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研判与革新路径

2015-01-08解学芳韩晓芳

学术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科技

解学芳,韩晓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 万亿元, 预计202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5.5 万亿元,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在文化产业较快规模扩张之后,必然进入一个注重文化产业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与集约式发展的新阶段,关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命题成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迫切诉求。

一、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2004-2014 年国家颁布的607 部文化相关政策来看, 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文化政策约41 部(宏观层面13 部、 行业领域21 部、 企业层面7部),政策中出现“科技”(技术、科技、科学技术)一词的频率高达6500 次,出现“数字”一词的频率达3200 次,出现“创新”一词的频率为1800 次。 文化政策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高频词汇的出现, 表明国家政策层面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极大关注。

科技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 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存在着较大差异,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 技术创新能力则是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关键构成, 即科技创新能力是科学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要素的组合, 是现代科技一体化条件下的大科技观。

所谓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将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多元创新要素有机融合产生新产品或新业态的能力。 本文所指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三个纬度:其一,在微观层面,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特指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即文化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对文化科技人才的投入、 文化企业的科技研发状况与科技创新产出状况(例如拥有专利与版权的数量)等,属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部核心因子;其二,在中观层面,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将科技创新要素有效渗透到文化原创、 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市场运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能力,属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外围关键因子;其三,在宏观层面,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对相关社会文化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产业资源的综合运用, 属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子。 由此,三大层次构建一个由内至外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体系。

二、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互动

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来看,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与基本前提。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正颠覆着传统的文化产业,推动着新兴产业业态的崛起, 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科技创新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从历史形态看, 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把新的生产要素、新思维注入传统行业,从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传播与文化影响等方面推动其变革发展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周而复始,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形成了周期性演化与协同循环的机理。 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特别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 数字化流程管理、数字播控系统不断地重塑着传统行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方向变革, 延伸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极大地优化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例如,3D 技术的应用空间不断被拓展,不仅让传统的电影产业、演艺产业大放异彩,还让新兴的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数字会展、创意设计等领域的3D技术应用的深度与精度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业态。 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近十年发展中,新的文化形态主要由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衍生出来;但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原来的“新”文化业态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变成了传统文化业态,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将传统的互联网文化行业变成了传统领域。 显然,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区分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 如图1 所示,不断创新的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创造出了众多的网络文化产业,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与音乐、影视、广播、社交、出版、新闻等行业的交汇,颠覆性地变革了传统文化产业,呈现出多种崭新的、特殊性的表现形式,也塑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音乐产业为例,根据《2014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唱片实体收入6.5 亿元,音乐版权经济管理2.54 亿元,数字音乐则高达440.7 亿元(无线音乐规模达到397 亿元,有线音乐规模占43.6 亿元),数字音乐收入是传统唱片收入的近70 倍,显示出新兴文化行业的巨大潜力[1]。 又如,网络游戏《地下城与勇士online》改编成动漫反响热烈,《crossfire》改编成电影,剧情由玩家参与……说明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行业正展现出多态融合的大趋势。

图1 新型文化业态分类及细分领域①此图是在何小丰《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思路》(http://www.bayesconsulting.com/bgc.aspx?id =1&type =2&cna =bysgd&aid=388)中提到的分类表格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调整,重新绘制。

