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培养完美人性的途径

2015-01-09陈夕娅

考试周刊 2014年94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席勒

陈夕娅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席勒的著作《美育书简》中的哲学基础、美育思想的阐述,使之与现代语文教育的现实相结合,最终得出美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完美人性。

关键词: 席勒    审美教育思想    现实价值

美育这一术语是由德国诗人、哲学家、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来的。美育又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它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任何一个思想之光的开创,总是来自于特殊时代,席勒所生活的时代,欧洲工业文明刚刚兴起。这一文明的兴起,同理性主义占据主流地位基本是同步的,一方面理性主义统治哲学、教育等领域,并对人们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开始疏离自然,忽视感性能力的发展。启蒙主义和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是,文化的方面发展及由此出现的人格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于是,继1750年专门研究感性的《美学》一书诞生后,席勒又写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感性教育的书简,即《美育书简》。在这部著作中,席勒本着造就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人格的思想,针对当时人格分裂的现状,提出了划时代的美育理论。

《美育书简》里,席勒从真、善、美统一的关系中提出了美的概念。他指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使我们能见到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席勒提出人的心理功能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从真、善、美的统一中寻求美的根源。而在美育思想上,席勒则突破了英国美学由现有资产阶级文化的范围提出的个人教育问题的狭小天地,而从历史高度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性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今天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来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席勒的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从社会现状的分析中提出了美育的课题。席勒看到了当时时代的弊病,当时的人们永远都好像是束缚在整体中的一个个孤零零的断片,耳朵所听到的永远是由自己推动机器轮盘时发出的单调无味的嘈杂声,人们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他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今天的教育也存在这种弊病,受教育者身上同样充满这种不和谐。学生与老师的身边,永远都只是“高分就是好学生”的论调。教育的目标,只是考试结束后那一连串毫无生气的数字。学生的思维模式永远被一个恒定的公式无情地严格规定出来,这种公式把学生的自由智力捆得死死的。长长的定理、死的字母、无聊的数字代替了活生生的情感与知性。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误区,而美育的发展正好能消除这一弊病。

美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能自由腾飞,重组一个个思想断片,让德、智、体、美、不断融入教育中,使学生的人性能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语文教学就是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施美育。语文教育不只是一篇课文、一首诗歌的单纯讲述,也不只是一篇作文的点评,最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能力,即能在文章中体味美,从而使身心能健康成长,让多类型、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审美旨趣影响学生,指导学生。

席勒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为了克服人性的分裂,提出了美育。他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美育不仅发展着个体的感性功能,而且发展着个体的某些理性功能。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就充分体现了审美教育中的理性教育功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这些千古流传的佳句,于自然和人生的体悟中显示了独特智慧。其所流露出来的人生哲理,使学生能在学习、生活、社会中进行理性思考,使其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语文老师就是要让学生能从一段小小的文字或一首短短的诗歌中看到人生,看到宇宙,看到生活。

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篇目《荷塘月色》。淡淡的月光就像一层轻纱笼罩在每一朵荷花上,每一片荷叶上,它们就像穿上了一层薄薄的外套,变得如此娇柔、妩媚。有人曾说:“艺术作品是靠了天才的翅膀,才达到了一个崇高的境地。”清华园中的这片荷塘,就在朱自清的渲染中成了一片圣洁的人间天堂。所以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应该把作者情感中的敏感性与学生知性的活力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接受作者的本性,适应作者的环境,把作者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能置身于荷塘中,让他们能摸其形、闻其身、嗅其味,通过自己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课文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让荷塘的美、让作者的愁感染人,使心灵得到净化,最终能看到“真、善、美”。

审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授课时,不仅是分析课文、剖析文字,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创新思想的教育。其实这也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美育最强调的就是“心灵的自由状态”,而创新思想不得不说是心灵自由飞翔的前奏。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已能通顺地阅读课文,顺畅地理解文意,他们最缺乏的是思想上的延伸与扩展。就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诗中,学生一读就可以知道它所叙述的内容,但他们最终缺乏的不是对内容的理解,而是对内容后面所包含的东西的认知,是对作者恬静、安然心境的体会。这种美的意境是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文章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出来的,美的氛围使学生的每个细胞都变得自由,人性得到复苏,从而更加完美。

席勒在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这种美育的全面性,认为在美育过程中,个性人格的分裂可以消除,以恢复到人性整体的心境,即审美状态。他的这种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中有助于个体全身心协调发展,也体现了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所以,美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性。“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就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有这样一段话:“爱思索的人只在心里思索道德、真理和幸福,而爱行动的人却只去做道德的事,只运用真理,只享受幸福的生活。把后一种人引导回到前一种人——使道德代替道德行为,知识代替所知道的事物,幸福代替幸福的体验,这就是体育和德育的任务,由美的对象产生美,这就是美育的任务。”所以,美育就是要通过审美的自由状态,使受教育者从感觉的受动状态转变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从而消除个体的人性分裂,达到培养完美人性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智、德、交识的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所以,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它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完美人性。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

[2][德]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5]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席勒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席勒的烂苹果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浅析洛克的有限政府思想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低星级酒店员工晋升制度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