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01-09卢明文

今日中国 2015年9期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西藏经济

文、图|卢明文

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图|卢明文

拉萨开出的列车经过拉萨市的拉萨河大桥

50年前,顺应历史的进步和西藏人民的期盼,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

5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和“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略,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道路。

西藏经济已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张张笑脸如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的每一处角落绽放得更加绚丽。

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西藏各族人民在短短50年取得了跨越上千年的辉煌成就,是中国政府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陈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0余年,介绍了西藏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与特点。

西藏GDP50年来增长近300倍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陈朴喜欢用数据说话:“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生产总值只有3.27亿元人民币;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0.8亿元,增长近300倍。特别是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4%,如此高的持续增长在西藏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都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分别于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2010年召开的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做出了“对口援藏”部署,在西藏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出现明显变化,逐渐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变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陈朴认为,以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为标志,前后长达20年(即1959—1979年)的时间里,中央对西藏的制度供给有三个特点:一是推翻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开创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是为确保前面两者的确立和进行,以总体供给模式持续出台核心政策和配套政策。

2007年,陈朴参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研》,选柳梧村为研究对象。位于拉萨市南面的柳梧村因拉萨火车站的建设和柳梧新区建设而出名。这两个大项目的建设使柳梧村土地基本上全被征用,这是西藏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征地。因此,失地问题和拉萨火车站建成对该村的影响成为课题组此次选点的主要原因。陈朴和另外三位同事在柳梧村调研了一个月,期间和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当地情况。

村民次杰达瓦是柳梧村村民,以前住在火车站附近。他家的12亩田被政府按一亩1.5万元土地补偿费征用,老房子折价15万元。现在他有三套房子,一套自己住,另外两套出租,每月租金收入3000元左右。儿子、三个女儿都成家了,老伴去世后,次杰达瓦自己一个人住。“离拉萨很近,我经常到拉萨转转林廓,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安逸。”像次杰达瓦一样,柳梧村的村民们不仅住上了比以前更宽敞更好的房子,有的还成立了运输队,做起了生意。

林芝全貌

自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为西藏提供财政补贴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建成了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一大批关系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也为像次杰达瓦这样的普通农牧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走上更宽广的致富道路。

西藏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初,西藏经济问题专家孙勇提出:西藏经济结构二元性是非典型的,主要原因是西藏经济结构的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沟通较少,二者涨落的相关性较小,并且唯独在西藏,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相比,后者产值比重占大头。这一观点对当时西藏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对西藏战略的制定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陈朴很形象地解释了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简单地说,西藏的工业、农业是两张皮,工业发展再好,跟农业没有关系,因为它的原料不是从农业来的,这是西藏小农经济的特点。”

这种非典型二元结构在不断演进,到2003年出现了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西藏经济结构转型迅速。由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西藏处于非典型的二元结构与典型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一种结构, 即较为典型的二元结构。

这种变化,陈朴2007年在那曲县那曲镇门地乡22村调研时体会深刻。20世纪90年代以前,22村产业结构单一、低效,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超过1800元。当时三个产业基本上是“一产劣、二、三产无”。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22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通过论证,对村子的发展思路进行理性定位,认为村经济要崛起、要发展,必须在依托城市上做文章,在发挥优势上下功夫。他们看上了该村在城郊和青藏公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有40家组成了10多个牧民联合组织,经营鲜奶、酸奶、奶渣等牧区的特色产品。他们还利用区位优势经营小型度假村、小商品出售等多种经营。近几年来,由他们参与和推动的城郊畜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那曲县畜产品开发的新亮点。对下一步的经济发展,22村村委会已制定了中期、长期、远期发展规划,将利用区位优势和沿路优势条件,发展沿青藏公路和沿青藏铁路经济,从事商品批零、旅游业、仓储业、房屋出租、餐饮业等。

多年来,除了阿里地区,陈朴几乎跑遍了西藏所有地市的县。根据多年的调研成果,他提出要想推动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经济结构演进, 还需要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一方面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把农牧产业现代化作为二元经济转型的基础;另一方面依靠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建设和发展符合西藏特征的第二、三产业。需要通过对第一产业为替代的农业部门和以第二、 三产业为替代的非农业部门进行结构优化,以“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为战略思路,走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早在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审定了《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总体要求,并于2004年正式启动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收13.15亿元,受益群众达175.6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305元,人均增收748元,年均增幅达24.5%,为促进全区农牧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带一路” 为西藏带来新机遇

陈朴采用与其他沿边省份对比和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确定方法来综合对比评价西藏经济开放度, 以开放度来衡量西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对比了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6个沿边省份的相关原始数据后,他得出结论,西藏开放型经济严重缺乏产业支撑,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发展。

西藏自治区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融入“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11月7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提出,要科学规划,立足西藏自身发展优势,瞄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结合编制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2015年1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作政府工作报告,他提出2015年将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

陈朴认为,西藏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参与者,毗邻“一带一路”战略带上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份,同时又与印度、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南亚国家接壤,是联系内外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与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应当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的重要契机,实现交通、贸易、金融、旅游、能源、物流等领域的跨越式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村幼儿园

农家书屋

林芝工布农家乐

与此同时,陈朴还赞同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保证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观点,将西藏相关民族手工艺的传统文化元素紧密融入到现代旅游产业中,不仅可为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开辟新的市场,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提升农牧民群众投入民族手工业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积极性,强化西藏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市场氛围。

西藏地处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兼顾生态保护。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已于2010年全面实施。工程总投资155亿元,涉及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整个工程不仅对中国,也将对全球区域环境与气候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一名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见证了西藏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陈朴颇有感慨。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的巨大飞跃,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跨越。如今,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西藏自治区西藏经济
都是西藏的“错”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厅向广西地方志办公室致感谢信
探索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点滴思考
浅谈西藏地区阅读推广工作——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为例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