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术而学术”

2015-01-08来瑞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

摘 要:长期的封建教育传统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种下了功利主义的种子,市场经济的强力渗入又使大学教育不敌各种形式的功利诱惑,缴械投降,丢弃了学术的自由与独立之精神。世界一流大学梦的出台促使中国的大学学府开始系统思考与国际知名学府的差距,除各种显性的数据统计上的差距之外,隐性的精神层面的差距更不容我们忽视。“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精神正是中国大学所缺失的一种宝贵精神,是纠正当前大学教育中各种功利主义的一把利刃,是中国大学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正视和逐渐培养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關键词:学在官府;世界一流大学;为学术而学术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48-02

大学教育是中国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当前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接轨诉求,要求中国大学首先要拓宽眼界,找寻差距。在国际化接轨的浪潮中,不断地有人提出中国大学精神这样一个概念,那中国大学的精神是什么?为何中国的大学,即便是国人心目中崇敬的北大、清华,目前都尚且无法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除了各种数据对比的差距之外,中国的大学还缺少了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确实,在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途中,中国大学急需找回其失落的一种的精神。这种精神本应是大学的题中之意,只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性及越来越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使得这种精神逐渐被淹没在尘世的众声喧哗中。这种精神即是“对学术的敬畏”,或曰“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让我们从中国教育的源头开始说起。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功利性

中国社会最初的教育形式是“学在官府”。教育机构由当时的政权机关所设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巩固政权、扶持当权者的合格的政府官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太学”。“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思维,即便如李白的不羁放荡,也还是摆脱不了朝廷的影响;即便如宋江的水浒梁山,也还是免不了被招安的结局;更有那数目可观的士人一生“身在江湖,心在朝堂”,心系天下,却只能独扫一屋,郁闷彷徨至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士人的座右铭,可是如能“达”,谁愿“穷”,独善其身的都是那么不得已地飘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哀怨灵魂们。这其中的不得已,或许更多地不是不能,而是潜意识当中的不愿吧。

除“官学”之外,中国历朝历代也不乏另一种教育形式,即“私学”。“私学”在春秋末期出现,随着周天子势力渐弱,各种旧的制度不断瓦解,这也就是孔子口中的“礼崩乐坏”。这种情形下,官学逐渐下移,私人著述开始出现,私学就此兴起。孔子,这位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即在这个时候设私塾,聚众讲学,弟子三千。自此以后,官学与私学这两种教育形式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并存。官学因统治阶层的扶持可以说一直是中国封建教育的主流,科举制度成为其最佳的代言,而私学总是处在边缘地带,成为点缀。官学的设立初衷决定了其为政治服务的根本特性,而私学出现之初复杂的社会现状、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也使其无法脱离为政治为军事的功利性。长期封建社会的教育传统形成了中国教育的政治色彩和功利主义。直到现当代,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呼声仍不绝于耳。

再看当下的中国教育,也仍旧是功利主义盛行。如今的各大高校,或许不再与政治有那么多的直接关联,却更加陷入了市场经济的泥潭。市场经济及其价值观以其所向披靡的威势席卷了几乎所有的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的远程遥控与市场经济的强力渗入,使得目前的中国大学仍缺少办学的自由与学术的独立。大学的自由与独立之路由中国现代时期的一批有眼界有胆识的知识分子开启,近百年来,起起落落,消消长长,在快要靠近的时候一步远离,在远离的时候又逐渐有回归之势,如今仍旧是遥不可及。各种形式的功利主义一直在阻碍着中国大学的自由与独立之梦,独立学术之精神普遍缺失。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指出的,功利主义的见缝插针也使得中国高校几乎成为“就业服务站”,学术精神缺乏,很难有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出不了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也就永远无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二、中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梦”

