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的发展和传承保护

2015-01-12马愔

戏剧之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豫剧研究分析

马愔

摘 要:豫剧作为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鉴于此,本文就其发展和传承保护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豫剧;发展和传承;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031-02

一、豫剧的起源诸说

关于豫剧起于何时何地,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也很少有人全面的探索。关于起源诸说,是各有各的看法,也各有各的道理。

首先,有些人认为是起源于河南民间说,河南有一种土生土长的唱调,继承了原来河南地方戏曲--弦索腔的传统,并吸收了陕西梆子的成分,这便是初期的河南梆子,也就是现在的豫剧。

其次,有些人认为起源于秦腔,山陕梆子一说,明末清初之际,秦腔传入河南,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河南普遍流行的清戏(又叫弋阳腔、高腔)、啰啰腔(又叫啰戏)等古老剧种的精华,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到了乾隆初年,以开封为中心,就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剧种。

再次,也有源于“弦索”说。这里所说的“弦索”,是指流行在中原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持豫剧起源于弦索的看法和起源于很那民间比较接近,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说豫剧是在河南的大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所不同的是起于民间说认为豫剧是在其他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弦索和其他戏曲艺术成果而成长发展起来的,而持起源于弦索说的人,则认为豫剧是由弦索戏曲直接演变而来的。

任何一种戏曲,不管它的发展演变是如何的曲折,它最终脱离不了吸取民间艺术的精髓而形成它特殊的唱腔,而豫剧也不能例外。而河南梆子也就在这“举世传诵,沁人肺腑”的中原“时尚小令”的基础上,吸收了在北方广泛流行的“弦索”戏曲艺术成果而逐渐形成。

二、豫剧的地域流派及其主要演员

(一)豫剧的地域流派。根据地域的划分,最初分为豫西调、祥符调和豫东调。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叫做豫西调。从豫西向东发展,以开封为中心,叫做祥符调,再向东,以商丘为中心,叫做豫东调,后来豫东调和祥符调区别甚微,就成为了豫西调和豫东调。

豫东调它的唱腔比较苍劲有力,高昂豪迈、活泼生动,曲调比较华丽。常用音域为bE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为“上五音”。调式为七声徵调式,音阶排列为:5671234(#4)5。豫东调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从上例来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点,唱腔有着浓厚的豫东调风味,下韵均落在“5”上,从调式来看是典型的“5”调式。但豫东调的板胡目前已经不用五度定弦了,变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应的有了变化,这也是豫东调伴奏上的一个进步。“豫西调”曲调较为低平,沉稳,悲痛,抒情,常用音域为D调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称为“下五音”。调式为七声宫调式,音阶排列为“12345671”。

(二)豫东调和豫西调的主要代表演员。在豫剧发展的滚滚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以其精湛的表演留给大家永远无法磨灭的历史影像,我们今天只提出几个代表人物,以做为代表。豫东调的主要代表人物,按照历史先后,红脸王唐玉成,唐喜成,黑脸李斯中,帅旦马金凤,比较近的红脸刘忠河。豫西调的主要代表人物,生行周海水,须生王二顺,须生崔兰田,耳熟能详的是常香玉还有比较近的她的弟子虎美玲。

三、豫剧的发展脉络

从豫剧起源诸说我们知道豫剧的前身称为河南梆子,豫剧之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有人用之,到50年代被普遍使用。豫剧在河南流行,如果从目前发现的有关文字记载算起,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盛行于清初代,中期并一度与豫剧同台演唱的锣戏、卷戏等剧种,都先后衰落以至消亡,而豫剧却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豫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发展可以说就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不断改革、提高、完善的过程,而改革则是这40多年发展历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通过三改,改人,改组,改戏,做到继承、改革和发展豫剧艺术遗产,提高豫剧的艺术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到50年代中期,陕西、甘肃、四川、西藏、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区都已经有了豫剧职业团体。1956河南豫剧院成立后,豫剧艺术进入一个更好的发展新阶段,豫剧艺术全面起飞,出现了大批豫剧表演艺术家和大批的艺术作品。

1965后文化大革命使豫剧停滞不前,除了几个样板戏之外几乎没有新的创作剧目。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豫剧也开始在磨难之后渐渐复苏和振兴。1980年3月在郑州举行了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大会。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赵义庭、李斯忠,唐喜成等一批豫剧表演艺术家各率门人演出了他们各自的代表剧目。这是豫剧历史上第一次最具影像的大交流。这次汇报演出和交流之后,全省的豫剧表演团体对艺术质量的要求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是老艺术还是后学者都十分重视创新和强化豫剧的独特韵味,在唱腔上更下功夫。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开始渐渐退出舞台。1985年,为进一步发展河南戏剧事业而设立的河南省首届戏剧大赛举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作品,受到专业人士的好评。比如《倒霉大叔的婚事》《西湖公主》《长剑歌》。

90年代后豫剧已经发展到16个省、市、自治区,共有专业表演团体220多个,其中外省团体约占一半。仅从剧团数量而言,豫剧已居全国各剧种之首。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曲,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它各种文化娱乐被大众接受,戏曲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豫剧的传承保护

首先,要在体制上去根本改变。过去戏曲剧团几乎全是有政府公营的事业单位,从体制上造成戏曲的滞后,现在更多的单位改制或者民营化,走市场经济的路子,更适合市场的需求,要在保持传统豫剧的同时,加入流行因素,要与时俱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整个演艺团体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编排一些具有创新性、饱含生活气息的戏剧,使得古典戏剧艺术和现代社会相适应,改变和加深现代年轻人对于豫东调的认识,增加豫剧的观众群,让豫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需要政府的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一直在豫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针引导豫剧事业发展,从财政等方面扶持豫剧团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豫剧渐处弱势的过程中,通过合并重组剧团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作,豫剧事业的正常健康

豫剧的再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宣传,需要更多的群体去喜欢,去热爱。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就让很多人再次爱上了豫剧,再比如政府投入各种戏曲比赛,培养小演员,豫剧接班人,再比如投资办学,培养豫剧人才,这是个令人堪忧的问题,不然会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一旦没有人才,那么离文化没落不远了。

再次,让豫剧表演团体和企业融合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获得一种双赢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将两者联姻。豫剧表演团体每年定期面向企业开展演出活动,而企业也给该表演团体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且作为表演团体来说,其所面对的不仅是一家企业,而是多家,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将整个团体的发展带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经济利益是看得见的,而这背后还有很多潜在的积极意义。比如演出的增多,给了更多的年轻演员以表现的机会,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看机会,从本质上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豫剧团体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为自身的发展争取到更为广阔的舞台。

综上所述,豫剧作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其魅力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今天,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这种传承和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推动起在新时期的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豫剧研究分析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