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地人生礼仪服饰内涵

2015-01-09刘雪林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红妆逝者礼仪

刘雪林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 绍兴312000)

服饰是礼仪的载体,礼仪是服饰的内涵。通过对越地人生礼仪服饰内涵的挖掘,可以进一步了解越地的文化特色。每个人从出生的摇篮到死亡的坟墓,中间要经历一个阶段的角色、身份、地位到另一个阶段的角色、身份、地位的转换,这些转换都会通过特定的礼仪来表达。通常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仪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葬礼,就成为不同年龄层面角色、身份、地位进行文化认同的必要礼俗[1]。在这四种礼仪之中,礼仪服饰始终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1 诞生礼服饰内涵

诞生礼是人生的第一里程碑,就婴儿而言,诞生礼是在其出生后举行的,但是就社会而言,诞生礼在婴儿出生前就已开始了[2]。越地民间认为准妈妈怀孕时,身上挂面银镜子能够保佑胎儿,如果是晚上出去的话,有人还会在袖子上缝根针,认为这样能够辟邪。

孩子诞生是整个家庭的一件大事,越地人对孩子的满月酒很重视。满月酒在绍兴又被称为“剃头酒”。孩子满月这天剃头,大多数是由爷爷、外公,或是家里面有声望的长者抱着,并且抱着孩子的人脚下踩着红布包着的“葱、斧头、芸”三种东西。孩子头发剃好以后,葱和芸会被亲人拿去种在泥土中,因为葱和芸生命力旺盛,预示着孩子将来能像葱和芸一样生命力旺盛,健康成长,顺顺当当。“斧”与“福”同音,表示亲人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孩子剃下来的头发被长者搓成辫子,并且用红绿彩线绑起来,挂在床头,据说这样孩子将来会“有胆有识,光宗耀祖”。也有人家会将剃下来的头发制成毛笔,保存下来,他们认为这样孩子将来会“通文弄墨,才学出众”。

剃完头洗完澡,家人会给孩子换衣服,百家衣是早些时候越地婴孩流行的穿着。百家衣种类很多,只要从左邻右舍取来布片,然后将布片拼接成衣服就可以。而且百家衣不是光诞生礼的时候穿,其他的喜庆大事,家里人也会给孩子穿上百家衣。“中国有很多妖魔鬼怪,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特别是孩子[3]。”所以婴孩要下贱,鬼怪才不会来伤害他们。越地人会给婴孩身上戴叫“牛绳”[4]的挂饰。因为牛是粗贱的动物,而拴牛的绳子又都是不值钱的粗麻绳,所以牛绳就是贱的代表。牛绳上会挂“银筛”之类的挂件,如图1(1)所示,据说可以辟邪。一般银筛直径3~4cm,正面中央一个太极八卦图,周围有中国的十二生肖,反面中央一面镜子,左右有一把剪刀,一本书,上下有尺子和算盘之类的。

图1 银饰

脚上,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图2),“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5],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一样,越地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保佑孩子健康顺利成长。虎头鞋的制作包括设计鞋子款式、制作鞋样、缝制鞋底以及刺绣等工艺。越地虎头鞋的设计基本上都采用传统喜庆的中国红及象征权威的黄色为主色调[6],虎头鞋所用面料和绣线主色为红色,点缀搭配色为金黄色,虎头五官是虎头鞋工艺重要部位,五官的细节部分在刺绣或者缝制时用其他色泽丝线,不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虎的形象更加生动,更能增强虎头鞋的装饰效果。总之,虎头鞋整体颜色搭配醒目亮丽,增添喜庆气氛,体现越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体现对新生儿安康吉祥的祝福。越地的有些地方还讲究孩子要穿三双虎头鞋,第一双要穿蓝色的虎头鞋,即“头双蓝”,取其颜色谐音拦,代表拦住大的波折,平平安安。第二双要穿红色的虎头鞋,即“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迎合了越地人借物祈福的美好愿望。第三双要穿紫色的虎头鞋,即“三双紫落成”代表这孩子能在自家长大成人。蓝、红、紫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代表了越地民间的父母和亲属们希望孩子虎头虎脑、无灾无病的茁壮成长。

