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琴神话
2015-01-09诺曼·莱布雷希特
诺曼·莱布雷希特
没有一样乐器能在电视广播上闹出这么大动静。你可以在牛津街最闹忙的时候一丝不挂拉大提琴,或者用长笛袭警,不过所有这些新闻都关乎行为,而非乐器。但是把小提琴忘在出租车上或是在地铁里演奏,把它忘在舞台上或是被贼偷,那么从福克斯新闻到《体育画报》的所有媒体都会以小提琴做大标题,并带着相当程度的惊讶和恐惧。
为什么小提琴会得到如此无与伦比的关注?很明显,因其高价。菲利普·昆特曾把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忘在纽瓦克机场的出租车里,BBC大喘气地告诉全世界这琴值四(喘气)百万(喘气)美元。约书亚·贝尔在华盛顿地铁卖艺,赚了32.17块小费,而他这辈子最大的名气来自于那把三百五十万美元的小提琴。而当大卫·加雷特在巴比肯中心被绊倒时,媒体关心的不是他是否脊柱受伤,而是有没有摔坏那把“无价”的名琴。以上每一个事件都能上晚间新闻。
这其中的矛盾亟待阐发说明。古典音乐在大众媒体的曝光率越少,媒体对小提琴价钱的兴趣就越大。这里的价格跟正常的经济考量(比如材料的花费和工艺的复杂度)毫无关系。做小提琴并不难,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农民都会做,只要附近的森林里有木头,养几只羊取到肠子就行。但买一把古董小提琴则不一样。
古琴交易界时常将人类品质加诸于琴。这种人琴一体的神话相信小提琴能够存储曾经演奏过它的伟大艺术家的灵魂,一把维厄当,一把克莱斯勒,一把梅纽因。所以交易名琴不像一般的买卖,而像是灵魂通感。这在通货膨胀的年代可是很有说服力的因素。
收藏家和投机家的炒作也加速了这种扭曲。有次我去参观了伊顿广场的一间豪宅。正当我对满墙的毕加索、摩尔、弗洛伊德、奇塔基惊叹不止时,艺术狂主人说,“这些不算什么。”他带我上了楼,从床下拿出一把1741年的“维厄当-斯特拉迪瓦里”。这把琴最近易主,叫价两千万美元。想想看吧。
小提琴变得与现实脱节。1960年代,伦敦的乐手大概一年赚1000英镑,他们花上2000镑可以买到一把19世纪的好琴。今天,乐器和乐手薪水的差价涨了十到十二倍,除了极少数幸运儿,没人买得起。
一把好琴的价值不是那些只为买卖的人来决定的。它依存于一种普遍的人类渴望,我们热切地希望拥有这个木头盒子和羊肠弦,它们发出的声音能让人们去爱、去歌唱、体会痛楚。在天堂的大门,我想听到的琴音不会是钢琴。而这琴音必定来之不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