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钥拷贝、母盘检测负责人张健给电影放映“看诊”
2015-01-12马莹倩
文/马莹倩
密钥拷贝、母盘检测负责人张健给电影放映“看诊”
文/马莹倩
如果不是研究电影技术的内行人,相信即使是问一个资深影迷“电影密钥”是什么东西,他们也未必能回答得上来。但对上海电影技术厂制片部主管张健而言,这是他每年5、6月份的全部工作重心。这常常被误读的“电影密钥”,其实只是一堆由电脑数据组成的解密文件。它们占用空间并不大,仅类似于一个TXT文档,但每更换一次放映设备,这把电影密钥都需要重新制作。在今年电影节期间送与上海电影技术厂检测的360多部电影中,没有经过加密的电影需要他一一安排放映服务器测试兼容性。而凡是经过加密的电影,张健还需要安排密钥小组与片方联系索取密钥。谈起不为人所知的电影密钥和检测系统,带领着密钥组与检测组的组员们连续奋斗两个月,电影节期间24小时待命的张健说:“感觉我们的工作就像是在看诊。密钥、检测组是门诊部,而派去影院现场解决问题的服务组就是急诊部。”
检测母盘,要细致
母盘检测系统
自5月10日收到第一批数字拷贝母盘开始,张健的电影节工作就正式开始了。每收到一批电影数字拷贝母盘,负责“挂号”的生产科首先会把所有的电影信息进行登记。在所有信息录入进总表后,这些数字硬盘便会送到负责检测和匹配密钥的“数字制作中心”进行主要“诊治”,而张健便是这个部门的“专家医师”。
检测母盘的过程不能全程依赖机器操作完成,从人工核对影片信息到机器检查放映兼容格式,每一个环节张健及其团队都要亲力亲为。通常一个母盘里的电影会有多种版本,每个版本的影片时长、字幕也都不尽相同。虽然第一步的信息核对只是一些很细碎的数据,但有时候时间上的误差、缺失某一字幕版本都会对接下来的电影放映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今年检测母盘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电影《美国往事》送来检测的母带与电影节审片登记信息不同,样片与母带之间存在着40分钟的误差。如果没有发现这巨大的时间差,不仅会造成电影排片紊乱,同时也会对字幕工作人员产生影响。”
确保信息内容准确无误后,张健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测试影片的兼容性。由于目前国内影院使用的电影放映机品牌、格式没有统一的规范,又考虑到往年常常因为机器兼容性发生放映问题,今年,张健特意带领检测组的成员准备了4台放映服务器进行兼容性测试,而每完成一部影片的测试都需要2个小时的时长。6月初,是送检母盘最集中的时候,最忙的时候一天他们可以收到四五十块硬盘。但根据检测规定,工作不能拖延至隔天。通常在晚间才拿到检测母盘的12位组员为此被编排为两班制,24小时轮流交替检测数据信息。“如果时间允许,我们有时甚至会把每一块母盘都经过4台机器检测,虽然很耗时间,但能确保万无一失。”
索取密钥,有技巧
密钥组成员
如果说检测母盘、核对信息的前期工作是“主治医师”张健了解病症的基本步骤,那索取密钥的过程,就仿佛“主治医师”给病人开了一张“化验单”,需要他与其他各个部门默契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在生产科把所有的母带信息登记完毕后,拿到电影节官方影片排片后的第一时间,张健就带领着密钥组的组员们迅速用邮件与片方联系。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天,是6月11日晚,全组成员为能顺利拿到密钥,用五台电脑设置了五个时区,只为不同地区的上班时间一到,他们就能立刻拨通对方电影公司的电话,索取密钥。“英国时间、法国时间、加拿大时间……我们还设置了一个好莱坞时间。由于电影节开幕第一天(6月13日)不仅与一些海外公司隔着时间差,也恰逢双休日,所以,所有的密钥准备工作,我们必须在11日晚就完成,这样才能确保13日开幕第一天电影的顺利放映。”
但顺利拿到密钥只是第一步,最终的放映还需要靠影院的配合。今年,张健还特意在电影节检测工作开始之前,准备了一些测试盘,供客服组带往影院现场,对所有参与电影节放映工作的电影服务器进行测试。一轮测试没有问题后,他们还需要进行“二次通话”,确保展映电影的密钥都有效。“所有影院我们都要求他们提前检测,13日放映的电影,在11、12日我们还会打电话再去进行密钥的确认。”但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还是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有些影院因为内部大修,而调整了服务器与影厅的序号,导致密钥失效。有些影院则要优先安排商业片的放映,延迟测试密钥的时间,错过了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当然,还有避无可避的“加场”情况。不过,好在负责排片的“老法师”王佳彦与他们之间配合了很多年,彼此之间已经养成了无形的默契,即使遇到最赶的加场情况,还是给他们留出了两天时间索取密钥。
“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张健参加几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来最大的感触。虽然每一届,他总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供明年改进,但遗憾也总是无可避免的。那些突发事件他无法控制,但不变的是,他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完善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密钥检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