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群创新投石问路

2015-01-10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庄小雄程学忠冯少鹏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集群纺织科技

文/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庄小雄 程学忠 冯少鹏

早在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Michael E.Porter教授就在《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纺织产业集群应是存在于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的纺织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以及大学、行业协会、相关政府部门等支撑机构,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群体,是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生产-开发-销售-服务-信息体系。

纺织集群经济总量占全国四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以纺织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经济结构尤为突出,充满活力。目前,纺织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社会化生产的主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从2002年开始,把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作为发展纺织经济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试点地区已由38个市县镇扩大到202个市县镇,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具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最为集中。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为我国纺织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014年全国202个纺织产业集群主营收入近4万亿元,其中有74个纺织集群实现主营收入增长4%,利润总额增长10%,有7家产业集群企业年主营收入过千亿元,3家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过千亿元。集群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出,集群地区在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后,已成为推动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这些纺织产业集群还表现出以某一、两类纺织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如浙江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集群、江苏吴江市盛泽镇的丝绸产业集群、广东东莞市大朗镇的羊毛衫产业集群、福建晋江的鞋业集群等,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声誉,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布满全球”对接会是柯桥轻纺城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能力受三方面局限

综览当今世界上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众多富裕区域,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而实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较富裕地区亦不例外,如印度、墨西哥、印尼、巴西等国。并且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集群与科技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的,即产业集群借助科技创新而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很好的科技创新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硅谷产业集群就是明显例证。

自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推出以来,微博在我国取得迅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相继开通微博,在了解民意,聚拢民心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由于微博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优点,目前,党政机关的官员开通微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根据新浪微博2012年3月公布的数据,目前该平台上的官员微博已达1 503个,比2011年11月底增加了67%。官员微博的迅速发展,使微博成为言论表达的新平台、参政议政的新工具以及政府和各级官员管理社会的新手段,阳光执政、互动执政的新方式。

而我国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多是传统型的或引进型的,且以模仿或应用为主,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较弱;不少企业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从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来看,一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普遍存在着产业、产品开发设计能力薄弱,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创新能力缺乏,以及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严重不足;有的企业从产业类型来看是技术密集企业,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只是一个区域性生产者。

因此,虽然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经过10多年发展实践与创新探索,在集群自身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集群科技创新联合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整合度不足。

在当代,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产业链的整合,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创新活动分散在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创新较为困难,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一些产业集群虽然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氛围,这些科研主体并未较好地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缺乏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的大型企业、产业联盟等平台型机构,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集群产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缺少科技创新成果支撑。

科技创新无疑是支撑产品利润提升的根本。当前,单纯靠品牌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已经乏力,消费者需要更为舒适和完美的产品,产品内涵的新技术,才能给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体验。一些集群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因此集群大而不强,部分集群内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且企业技术研发活动不活跃,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聚集度、产业国际影响力、品牌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园区。

第三,集群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完善。

不少集群内的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很模糊,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的战略布局和清晰的科技发展规划。一些企业满足现状,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顶层设计上存在重产业集群、轻集群创新的倾向,并且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缺乏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制度环境支撑,相关法规不健全,鼓励发展集群创新的政策缺乏。对于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的建设和服务功能也有待提升。

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突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客观经济形势,提升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扩大行业整体竞争力,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还要求科研主体深入到行业发展前端,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做好服务,最大化促进成果落地,必需实现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互动的立体资源信息网络。基于此,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亟待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需要重点建设。政府与高校、科技服务机构、企业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从政策导向、人才培养、科技信息提供入手为企业高效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拉动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

自2005年以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根据行业与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推动行业转型与产业集群技术服务升级,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并与浙江绍兴市人民政府、福建泉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技术对接活动,分别设立绍兴中纺院江南分院有限公司与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以下简称江南分院与海西院)。

截至2014年12月,江南分院与当地企业合作,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108项;接受绍兴企业委托项目132项;与纺织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2家;服务浙江地区企业463家,其中绍兴市200多家;纺织企业上门技术咨询的经营和技术人员不计其数。召开各种讲座、培训、研讨会,培训企业技术、管理人员9300余人次;通过与绍兴及浙江区域企业的合作开发以及推广中纺院的工程技术,积极充分地为纺织集聚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海西院于2013年7月成立,是晋江市政府为推动晋江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纺织行业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海西院已建设形成纺织品检测检验认证、织造染整技术开发、新材料技术开发三个研发中心。

