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精神疾病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2015-01-10杨俊秦雅楠王佳殷光中
杨俊, 秦雅楠, 王佳, 殷光中
苏州地处我国东部苏南发达地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为掌握苏州市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宣传工作,并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为卫生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针对苏州市广济医院(即苏州市精神病院)8年来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经批准从苏州市广济医院统计室调取病案原始电子文档记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3年8月—2011年8月共8年间住院患者病案资料。所有纳入对象均由主治医师以上精神科医师诊断,符合ICD-10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排除一般人口学特征不详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病案资料,同时剔除信息明显错误、无法核实真实情况的材料,共纳入统计分析各类精神疾病入院病案资料10 459例(16 770例次)。研究在1992年出版的ICD-10编码基础上,分别提取前2位及前3位编码进行归纳汇总(如F10包含F10.xxx等)。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对人口学、不同精神疾病患病情况、住院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包括卡方检验等。
2 结果
2.1 人间分布情况
2.1.1 性别分布 10 459例病患中,男4 663例,女5 796例,男女性别比为0.8∶1。以2003年8月—2004年7月为第1年,以此类推,共8年。其中前4年男2 151例,女2 590例,每年女男比例分别为1.197∶1,1.220∶1,1.214∶1和1.178∶1,平均女男比例为1.202:1;后4年男性患者共1 961例,女性共计2 453例,每年女男比例分别为1.328∶1,1.181∶1,1.265∶1和1.367∶1,平均女男比例为1.250∶1,女性比例后4年有明显升高。
2.1.2 年龄分布 年龄呈正态分布,年龄跨度5~93岁,平均年龄42.87岁,中位数43岁,95%分布于15~74岁,其中多见于中青年群体,共占83.7%,在20岁、40岁以及60岁左右呈现3次高峰。不同年份平均年龄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见图1。
图1 年龄分布直方图
2.1.3 职业分布 患者职业前4位顺序为农民、工人、病离退人员、学生,分别占26.0%、22.1%、19.8%、12.7%。其他来源依次为个体、职员、教师、自由职业、其他、无业、行政、财会、卫生、技术等,共占19.4%。
2.2 空间分布
本研究病源地域分布由多到少居前3位的分别为沧浪区 (11.74%)、金 阊区 (9.51%)、平 江 区(8.58%),现该3个区合并为姑苏区,为苏州古城区。
2.3 精神疾病类型分布
2.3.1 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所患疾病使用ICD-10前3位编码后,2003-2011年排在前8位的精神疾病分别为:F20精神分裂症(39.5%)、F32抑郁发作(18.7%)、F31双相情感障碍(10.2%)、F06脑损害和功能紊乱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其他精神障碍(5.1%)、F41其他焦虑障碍(4.6%)、F21分裂型障碍(4.5%)、F44分离(转换)性障碍(4.3%)、F30躁狂发作(2.0%),共占88.9%。见表1。
表1 ICD-10前3位编码以及不同疾病的住院天数
2.3.2 不同性别的疾病分布 交叉分类显示,F4(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女性住院患者约是男性的2.56倍;F5(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女性住院患者约是男性的1.92倍;F6(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男性住院患者是女性的1.66倍;神经系统疾病:男性住院患者是女性的9.8倍;F1(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男性住院患者约是女性的4.88倍。不同性别的疾病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3 疾病类型年份动态分布 依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所列重点疾病,着重调查了解不同年份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3类疾病的构成变化。8年来,精神分裂症及抑郁障碍3类疾病类型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双相情感障碍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2。
表2 ICD-10前3位编码的精神疾病类型分布 %
2.4 住院情况动态分布
2.4.1 住院次数 住院次数1~41次,平均住院次数2.89次。其中仅住1~2次的占69.1%,近90%的患者住院在6次以内。年平均住院次数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加趋势。
2.4.2 住院人数的时间序列 分析显示,2006年以前,全年住院人数以第3季度为高峰,2007年以后,高峰则多发生在第2季度。总体看,住院人数显示出一定的季节性规律,且有增加趋势。见图2。
图2 每季度住院人数时间序列图
2.4.3 住院时间 平均住院日71.29天,中位数44.5天,90%分布在1-98天。其中精神分裂症106.22天;抑郁发作46.84天;双相情感障碍57.24天。因本文时间跨度2003年8月—2011年8月,因此2003年与2011年全年平均住院天数无法统计。2004—2010年平均住院天数随年份总体呈下降趋势,期末较期初降幅为34.87%。
3 讨论
苏州市广济医院是由1923年传教士惠更生创建的教会医院发展而来,其地处东部金三角地区,毗邻上海,目前拥有90多年的历史,并享有良好的声誉,它一直承担着苏州辖区范围精神卫生专业诊疗服务,除收治重型精神病患者以外,还接受心理咨询,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戒毒以及司法鉴定等功能。
