in 2015. Method adopted is mainly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cuses of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in China in 2014 include the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the change of the arable land resources, the multiple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rable land, and the eco-system conservation. The research emphasis in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es the recovery of the abandoned land and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research show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Future research for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be on the changes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and, and the spatial variation under the technical need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future research emphasis should be on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eco-environment.

land administration; agriculture land conservation; cultivated land conservati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forecast; land sciences

F301.2

A

1001-8158(2015)02-0012-09

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2.002

2014-12-01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211001)。

朱道林(1966-),男,安徽金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土地政策。E-mail: dlzhu@cau.edu.cn

猜你喜欢

农用地农地耕地
纾困与破局: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农用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杭州市余杭区出台新政进一步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
耕地时节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