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化“繁”为“简”
2015-01-12谢明尧
谢明尧
当下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所运用的教学理论,都显得有点繁琐而臃肿。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明确自主的认知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手段。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走“简约”语文之路。
著名画家郑燮曾经写下这样两句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语文教学上,我们也要有这种“删繁就简”的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处理上要化繁为简。
教语文不像教物理,学了牛顿定律才能学重力、浮力。对力的单位的认识是基础,后面的属于“上层建筑”。语文看起来并非如此。小学语文书里有《论语》和《诗经》的片段,初中照样有,高中还会有。如何把握一篇教学材料的深度,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梯度,而且任何一个材料里,都包含了大量的可以延伸的教学角度。如果用三维目标去细分的话,可以有很多很多个教学原点。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散文诗的认识、对海燕的象征意象的理解、朗诵能力、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整句和散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而这些原点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此,我们提出建立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概念。
核心目标的制定应基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对课文包含的主要内容、核心概念和知识的深度理解。
1. 核心目标的制定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总体目标做了这样的阐释:“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我们设计核心目标,既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要力求简明。对第四学段的教学要点,应该有所规划和侧重,绝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笔者建议:初一语文教学,教师多做做园丁的工作,侧重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热爱语文的种子和钟爱文学的种子,多做做种植和锄草的工作,不要急着去收获。初二的语文老师,多做做导师的工作,引导学生语文学习在广度、难度、深度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系统性有较为全面和具体的认识。初三的老师,则要当好医生,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查缺补遗。
3.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若目标定得太复杂,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结果一堂课什么都想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学的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4.设计核心目标,有四个关键词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字,语文是母语的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既要突出词汇和知识的积累,更要突出语感。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它是保证课程目标落实和课堂质量的基本条件。文本,即课文文章,它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均须以文本为依托。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文本阅读等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学,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这也是设计核心
目标的重要坐标。文化,也就是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母语和人类文化的热爱,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强调这四个关键词,就是为了让教师在确定目标时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重点和重心。
比如,本学期我教了《鼎湖山听泉》一文。它安排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吟哦讽诵”单元之首。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学习吟哦讽诵的基本要领;感悟鼎湖山的优美景色,体味作者通过听泉而得到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到本单元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一个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在对教学材料处理的环节上要化繁为简。
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以对古今中外文章的理解分析为主要途径。可是,文章只是教学的材料,好比裁缝的布料。布料不是衣服,需要裁减。老师对文章的处理,体现了这位裁缝的技术或者艺术。同样的一块布料,有的裁缝只会因循守旧,做成一件很普通的衣服;高明些的裁缝,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样式,而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来,这样,他的劳动就有了创新的价值;再高明的裁缝,不是仅仅去创新一种样式,而是根据客户的身材和气质量身订做,做出专属性的服装;当然,最不济的裁缝,连普通衣服也做不好,就只好马马虎虎给客户交差。
这里面的“布料”就是教学文本,“客户”就是学生,裁缝自然是教师自己。这一系列比喻体现的是不同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方式和水平,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材料处理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决定教师处理材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特长、教学责任心和教学态度等。当然,首要参考因素必须是学情。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选取、舍弃与补充。
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精致,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是有限的。”王教授的话启迪我们:精选内容是构建简约有效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挖掘出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不到位。
第三,教学手段与形式要敢于化繁为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课堂情景的创设、学生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这过多过杂的手段,常常会冲击真正属于“语文”的学习,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无法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和谐共生。
去年,我执教了一节区作文教学公开课《人物描写——从形象走向神似》,得到了一些好评。这节课指向性很明确,从两个层次教学人物描写。第一个层次是抓住人物特征去写;第二个层次是要写出人物的精气神(性格、情感、气质、思想),也就是说,既要通过人物描写写出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也要写出看不见听不到的内在的东西。前者我主要通过复习写作知识,通过一文三改的方式达成。后者,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了分析经典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人物内在特点的描写。从朱自清《背影》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由外在到情感”的写法,又从阿累《一面》中的肖像描写让学生学习“由外在到性格、精神”的写法,最后又以都德《最后一课》里面韩麦尔先生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完成了“由外在到情感、思想”的描写方法。
这堂课的教学紧紧扣住这两个任务进行,没有一个多余的环节。教学手段简单,形式上似是自然而然,实则渗透着简约的设计。
现在有些公开课,热闹是热闹,好看是好看,新理念、新花样、新形式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平时的课堂呢,则扎扎实实考试、埋头做题练习。我觉得这是语文教学的异化。就像黄厚江老师提出的,需要理性地回到原点去想一想:我们的语文,到底是什么?
教学手段和形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设计教学的内容、目标,选择恰当、简约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要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以最简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这是张志公先生的心得体会。于永正先生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深有感触:“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一定要把讲读课文的时间压下来”这些都是有识之士发自内心的呼唤。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走简约语文之路。
(作者单位:无锡市港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