作为立足福建泉州,辐射东部地区纺织行业区域公共服务平台,海西院结合自身机构职能,在地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当地纺织行业的发展与升级活动,为晋江及大泉州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构建、完善、提升,提供技术标准、解决方案、示范项目、工程技术等技术创新支撑;开展纺织行业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四技服务,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及推广;协助企业提出与制定纺织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在纺织品标准与检测方面,联合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CTTC)协助纺织服装企业参与纺织标准的制修订,为企业开展纺织品检测以及鞋、皮革、箱包、玩具检测,纺织仪器计量检定和研制,纺织品认证,试验耗材研制;并同时开展纺织行业的技术培训、标准宣贯等工作。

未来5年,海西院将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纺织行业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

探索更多集群创新形式

除此之外,在新的经济形势背景下,更多有效的创新形式也已在产业集群中得到推广与应用。

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实现渠道,将在促进集群的科技创新中发挥独特优势。

浙江省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绍兴中纺院江南分院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等14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组成。

联盟于2010年11月批准立项4个子课题项目,分别为:“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印染设备以及应用技术的产业化开发”、“棉针织物高效、低耗染整加工技术研发”和“高品质节能环保涂料印花关键助剂及工艺技术开发”。经过3年时间的刻苦攻关,各子课题项目已相继完成相关的研究内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规定的各项指标。

联盟组织落实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有力地解决了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提质降耗面临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通过新品种、新工艺和新型关键装备的工程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行业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在节能减排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显著提升联盟成员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更多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探索途径、积累经验。

借互联网+发展信息经济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借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进而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纺织产业作为桐乡的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一直以来在桐乡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14年底,桐乡9个镇中有7个是中国纺织产业名镇,拥有各类纺织企业2万多家,其中规上企业511家,纺织业实现工业产值1163.4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6.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56.2%。

桐乡纺织产业在集群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竞争优势弱化、成本压力加大、高端生产不足等问题。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为桐乡纺织产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利用“互联网+”战略,2014年,桐乡已拥有电商企业超过2万家,年交易额达680亿元。未来几年,桐乡将加快纺织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重点致力于产业基础扎实、竞争优势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化纤纺织产业提升工作,突出“互联网+”,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千亿产业培育行动。

培育集群成为企业孵化器

产业集群具有高度产业集聚化的优势,不仅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生产基地,更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的土壤。培育集群成为企业孵化器在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不断使内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产技术的专业化提升,专业化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这就促进新企业的不断产生,产业集群本身就成为了企业的孵化器。这种良性发展不仅增强了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大大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

浙江义乌有各类工业企业2.9万余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77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作为中国针织名城,纺织行业是其传统支柱行业之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行业拥有企业约179家,规模以上企业约125家,从业人员约28500人,行业主要生产毛纺、棉纺及部分针织、服装产品。其中无缝内衣产量占全球的30%、全国的80%。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2013年义乌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提升现代制造业整体实力,全市共完成技术改造投入60.4亿元,其中纺织集群内近10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的55.74%。累计建成省级或国家级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32家,其中纺织12家。注册商标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加快“个转企”、“小升规”步伐,完成“个转企”7320家、“小升规”190家。集群功能不仅仅是企业数量的积累,更实现了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为集群创新服务。

借助“一带一路”引进来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的国策之下,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应放开眼界,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不断调整资源引进策略、拓宽资源引进领域、提高引进质量,使集群形成产业层次较高的高端产业链环节。

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来说,招商引资的关键是要加大力度引进国际研发机构,借助逐步形成的“集聚效应”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在“走出去”方面,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鼓励和引导我国有实力的大型科技企业和集团走国际化道路,在国外建立研发分支机构,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并开发新产品,以占领海外市场。

“布满全球”对接会是浙江绍兴柯桥轻纺城于2009年搭建起来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接会组织轻纺城企业、采购商开展专场对接活动,为企业成功应对贸易乏力等困境发挥积极作用。经过5年历练,对接会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氛围越发浓烈,2014年,对接会组织的近10场对接盛宴,不仅吸引了中亚客商不远万里齐聚柯桥,同时还组织百余家企业“走出去”,以柯桥展团的形式,先后在杭州、上海、大连等地举办专场对接,取得显著成效。今年的“布满全球”对接会正在顺利进行中。

猜你喜欢

集群纺织科技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