图2 虎头鞋

2 成年礼服饰内涵

成年礼,又叫成人礼、成丁礼、入社式等,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曾对其青年男女成员实行过的一种传统仪式[7]。成年礼共有的特征主要有:限定年龄、广泛性、民族特色鲜明、功能是标志“成人”等。冠、笄礼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的成年礼,而冠礼是为到了一定年龄的男子结发加冠的一种成年礼,笄礼是为达到一定年龄的女子举行的成年礼[8]。而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的吴越之地与汉族传统的服饰不同,他们不着冠带服饰。《吴王寿梦传》中云:“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推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于乎哉,礼也!’”[9]。由此可见当时越地的土著居民,以椎髻为俗,未有中华冠带之服[10]。那么越地特有的成年礼仪是什么呢,其中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断发文身”即是越地的成年礼仪习俗。陈华文研究认为,吴越断发文身习俗是成年礼的标志[11],是吴越在群婚时代已经产生的保护性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淡化,后来成了部落、民族的典型标志[12]。王志国认为,在古代氏族社会只有经过文身礼仪,氏族成员才能被氏族群体确认,才能享受氏族成员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越人的“文身”礼仪,当在成年时举行,是越人成年必须举行的成年仪式[13]。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年礼越来越不被重视,这样就造成青少年的成年意识比较淡薄。成年意识淡薄导致青少年依附性人格出现和家庭社会责任感丧失,所以很多人开始呼吁十八岁的青年举行成年仪式。当然现代社会,青年身份已经从宗族民族成员过渡成为社会的公民,成年礼的举行也就顺应时代变化和青年人的自身特点,而且成年礼的地方特色也越来越淡化,不少高校学生着汉服举行冠笄成年礼。

3 婚礼服饰内涵

人生中结婚生子是一件大事,婚礼,是男女人生转折的大礼,又是履行“家庭承诺”的第一象征仪式[14]。因此,婚礼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也包含很多意义。

“十里红妆”作为自南宋末宁绍地区流传的一个婚嫁现象,民间早有“良田千顷,十里红妆”之说,明清时期,“十里红妆”达到全盛阶段,并自宁绍而风靡于整个江南地区[15]。“十里红妆”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是新娘嫁到丈夫家的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包括金银首饰、衣裳鞋袜等等[16]。“十里红妆”的服饰包括盖头,肚兜,衣裳,绣鞋等,这些服饰是姑娘出嫁之前要为自己准备的。

盖头一般是轻纱制成的,红色,新娘出嫁时盖在头上,一方面可以遮羞,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红色可以辟邪。

新娘的嫁衣就是凤冠霞帔,凤冠霞帔本来流行在古代贵族妇女之间,渐渐流传到民间,“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为妾也”[17]。新娘在出嫁时,头戴凤冠,脸遮上面所说的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穿花红袍,肩披霞帔,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时代到来,大家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新式婚俗在沿海大中城市开始流行起来,越地人的婚俗也有些改变,婚礼的服饰糅合了古今中外的元素。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婚礼服饰颜色以及装饰上,都会表现喜庆吉祥、祈福消灾等意向,体现亲人和新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丧葬礼服饰内涵

丧葬礼服饰是丧葬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孝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既能够表达家庭或家族的人死亡事实,也能够一览无余地呈现哀悼者与逝者亲疏关系。丧礼的服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去世的人所穿的葬服,又称为“寿衣”或“老衣”;另一部分则是悼念者所穿的“丧服”,民间也称之为“孝服”[18]。

(1)寿衣

按照我国的习俗,人们把老年人的丧事当作喜事来办,称为“白喜事”,所以逝者的寿衣也往往采用鲜艳花俏的颜色。越地寿衣多采用蓝色,面料多采用棉、绸缎、毛等。特别是衣服上面的图案有“龙、凤、福、寿”等种类,这意味着逝者可以保佑其后世子子孙孙加官进爵、福寿双全。

