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老干部” 的中国生意经
2015-01-09新华
外国领导干部退休之后,在中国依然很忙,忙着做生意赚钱,为了自己也为了他所代表的国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基辛格来中国接近80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私人访问,而且大多带有商业性质。
1982年基辛格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咨询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 Inc.(以下简称KAI),这公司只做两件事:1.如果你想去某国投资,他们帮你分析之后告诉你能不能去;2.如果能去,它们就利用外交关系,帮助企业在该国“找人”。
基辛格的KAI公司一开业,仰慕者就纷至沓来。对于他们,基辛格意味着信用,意味着自己永远不可能挖到的信息和人脉。
但他把一年的客户限定在20 家左右,并明确设定为商业行为,以避免政治风险。他还要求其所接受的任何项目,在给客户带来利润的同时,必须符合被投资国的利益——基辛格喜欢充当得到双方信任的中间人,而不仅仅是客户利益的代理人。
当基辛格被中国各界视为“老朋友”时,在商业领域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就成了他辞去公职之后在中国开展活动的最佳选择。
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惠普来到中国,就是基辛格推动的结果。1979年邓小平接见基辛格时提出:中国现在正在搞现代化,需要技术进步和创新,你能否推荐一些美国比较好的高科技公司来和中国开展合作。
基辛格推荐了惠普公司。随后惠普公司创始人、当时担任惠普公司董事长的戴维?帕卡德带领一个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层领导的接见,并与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和航天部谈成了若干项目。
2003年11月,基辛格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第39次来到中国。作为摩根大通集团的顾问,基辛格还带来了摩根大通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哈里森及该集团亚太区高管团队。在采访现场,基辛格对一位财经媒体记者的提问表示了“不屑”。他说,“无论我带不带特殊的好朋友,我来中国谈的都是高层面、宏观的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我们从来不去讨论像今天会上比较具体、技术化层面的问题。”
2007年10月,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纽约拜会基辛格。基辛格同时是美国运通公司的董事。双方谈到了招商银行与美国运通的合作计划。基辛格问:“为什么运通在中国市场上的信用卡业务做得不够好,而你们却能做得好?”马蔚华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更熟悉中国市场,熟悉中国人的消费心理。”马蔚华问:“您看好我们和运通在中国的合作吗?会成功吗?”基辛格笑起来:“毫无疑问,在中国能选择招商银行这样重要的伙伴合作,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的!下次我见到运通董事长的时候,我会将今天的谈话转告他。”2010年5月,美国运通第一次把它的高端核心品牌,带有“百夫长”标志的信用卡带到中国,而它的发卡合作伙伴,则是其在中国精心挑选的第三家合作伙伴—招商银行。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退休后,几乎每年都要访问中国。他在2009年重新包装自己的团队,组建了托尼·布莱尔公司(Tony Blair Associates,以下简称布莱尔公司)。新华社报道说,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012年喀什市政府已与布莱尔公司达成合作关系。2012年2月,双方在香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布莱尔团队承诺为喀什市政府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并提供海外技术和跨境合作机会。
2012年6月布莱尔出现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借访华机会与喀什市政府官员会面。他还为正在那里举办的喀什摄影展剪了彩。
布莱尔曾经是以在中国“走穴”演讲著称。2007年11月,广东东莞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以33万美元买到布莱尔访华日程当中的3小时。布莱尔来到东莞登上演讲台,说他会传达东莞人民对其家人的问候,“我会告诉他们,‘哪也别去,就去中国,就来东莞。”布莱尔甚至还参观了这家开发商的新楼盘。2005年访华时,布莱尔还在首相任期,他在北京邀请了9家中资企业负责人共进早餐,鼓励他们在英国项目上投入更多的人民币。中国电信、阿里巴巴、华为、美的、康佳等公司的掌门人出席了早餐会。当时布莱尔拿起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递上的数码相机为企业家们拍照,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我拍得最好的一张照片。”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这位德国前总理在离任后,向中国成功推销了许多德国产品。2009年10月,施罗德出现在湖北武汉,与施罗德同时亮相的是德国海瑞克股份公司董事长、行政总监马丁·海瑞克。这家公司是全球知名的隧道掘进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这一年,正在建设的武汉地铁隧道中,活跃着7台海瑞克隧道掘进机的身影。湖北之行的第二天,施罗德冒雨前往四川——当时,海瑞克成都工厂已为成都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提供了14台盾构设备,又为成都地铁生产了六台盾构机。
2010年,施罗德又出现在山东青岛出席国际新能源论坛,这次同行的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泽霍夫。施罗德说,中国在减低能耗方面需要得到帮助,德国公司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新能源的技术协助和经验,山东方面则表达要建立德国工业园的意向。
2011年,施罗德的推销重点则在重庆。据《重庆日报》报道,在施罗德访问前后,德意志银行、巴斯夫集团等德国企业在重庆的投资不断加码——号称“全球最大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项目”落户重庆,这是德国企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达到8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