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炮火下的战争财

2015-01-08叶敖

中国经贸聚焦 2014年11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俄罗斯

叶敖

今年以来,一个名叫“伊拉克与大叙利亚伊斯兰国”的极端组织横空出世,以闪电般的速度占领了伊拉克境内几大重镇,伊首都巴格达一度处于沦陷边缘。“伊斯兰国”势力还进入邻国叙利亚,与政府军和其他反政府武装持续激战。刚刚解除化学武器危机的叙利亚形势急转直下,再次陷入炮火纷飞。

一时之间,斩首、绑架、连环爆炸、自杀式袭击、空袭这些字眼充斥媒体相关报道,不断上升的平民伤亡也昭示着当地的极度动荡。在伊拉克,仅今年上半年就有5576名平民死于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另有1.1万人受伤,无数难民流离失所。据有关机构评估,该区域是二战后工作环境最为危险的地区之一。

刀口舔血

从平民安全和地缘政治角度看,“伊斯兰国”毫无疑问是一大威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当地商业来说,“伊斯兰国”并没有形成值得一提的危险。

从交战形势最为严峻的伊拉克西部出发,向北行驶一天左右,就可以到达库尔德部族控制的区域。在这里,三家西方石油公司——竞奈尔能源(Genel Energy)、DNO与海湾拱心石(Gulf Keystone)一如既往经营着日常业务,经由管道或陆路不断往土耳其输出原油。自今年6月份“伊斯兰国”占领摩苏尔以来,这三家公司的总市值一度大幅缩水,后又回升至83亿美元,距年初下降了29%——损失不可谓不大,只不过,对于这些在刀口上舔血的公司来说,并不算糟糕。

“说到安全问题,以前是小打小闹,现在已经上升到全面战争,”上述能源公司的一位高管如此说到。但是,他表示对库尔德人很有信心,相信那些装备精良的民间武装有能力保护他的公司。

这位高管指出,截至目前,大多数投资者都调整了自己的金融模型,但并没有像外界以为的那样慌忙撤出叙利亚和伊拉克。他说,按照分析师的假设,当地目前的资本成本(Cost of Capital,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为15%,较“伊斯兰国”发动攻击前的12.5%只是小有上升。

乱中有序

战乱时期的社会,常常混乱与秩序双生,一边动荡不安,一边生意照做,放之四海皆是如此。

外交界“老资格”的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他的最新著作中说,秩序缺失正在威胁我们的世界,而乌克兰和中东的混乱也证明了他的观点。理论上说,在经历了20年的全球扩张后,现在的跨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脆弱。据计算,西方上市公司的销售额有20%-30%来自政治环境相对不稳的新兴市场,比例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的两倍。面临政治风险的也不仅仅是石油企业,还有技术公司,还有兜售名牌手包的销售人员,各行各业都不能幸免。他们所面临的威胁包罗万象,除了局部战乱,还有汇率波动、报复性监管、生产干扰和现金回流过程中的种种限制,有时甚至是制裁和国有化。

但事实是,最近的地缘政治动荡始终没有对企业和金融市场造成太大影响。损失并不是没有——因为近期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嘉士伯、阿迪达斯和法国兴业银行等公司或是股价一路下跌,或者出现资产减记。根据已公开的减记额,以及对俄罗斯风险敞口最大的10家公司的一揽子市值计算,西方公司在俄罗斯的损失总额大约相当于350亿美元。但是对众多跨国公司来说,这个数字不过九牛一毛。

根据邓白氏数据分析公司(Dun & Bradstreet)计算,现在的国际政治风险指数正位于1994年以来的最高点(部分是由欧债危机造成)。但是,衡量美国股票市场潜在波动性的VIX指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恐慌指数”,正在20年来的最低点附近徘徊。也就是说,跨国企业领导者不但没有在恐怖主义和战乱威胁下退缩,反而异常雄心勃勃。

这与其说是政治顾问的功劳,倒不如说是管理学常识起了作用。一名跨国公司领导者指出,企业管理必须亲临第一线,“只有这样,你才能正确认识当前局势。这比坐在会议室中,手拿精美的图表,听着刚满30岁的小分析师介绍非洲形势要强上百倍。”

个中原因

迄今为止,多数跨国公司吸收风险的表现都优于预期。对这一结果,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是:那些正在遭受战乱之苦的地区,虽然政治意义重大,但经济影响较小。1973、1979和1990年,油价曾经三次将中东的动荡传导至全世界。不过自那之后,世界的能源构成就已经不再以石油为主了。中东、北非、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产出加起来也只占全球的7%。美国、英国和日本公司在这些地区的投资仅占它们对外投资总额的2%。跨国公司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它们的金融运作和计算机服务器——多数仍然部署在西方国家、新加坡或日本。