(2)丧服

穿丧服之人根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不同分为这么四类:自家人、姻亲人、血亲家族人、普通宾客,这四类人的孝服的样式和色彩有些许差别。但是,在丧服颜色上越地丧服的主要色与汉族其他地区一样为白色,实际使用的时候也会有红色、黑色等辅助颜色。

逝者的子女、孙子、重孙子以及子媳妇、孙媳妇等这些人是自家人,他们的孝服最为复杂,包括孝帽、孝衣、孝鞋以及孝杖。子孙穿白坯布做成的孝衣,头戴两角平顶白色帽子。而重孙则要戴红色孝帽,这表示此家族人丁兴旺,同时红色也有趋吉避凶之意。女儿、子媳妇、孙媳妇等女性上身穿白色孝衣,下身穿白色孝裙,头戴孝帽,孝帽样式和男性的不一样,为尖顶,披风样式的。孝杖是自家人在送殡时手里拿的“子孙棒”,表示子女这些自家人因为亲人去世背痛万分,只有靠孝棒支撑着才能完成丧葬仪式。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越地上虞又是孝文化之乡,所以越地人对孝更是重视,丧葬礼仪是体现孝的重要标志。逝者自家人在葬礼后一个月以内会佩戴黑袖章,表示孝和对逝者的哀悼。

逝者的嫡亲是指因婚姻嫁娶带来的具有亲戚关系的人,包括女婿、孙女婿、外甥等等。嫡亲的丧服样式比自家人的简单,男性穿白色孝衣,头戴白色孝帽,女性只穿白色孝衣,不用穿孝裙,孝帽与自家人女性戴的孝帽类似,但是层数和长度上有所变化。

血亲家族人是指逝者所属宗族中的近亲,包括逝者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等,这些人的孝服比较简单,只有孝帽,没有孝衣和孝鞋。普通宾客主要包括前三类人带来的相关亲朋好友,这一类人孝服没有统一的样式,有的甚至只是胸前戴白花就可以。

越地人如此缜密地用哀悼者穿戴的衣帽、服饰、孝杖等将人们的血缘亲疏和其他社会关系等表现出来,确实是他们对孝、丧葬礼仪和人事关系极其重视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别内外、辨亲疏”的观念在丧服中的体现已经没有那么明显,越地人丧服已经越来越简化,现在哀悼者只要胸前戴小白花即可。但是孝文化作为越地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还是最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不会因为丧葬礼仪服饰的简化而变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越地礼仪服饰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不仅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越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人们审美倾向等的表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交流,越地人保护和传承自己特色的礼仪服饰对发展和弘扬越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 邓启耀.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5):93-97.

[2] 李富强.壮族传统服饰与人生礼仪[J].广西民族研究,1997(3):70-71.

[3] 苗金德.鲁迅作品选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45-46.

[4] 任宝根.鲁迅著作的江浙方言 [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59-162.

[5] 杨嵋.传统虎头鞋予国内童鞋设计的启发[J].丝绸,2013,50(10):50-51.

[6] 张霞儿.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思路—以浙江省民间虎头鞋为例[J].美与时代,2012(6):40-41.

[7] 戴庞海.成人礼的类型与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4(5):13-14.

[8] 牛素红.成人礼对人生意义的解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3):37-38.

[9] 薛耀天.吴越春秋译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5):153-154.

[10] 杨成鉴.越族先民和于越服饰文化[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4):18-19.

[11] 陈华文.“断发”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4):75-77.

[12] 陈华文.“断发文身”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俗及其标志的遗存[J].民族研究,1994(1):60-61.

[13] 王志国.越人“断发文身”析[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4(1):68-69.

[14] 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179-181.

[15] 敖运梅.“十里红妆”的婚俗文化向度[J].宁波大学学报,2012.25(6):68-69.

[16] 方艳.十里红妆古越风—感受“十里红妆”经典之美[J].艺术理论,2009(3):68-69.

[17] 孟萍萍.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J].广西轻工业,2007,5(5)88-89.

[18] 丁鼎.试论丧服习俗的起源[J].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27(4):120-121.

猜你喜欢

红妆逝者礼仪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我以一身戎装,许你一世红妆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轻奢红妆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惊艳红妆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