“世界一流大学梦”现在几乎成了国内高校的紧箍咒,一提起来就让人头疼。早在1993年,清华大学就提出在2011年清华建校100周年之际将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11年1月的时候,清华大学校长仍旧宣称要在建校100周年之际,也就是三个月之后让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三个月已然过去,清华究竟有没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有人说建成了,更多人的说没有。清华的世界一流大学梦几乎成了一出闹剧。再来看看北大。北大在1998年也提出要用17年的时间也就是在201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04年的时候,北大主动对这一计划进行了修改,说是要用更长的时间。中国龙头的两所大学尚且如此,其他的更不消说。所有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离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然,梦想再远,也不会影响到有梦的人们。几乎国内所有的重点高校都曾为自己设立了这样一个宏大的梦想,不少已踌躇满志于行动之中。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资助下,他们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定位目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选取国外名校作为标杆高校,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打破现有学科界限,创新学科发展新方向和新模式,提出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旨在迎头赶上,实现国际一流。他们对比的内容范围从师资队伍到学术实力,从论文发表到专利获准,林林总总,十来项不止。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让我们逐步认清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看到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差距,然后再一步步迎头赶上。然而,数据毕竟只能适用于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那些看不到的隐性数据及无法计算和衡量的东西,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找出差距?而正是这些隐性的、无法以数据衡量的东西催生了显性的数据,它们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精髓所在,是我们应该着力的地方。另外,这其中的时间差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假如你设定5年之后赶上某某,可是等5年之后你费尽心力赶上了之后才发现某某在这5年中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于是差距仍在,或者更大,追赶实际上成了一个不断重复的梦魇。

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必悲观。虽然我们制定的目标似乎不那么容易达到,但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却必定是有收获的,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准是在一步步提高。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显性的数据对比是需要的,而隐性的无法衡量和计算的东西更是值得有梦的中国大学重视。

三、“世界一流大学梦”呼唤“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精神

世界一流大学梦呼唤大学人“对学术的敬畏”,呼唤“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精神,由此才可以抵制功利主义对教育的侵蚀,由此才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由此也才有大学真正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大主体。学术自由也当包括教师的自由和学生的自由。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所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来做研究,而学生也有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等的自由。然后,现实却是,自由俨然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教师的教学要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要完全按照教材大纲来,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其教学成效;科研上,对于那些热门的、容易拿到各级项目的、受到资助的研究领域一拥而上,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个选题。而学生的专业和课程选择也是几乎完全以就业为导向,哪些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哪些就万人哄抢,其他的则无人问津。

总之,中国的大学不知从何时开始丢掉了其“圣洁的学术殿堂”的真义。当然,不能把其归罪于教师与学生的功利。根本上说,“中国的特殊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体制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在这样一种体制下,教师和学生都要接受各种指标的评判。每一学年,教师有教学任务,有科研任务,倘没有完成,就会考核不合格,考核不合格则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经济收入。而对于那些能够超额完成任务的教师,尤其是科研任务的,比如论文发表,项目获得等,则会有不菲的经济奖励。这就引诱教师们不得不把工作的重心从教学转移到科研上,教学上完成任务即可,科研上则尽可能地超额,具体说来就是项目的获得、论文的发表。“还是多发表几篇论文来得实在”,这是面对年终奖时不少教师会发出的感慨。本来教师看重科研更有利于营造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可是这种看重却是带着极为功利的心理,那就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有了现实的赤裸裸利诱,教师们想要保持学术的单纯实属不易。而对于教学的忽视,则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学人的培养,教师没有真正做好学生的学术导师,更不用谈把学术的精神传承下去。学生们要么凭着自己小天地的想法坚持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要么就接受了体制的条框,努力地去适应各种评价系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生。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浮躁着、功利着,想寻求体制内的最大利益。学术的自由淹没在众生喧嚣的功利中,纯学术的精神也逐渐褪色,甚至成为聪明人所不齿的书呆子的避难所。

似乎是严峻的生活现实使得所有的大学人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不得不放弃一部分的独立性来更好地生存和生活。这无可厚非,可问题是,西方的社会也有生活的压力,可为什么还是有那样一批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学术的象牙塔之中,十年磨一剑,做出有世界意義的成果和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年王国维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观,意在纠正当时文学的功利风气。面对当前社会上的学术功利,我们又必须正式提出“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观。“为学术而学术”不是躲避在象牙塔里做科研,不是不关注社会民生,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研究要保持其纯洁性和自由度,不能成为谁的附庸,不应成为获取各种利益的工具,它应该成为独立的自足体。在这个自足体内,有一批摒弃功利与浮躁,专心为学术的学人。当“为学术而学术”能够在中国的高校里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大学或许离世界一流大学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上官剑,李梅萍.外生性与内生性——中西方大学起源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李延保.现代大学精神的解读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来瑞(1987-),女,安徽阜阳人,硕士,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一流大学
试探普林斯顿大学之办学特色
丰硕的实验室成果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石
浅议领导力教育视角下如何改进学生社团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下)
探究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以文化特色吸引国际学生以开放姿态促进教育交流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