如此一来,战乱造成的损失对跨国公司来说只能是皮肉小伤。华尔街某银行高管表示,在许多公司大佬眼中,相比圣战分子,国内如狼似虎的律师们绝对更加可怕。

另一方面,要知道,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已经大为降低,对于亏损的抵抗力大大增强。次贷和欧债危机无意中帮助了它们:经历危机洗礼的大公司比以往更喜欢囤积现金,这使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难以抵抗信贷冻结。比如通用电器,其当前所持有的现金是2006年的两倍之多。

另外,在企业经营领域,把宝押在一个国家身上已经是公认的下策。1951年,伊朗对英国石油公司(BP)的前身——盎格鲁-伊朗石油( Anglo-Iranian Oil)实行资产国有化,最终彻底摧毁了这家公司。即便是在当代也不乏类似案例。西班牙雷普索尔石油公司(Repsol)对阿根廷市场情有独钟。结果是,2012年,雷普索尔收购的阿根廷YPF石油公司被收归国有,令雷普索尔险些分崩离析。

因此,多数大公司都在推行地域分散化政策,尽可能地向更多区域扩张。在已经上市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在俄罗斯的销售额超过总销售额10%的仅有12家。作为俄罗斯国内最大的外商投资者,英国石油公司的市值中仅有10%来自它所持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份。endprint

过去20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尝到了分散化策略的甜头。位于莫斯科的麦当劳门店,一度象征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缓和,如今已经处于临时停业状态,成为外交僵局的牺牲品。但是,令公司股东欣慰的是,这家快餐业巨头在俄罗斯的利润还不到其总利润的5%,这点损失几乎不痛不痒。总而言之,正如荷兰皇家壳牌石油(Royal Dutch Shell)总裁范伯登(Ben van Beurden)所说,分散经营是 “预防自己不受伤害的唯一方式”。

危险即机遇

尽管地缘政治无法摧毁跨国公司,但是,地区动荡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高管们承认,局势不稳引发的联想时常让他们夜不能寐。比如,同俄罗斯的对峙也许会再度升级,导致西方收紧制裁,并迫使俄罗斯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沙特老朽的君主随时可能倒台,继而引起油价飙涨;人人都在猜测,中国经济是否会经历滑坡——无论是作为世界工厂还是作为需求市场,中国经济规模之大都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有鉴于此,地缘政治依然有可能改变跨国公司的投资计划。乌克兰就是一个新鲜出炉的例证。危机的爆发大大削弱了该国对海外资本的吸引力,政府借助外国资本升级落后能源产业的希望很可能就此落空。另一边,利比亚和埃及的动荡已经摧毁了它们成为非洲中心的希望。归根结底,跨国公司像国家一样: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刀口舔血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获得利润。

要化危机为利润,首先要确立的是,动荡地区也是有利可图的。法国水泥业巨头拉法基(Lafarge)业务遍布中东和北非。自2009年以来,其销售额持续小幅增长,当前的年毛利润达到15亿美元。MTN,一家热爱冒险的南非移动通讯公司,在苏丹和伊朗等地都设有分公司,其叙利亚分公司今年上半年毛利润增长了56%。

其次,跨国公司在提高流动性和风险对冲的同时,在运营产品网络方面必须更聪明、更灵活一些。现在,新兴市场已经不再只是富裕国家的加工厂,它们也是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如果企业能够认清这一事实,利用这种天然的汇率对冲,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就能为供应链带来更多活力。宝洁公司老总雷富礼(Alan Lafley)说,他们的产品,95%是在本身就有需求的地区生产的。

通过更具弹性的供应链,大型跨国公司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产出。全球第一的钢铁企业ArcelorMittal曾在2005年出资50亿美元购买了一家乌克兰钢厂,如今正在乌克兰之外大量销售它们的钢板。

为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服务的利丰集团 (Li& Fung)总裁冯国伦(William Fung)说,自雷曼兄弟倒闭后,很多公司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变得越发小心谨慎。“但是供应链收得太紧只会带来危险。过去5年给我们的教训是:有必要让供应链放松一些。我们的目标不应当是100%高效,而应当是更有弹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另辟蹊径
跨国公司缘何败走美页岩气市场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