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的个性
2015-01-09唐宝民
唐宝民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5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吴宓的一位学生要去美国留学,但费用不够,向吴宓借钱,吴宓慷慨解囊,借给他300元,而且再三声明:“这个钱不用偿还了!”原来,吴宓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他并不看重金钱,当别人有困难向他借钱时,他热心相助;但如果借钱的人不讲信用,他则毫不客气地上门讨要。大师的个性,从借钱上也可见一斑。
上个世纪20年代,梁漱溟先生任北大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于是校方便安排梁漱溟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梁漱溟先生就准备了名为《人心与人生》的讲演。大家都很兴奋,打算去听梁先生的演讲,但梁先生随即宣布了一条要求,让大家感到很失望。原来,梁先生要求听众付费,每位听众需要交1元钱才可以来听他的演讲,否则不允许听。这样一来,大家对梁先生便有了看法,认为他那么大的一个学者,竟然如此在乎钱,太有损他的形象了。演讲如期举行,尽管是收费听讲,但还是有不少人交了1元钱前去听讲,当然,也有一些人没有去听,梁先生便主动关心那些没去听讲的学生,了解他们为什么没去听讲,一旦确定哪些学生是因为生活困难无钱听讲,他自己就拿出钱来,托人捎给那些学生,让他们来听讲。比如,有个叫唐君毅的学生,因为生活窘迫,虽然十分喜欢梁先生的课,但没能前去听讲,梁先生便托人捎给他5元钱,使他能够来听演讲。后来,唐君毅成了著名哲学家。有人对梁先生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就向他询问,梁漱溟先生回答说:“我之所以收钱是真想让人来听,或因花过钱而注意听,否则不免有人随便入座并不真有兴趣听。”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梁先生并不是看重金钱,而是为了提高听课的质量。可见,梁先生在做人方面,是非常讲原则的,而这种原则,看似冰冷,却闪烁着理性和温暖的光芒。
大师之大,不仅仅体现在学问的渊博,更体现在非同一般的个性。坚持原则,又不拘泥于成规;棱角分明,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大师的个性所在,而正是这些卓尔不群的个性,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们的另类风采,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