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参考明确专题目标 整合教学资源

2015-01-09吴家榕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人物形象课文

吴家榕

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知识的衔接性并不明显,似乎每一篇课文自成一家,前一篇课文与后一篇课文似乎没有关系。由于语文教学存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上课时,有很多的老师就按照教参和各种教辅材料强调的重点照本宣科。更有教师特别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对文章的奇读异读,凡是其他材料讲的重点都不讲,如此讲课,看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但是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基本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要改善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必须要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专题,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内容的归类和整合上比之前的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用足教材、用活教材、建设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整合课外资源,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材内容的整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一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与家庭生活有关;第二单元的课文都与师生教育有关;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人生感悟;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丰富的小说、童话、寓言。针对这种内容设置,我们应明确每个单元都要有统一的教学重点和明确的学习专题目标。

例如,第一、二单元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关,大多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因此,两个单元可以整合在一起,共同突破同一个专题教学目标,即怎么读写人记事的文章,怎么写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三单元要突破的专题目标是怎么赏析写景的文章,怎么写写景的文章。第四单元的文章要突破的专题目标是怎么读以小见大、人生感悟类的文章,怎样在写作中以小见大,写出人生感悟。第五单元要突破的专题目标是怎么读说明文。第六单元的专题是怎么赏析小说、童话、寓言。

以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为例。记事也好,写人也好,都离不开“人”这一中心。要突破“怎么读、写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个教学重点,每篇课文就都要围绕“人物形象”这一重点,突破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这两个单元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使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第二,使用借物喻人或象征的手法衬托人物形象;第三,使用抒情议论点明人物形象;第四,使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使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等几篇文章都有丰富的人物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描写),因此,这几篇文章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先让学生勾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赏析人物描写的句子,从而明确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先重点讲《散步》、《秋天的怀念》,让学生获得赏析人物描写的基本概念。之后用一个课时总结人物描写手法的概念、作用,让学生对这一语文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盲人作家海伦,文章的心理描写丰富而细腻,因此可以重点讲心理描写。然后让学生以自学、自主探究的形式学习《羚羊木雕》和《王几何》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是否要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花多少时间讲解要根据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来定夺。

使用借物喻人或象征的手法衬托人物形象。《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篇文章,一篇是“物我合一”,一篇是“借物喻人”,在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借物写人、借物抒情的理念。这样的写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很常见,如《秋天的怀念》文末那“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菊花就象征着母亲品格,凸显出浓浓的母爱。

使用抒情议论点明人物形象。《我的老师》这篇课文的作者在叙事时融入了热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就要学习它用抒情议论点明人物形象的写法和表达文章主旨的手法,并让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直抒胸臆的效果,学习适时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抒情议论的方法,理解文章中使用第一人称与人物对话进而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

使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早年生活》中,丘吉尔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比如自己与“聪明的学生”的对比,自己的失败经历与成功结局的对比)把自己的经历写得十分富有传奇色彩,把自己富有个性、自信、乐观、积极的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出来。学习这篇课文及老师补充的课外材料,能使学生明确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在写作中也能自觉地使用对比手法。

这样一来,第一、二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围绕着“理解人物形象”这一中心目标展开,整个内容有了系统的知识目标,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学习各篇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其他单元的课文也是一样,要通过明确专题学习目标,整合各篇文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系统,目标更明确。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展阅读十分重要,但是,老师在向学生介绍拓展阅读的材料的时候,怎样确定什么样的材料要介绍,什么材料不介绍呢?拓展阅读的材料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老师。有人片面认为整合教育资源就是全面整合课外资源,脱离教材的整合才是整合。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朱绍禹先生在《语文教育辞典》中说:“语文教材是一种特殊读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用足、用活教材。

教师只有在明确了教育专题目标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将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们已有的教育资源除了课本之外还包括每册配套的《自读课本》。《自读课本》中的内容与课本结合得十分紧密,将其中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自读课本上的“亲情是宝”、“世上只有妈妈好”、“父子情深”、“校园往事”、“学习大课堂”、“异域教育”等内容都与第一、二单元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读课本上的阅读资源,就“写人记事”这一专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自读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有非常精细的人物描写,这些描写很值得学生拓展学习,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语言描写、《旦旦记趣》中的动作描写、《窃读记》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师道》中的外貌描写等等。

三、课后作业的整合

语文学习是积累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很多老师都会布置摘抄作业,但是对于学生摘抄什么内容、摘抄之后怎么点评这些内容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是学生爱抄什么抄什么,爱怎么点评怎么点评。对于这些摘抄,老师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很多时候只是根据学生的摘抄量随便给予一个等级。如果教学内容有一个统一的思路,学习有一定的专题,那么摘抄作业也就能做到有章可循了。

例如,在教学一、二单元时,讲授的重点是“使用人物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文章之后,专门摘抄人物描写的句段,并且按照老师分析课文时候的方法来点评这些句子。这样的摘抄作业能更好地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

除积累之外,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写。学习课文的过程是“读”的过程,“读”“写”不分家,在读过课文之后还要有相应的作文训练。在以往的作文写作中,我们往往是看到什么题目或想到什么题目就让学生写什么题目,缺乏明确的目标,这样很难达到专项训练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巩固所学知识,就必须确立明确的写作目标,在明确了写作目标之后,学生的写作才能更有针对性,批改要求也才能更明确。

例如,布置学生以“××的你”为题写一篇写人的文章,尽量应用一、二单元所学的写人的技巧,即使用丰富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使用借物喻人或象征的手法衬托人物形象、使用抒情议论点明人物形象、使用对比的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平时的小练笔当中还可以让学生专门应用某一种写作技巧写一个片段或写一篇短文。

四、学习方法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少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想实行这些学习方法,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如果没有整合课程资源,没有系统的目标,老师在教的时候都是随意的教,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时就会觉得一头雾水。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明确专题学习目标,才可以采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例如,《散步》、《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这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专题教学目标,即围绕着赏析人物描写来明确人物形象。对此,教师可以先选择人物描写最集中、最典型的《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老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示范性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对母亲的描写,通过讲读的方法明确母亲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在学习《散步》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己找全人物描写的句子,模仿老师之前的分析方法,明确一家四口温良谦让的形象,特别是“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尊老爱幼的品格,从而明确文章主旨。课后,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总结人物描写手法的概念、作用,并尽可能地找出例文,以此使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最后,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学习《再塑生命的人》、《羚羊木雕》、《王几何》这几篇课文,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总而言之,想要把散乱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要做到:第一,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明确教育目标,明确各个单元的学习专题目标,这样才能使零散的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二,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课程资源焕发出语文教学的新生点;第三,要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人物形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叙事也要人物描写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背课文的小偷
向《少年闰土》学习人物描写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小学生人物描写素材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