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临汾南枢纽方案比选
2015-01-11史天亮潘文霞
史天亮,潘文霞
(1.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太原建工集团,山西 太原 030006)
1 概述
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又因上古帝尧曾建都于此,有“华夏第一都”之称。《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汾河百公里新型工业城镇走廊的战略目标。要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高标准,将该区域建成中西部地区交通最快捷、经济最繁荣、社会最和谐、生态最优美的先行先试、四化一体示范走廊。必需首先构筑一个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交通环境,才能使本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滨河东路南延的建设项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而该项目在K5+720处与临汾西南环路(一级公路)形成交叉。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1],第 11章 11.1.2之规定:“ 一级公路与通往县级以上城市、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相交处应设置立体交叉”;并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2],第3章3.1.5之规定:“快速路与一级路交叉推荐采用枢纽立交”拟定本项目滨河东路南延与西南环路交叉处采用枢纽立交方案。
2 地理条件
2.1 地形、地质
拟建道路工程场地位于汾河东岸(近汾河滩部位),地貌上属于汾河一级阶地。滨河路南延主线K4+500—K6+800处二级阶地的前缘,地势起伏较大,高差变化大。据调查:临汾西南环北侧曾为临汾市染料厂化工废渣填埋坑,呈南北向分布,东西宽约为20~30 m,分布于全路段。
2.2 水文
路段内稳定地下水埋深:2.1~6.8 m,标高:416.6~425.3 m,属于潜水,由汾河侧向泾流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一般年变幅约在±1.0 m。
依据邻近工程水质分析结果及已有建筑经验,该路段内地下水与路基土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
2.3 气候
本项目位于尧都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且雨量集中,秋季天气爽气宜人。主要气候参数为:年平均气温12.2℃,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降雨量440.6 mm,积雪最大深度25 c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62 cm,年平均风速1.9 m/s,累计日照时数为2 416 h,年平均无霜期195 d。
3 立交方案布设原则
选择合理的立交位置。结合枢纽立交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地方政府总体规划、周边路网布局特点、交通量预测结果及用地情况,合理确定枢纽位置,以利于临汾经济近期发展,同时,也应为该地区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尽量控制工程规模,减少立交用地面积[3]。在满足安全、舒适、环保及景观设计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工程规模,减少侵占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以控制工程投资,缓解公路工程建设与沿线农业生产之间的冲突,保护沿线农业生产的生产要素及社会经济利益。
4 技术标准
本项目为主线滨河东路南延,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为60 km/h,道路红线宽度60 m,采用双向八车道,车道宽度为3.75 m,中央分隔带宽为4 m,机动车与人非隔离带宽为2 m,人非车道宽9 m,枢纽范围内圆曲线最小半径1 000 m,最大纵坡2.0%,满足枢纽设计平纵要求[2]。
被交路西南环公路为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 km/h,路基宽度34 m,采用双向六车道,车道宽度为3.75 m,中央分隔带宽为4 m,左侧路缘带宽0.5 m,右侧硬路肩宽为2.5 m,土路肩宽0.75 m,枢纽范围内路线为直线,最大纵坡2.05%,满足枢纽设计平纵要求[1]。