3.1 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精神科疾病仍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社会底层为高发的主流群体,患病年龄分布多见于中青年群体。随着苏州经济的繁荣,社会与国际接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化变成社会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面对骤升的就业、生活、社会节奏加快等压力,近年来,精神疾病仍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约占40%,同时抑郁、睡眠等压力型精神疾病多发。患病年龄在20岁、40岁以及60岁左右呈现3次高峰,以中青年等社会支柱群体多见,共占83.7%。虽然我院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但社会底层(约80%)尤以农民(26%)为主流的群体,因受经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仍显不足,他们仍然是精神疾病高发的主流群体。卫生部门需加大对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的普及力度,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及政策扶持工作,以利于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1]。
3.2 病患地区分布情况
与其他研究疾病多发生在城市周边县区不同[2],本研究中住院病患多分布在苏州古城区,约占30%。我院地处古城区,2010年之前社保政策规定我院医保只接受沧浪、金阊、平江3个区的参保病人,其他县区病人自费,这与苏州市社会保障政策导向有关。加之沧浪、金阊、平江3个区人口密集,本研究病案资料中沧浪、金阊、平江3区病人偏多,因此住院病患多分布在苏州古城区。
3.3 患者特征比例变化情况
女性患者比例随年份变化呈增长趋势。8年间,男女性别比例后4年比前4年增长了0.048,女性比例后4年有明显升高。考虑到近年来苏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开放包容,男女平等且均趋职业化。女性面临工作及家庭双重责任,压力增大,更重要的是,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国际化,人们观念开放,离婚率不断攀高,而离婚家庭中,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对女性心身影响巨大。女性患病率上升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3.4 双相障碍变化趋势
8年间,双相障碍由第1年的7.2%到第8年的13.6%,随年份呈现增长趋势。相关众多文献均提到,双相障碍误诊率和漏诊率极高[3-4]。但随着20世纪诊断理念的改变,以及医护人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加深,双相障碍识别率和诊断率均大幅上升,因此可能导致双相障碍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精神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3.5 住院时间分析
随时间变化,住院次数上升而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这从侧面反映出医疗质量的提升。19世纪50年代,在国外,由于反精神病学运动的推动[5]以及卫生体制改革对精神科诊疗服务的冲击,“去住院化”运动之后社区精神康复措施的配套实施,平均住院日在20世纪末大幅下降。然而介于目前人类研究仍对精神障碍发病机制和病因知之甚少,精神症状的分类诊断仍依赖于专家共识,加上精神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精神障碍基本概念的高度抽象以及精神病药物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都使得临床精神障碍的诊断亦步亦趋,视其症状及疗效逐步缓慢进行,故精神病仍停留在对症治疗阶段,患者的住院时间仍相对较长。除此之外,精神科住院天数一定程度还受患者病情、医疗费用支付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影响[6],我院地处发达地区,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扶持政策都使得住院天数延长。综合以上几点看,我院平均住院天数由2004年的近90天到2011年近60天,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疗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苏州地区精神疾病仍然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其预防和治疗仍存在很多不足,要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人员的高度重视。对于高发地区、高发人群、较高漏诊误诊疾病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卫生部门还需深入了解具体问题,以正确的扶持政策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帮助人们认识并战胜相关疾病。
[1] 周彩莲,周红英,邓捷.改良健康教育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6):141-143.
[2] 梅富伟,王宝安,高斌,等.9年精神科住院信息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15):1853-1856.
[3] 赵靖平,方贻儒.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1,44(4):240—242.
[4] 方贻儒,刘铁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药物治疗专家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07):385-390.
[5] 爱德华·肖特.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395—398.
[6] Tulloch A D,Fearon P,David A S.Length of stay of general psychiatric in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systematic review[J].Adm Policy Ment Health,2011,38(3):15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