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叙文谈教学价值的开掘
2015-01-12包迎艳
包迎艳
【编者按】在深入研读和努力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背景下,自2013年起,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基于文体和基于学情研制阅读教学内容”为专题,展开系列研讨活动,进一步引导教师增强文体意识,深入钻研文本,并基于文本特质,合理开掘不同文体特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他们引导教师充分预测、了解学情,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和学习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研制教学内容,真正落实“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理念。这里呈现的就是他们在上述方面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供大家学习研究。
记叙文文体的种种要求特点并不是全都要求小学生学习掌握,因此,教师还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进行删选。《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很具体,这就为教师对于记叙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开掘和删选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作者的创作决定了作品的原生价值,而作品一旦被选做教材,它就具备一定的教学价值。编者想借它作为例子来呈现一定的语文知识,或是借它来提升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但是,不同文章体裁的体式特征与阅读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在阅读不同体式作品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文本的教学价值才会真正被发掘出来。根据记叙文的文体特点,依照“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从以下两个关注点来开掘记叙文教学的价值。
一、 关注记叙要素,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必须首先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每一篇记叙文都有其内在的思路,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最后结果怎样。因此,在阅读记事性的记叙文时,我们根据记叙的要素就能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把握全篇内容了。例如,在教学《金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依托这些要素,很容易就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彼得在萨文河畔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最后找到了真金。”这样的教学,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脉,明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锻炼了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奠定了基础。因此,提领记叙要素这条线索,理文脉、观全文是记叙文教学的瑰宝。
二、 关注表达方式,有助于感悟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综合采用各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最主要的方式是叙述和描写。记叙文中,对事件的表达一般采用叙述的方式,比较直观;对于人物和环境的刻画以描写为主,较为形象。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文中的人物描写就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通过对人物描写可分为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作者往往运用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凸显人物的性格品行。如《钱学森》一文,语言简洁、朴素,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第2自然段中,钱学森在生活富裕和工作条件优越的情况下诉说的一段心声,表现出了钱学森时刻想念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情感。第4自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秋之夜,钱学森饱含深情袒露的心迹,更让读着感受到钱学森拳拳报国之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牢牢抓住这两段话反复朗读品味,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悟得作者是通过对钱学森语言的描写,呈现了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和他拳拳报国之心。同时也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作者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教师关注了这些教学价值,就能有意识地在品读过程中,让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表现钱学森的人物形象的。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悟得方法,习得语言。再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作者通过“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沉重地一击”这些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老天鹅奋勇破冰的画面。课堂上,教师就可引领着学生体味这些动作刻画的准确与生动,而且从这些震撼人心的动作中又可感悟出老天鹅勇敢顽强的坚毅形象,体会出了文字背后的意蕴。在这样细腻的品词析句中,学生自然就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提升了品味语言的能力,悟得了语言表达的精髓。故而,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关注作者是怎么叙述,如何描写等文本表达的方式及特点,开掘出切实能够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内容。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作饮。我们的教学不可能穷尽记叙文所包含的所有教学价值,必须要有所取舍、删择,不然过满的教学是难以实施的,过满的课堂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学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所以,教师还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开掘适切的语文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