本项目为城市快速路和一级公路相交,方案只考虑交叉公路机动车之间的交通转换,人非系统在滨河东路南延主线设计中统一考虑。《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2]技术标准较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1]技术标准较高,设计时采用较高标准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详见表 1)。
表1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主要指标比较表
5 方案比选
5.1 枢纽位置
本项目枢纽主线分别位于滨河东路南延K4+570—K6+900段及临汾西南环 K0+800—K1+850段范围内。
5.2 限制条件
主要制约因素为现状地物,主要有以下几点:
a)滨河东路南延下穿现有西南环汾河大桥,枢纽形式布置受限。
b)滨河东路南延西侧距离汾河较近,并且紧邻汾河堤坝。
c)正建张台铁路中心距离西南环公路中心较近,只有111 m,布设枢纽形式受制约。
d)大型拆迁的制约,如扬水站、煤厂、化工垃圾场、砖厂等(拟建枢纽位置如图1)。
图1 拟建枢纽位置图
5.3 方案论述
根据规范要求及交通流量预测结果,结合现有道路、在建道路、规划道路、地形、地物及规划条件进行立交总体布置,实现交通流的快速化和畅通化,提出临汾南枢纽立交方案如下。
5.3.1 方案一(双喇叭)
方案一拟在东北象限设计采用双喇叭复合型枢纽式立体交叉方案,线位分别位于滨河东路南延K4+500—K5+400范围设A型单喇叭互通,匝道上跨主线;西南环K1+020—K1+850范围设A型单喇叭互通,匝道下穿现有西南环公路后与滨河东路南延互通匝道相接,构成双喇叭复合型枢纽(双喇叭复合型枢纽方案如图2)。
图2 双喇叭复合型枢纽方案
5.3.1.1 优点
a)对滨河东路主线影响少,全长0.830 km。
b)枢纽路基边线距离铁路31 m,对铁路影响小。
c)无需加宽现有汾河大桥。
d)枢纽对扬水站、化工垃圾场、煤厂影响较小。
5.3.1.2 缺点
a)匝道上跨滨河东路及下穿西南环公路,需新建2座跨线桥。
b)匝道穿废弃砖厂需要拆迁。
c)匝道下穿现有西南环公路,施工时对通行有一定影响,应加强相应的安全措施。
d)为避免对铁路及汾河堤坝有较大影响,内环半径采用了R=30 m较低的线形指标。
5.3.2 方案二(变异双喇叭)
方案二拟在东南象限设计采用变异双喇叭复合枢纽式立体交叉方案,线位分别位于滨河东路南延K5+880—K6+870范围设B型单喇叭互通,匝道上跨主线;西南环K0+850—K1+830范围设变异A型单喇叭互通,减速车道H匝道为避免加宽现有汾河特大桥,H匝道回旋绕行并2次下穿现有西南环公路后与滨河东路南延互通匝道相接,组合成变异双喇叭复合型枢纽(变异双喇叭复合型枢纽方案如图3)。
图3 变异双喇叭复合型枢纽方案
5.3.2.1 优点
a)平、纵指标高环形匝道最小半径为R=45 m。
b)无需加宽现有汾河特大桥。
c)对扬水站无影响,对化工垃圾场影响小。
5.3.2.2 缺点
a)总体造价较高,需新建3座跨线桥。
b)需拆迁煤厂、砖厂及部分住宅。
c)匝道路基边线距离铁路桥墩较近,施工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d)H匝道2次下穿正运营西南环公路,施工时通行有一定影响。
5.3.3 方案三(双灯泡+半苜蓿叶)
方案三拟在滨河东路南延东侧设计采用双灯泡枢纽方案,线位分别位于滨河东路南延K4+450—K6+790范围设双灯泡互通,方案影响主线2.34 km,按规范要求设分隔式集散车道A匝道将出入口串联;西南环K1+000—K1+680范围设半苜蓿叶互通,匝道与滨河东路南延互通集散车道A相接,组合成双灯泡+半苜蓿叶复合型枢纽(双灯泡+半苜蓿叶复合枢纽方案如图4)。
5.3.3.1 优点
a)无需加宽现有汾河大桥。
b)匝道无需占压河道展线。
图4 双灯泡+半苜蓿叶复合枢纽方案
5.3.3.2 缺点
a)匝道长度最长,新建3座跨线桥长度最长,土石方、路面工程量等最大,造价最高。
b)本方案交织段较多,行车容易造成误行。
c)匝道距离铁路较近,最近仅为12 m,对铁路影响较大。
d)拆迁工程量较大,如拆迁煤厂、扬水站、化工垃圾场、砖厂等。
6 方案的确定
根据终点处地形、地貌、已建西南环公路的平纵线形、交叉角度、设计标高、既有构造物、跨线桥布设等因素,对上述提出的3个枢纽方案进行了比较,因方案一(双喇叭复合型枢纽方案)工程规模小,拆迁影响小,造价低等优点,拟推荐方案一。
7 结语
通过对枢纽方案比选,使我们认识到枢纽立交在方案选型定位过程中,把各种不同位置的方案进行优化比选,不厌其烦地多做方案设计,确定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的设计理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