(二)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制胜法宝。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品在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通过提供各种优质文化服务,为文化组织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处于竞争能力最核心的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2]。 从美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来看, 其具有的尖端科技,善于加强科技文化人才的培养,增强文化产品创造力是主要原因[3]。 显然,加快利用科技创新引发整个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多维拓展与技术应用空间指数式的增长累加, 成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呈现出创新的整体性、有序性、过程性与动态性,科技创新及其创新扩散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聚, 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 一方面,科技创新将文化和知识赋予以数字化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形态, 推动着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例如,P2P 技术(Peer-to-Peer 的缩写,即点对点技术)作为不需要经过中间设备可以直接提供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 实现了网络空间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共享, 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消除了中间环节,让更多的社会主体与大众参与到文化的生产、创作与流通环节里,实现了文化产业诸链条间的有机衔接与融合。 另一方面,O2O、P2P、IP (知识产权) 等新的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思维也加快了不同文化业态的集聚, 推动着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而文化产业集聚将产业的上下游环节与周边优势资源实现整合与协作,提高了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并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实际上,文化企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围绕科技创新往往会呈现链条化与集团化两种模式。 集团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创、制作、传播与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或体现在线上线下的相互转化中产生巨头文化产业集团; 链条化模式则体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互助合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助推科技创新加速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反向助推作用。 科技创新在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市场的内在需求会迫使科技创新加快自身发展, 不断产生新的科学技术与新生产手段, 两者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循环式协同创新。 特别是从事文化内容生产与运营的行业,基于日新月异的大众文化需求,不断对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 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优化文化服务表现形式、提高文化消费者观感体验。 这些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创新动机与创意扩散的集聚变成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既加速了最新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 技术等从非文化领域进入文化产业应用行业, 又直接推动了文化产业本领域内的绿色出版技术、 数字动漫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 新媒体试听技术、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等的更新换代,从而在技术创造出具有异质性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获得自我突破的同时,也推动着科技创新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演化周期。

三、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研判

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正逐步提高,但是受到各地文化差异、经济基础参差不齐、东中西地理资源禀赋不同以及文化人才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获得整体提高

根据 《2014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Global Innovation Index)的数据显示,瑞士、英国、瑞典、芬兰、荷兰、美国是“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的前6 位,中国创新能力排名第29 位①2014 年7 月18 日,《2014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主要采用机构、人力、研究、基础设施、市场、企业成熟度、知识、技术和创新等81 个指标得出最后排名。 数据来源:www.wipo.int/econ_stat/en/economics/gii/., 说明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正在稳健提升。

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近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与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的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周期不断缩短,推动着新兴文化业态的层出不穷。 科技创新速度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变量,创新速度越快,产业新陈代谢的能力越突出, 文化产业的演化进程越快。 从时间纬度来看,科技创新周期由20 世纪初的30 年,缩减为现在的1-2 年,科技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同时,带来了我国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试听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突出表现是文化科技产业园的崛起、 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增强。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 使其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孵化基地。2014 年我国已有两批34 家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不但深化了文化科技产业链,加快了文化科技创新频率与科技扩散速度, 缩短了技术升级周期,优化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环境,还直接推动了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文化等行业在这些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迅速崛起[5]。 2014 年12 月15 日,首家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在北京正式成立, 更凸显了国家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心。

(二)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面临诸多困境

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文化科技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制度配套滞后,且伴随技术的滥用与虚拟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文化产业盗版侵权问题凸显。

1.科技型文化行业市场占有率低,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但与欧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落差:国外文化产业结构完整,发展重点集中在网络、影视、动漫等科技含量高、创意丰富的新兴领域,文化产业向着知识密集、科技密集、内容创意等方向健康发展;而我国文化产业相关层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高, 但从事内容生产的文化产业核心层的相关企业反而偏低[6];与此同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集聚在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用品与文化设备生产等领域,在科技创新面前,处于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整合的表层结构,导致原创能力不足,普遍呈现规模小、竞争力弱、资源分散的窘状,影响了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扶持不足,创新动力不强。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制度不健全,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制度滞后于科技创新的步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并未基于技术创新的进步相应地调整, 导致旧制度无法适应科技进步步伐, 而相应新制度的缺失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科技创新促进了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出版,但相对应的网络版权制度缺少,无法保障原创作者的利益, 打击了原创作者创新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现有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侧重对大型文化企业的扶持而忽视中小文化企业,导致文化市场最活跃主体即占90%的中小文化企业对高风险的科技研发的漠视或者无力而为,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文化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现状难以改观。

3.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度仍然较低,创新生态不佳。 根据数据统计,在31 个省市中,我国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指数每增长1%,与科技创新相对应的文化产业生产贡献率平均增长0.3%左右,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不足, 根本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技术诉求[7]。 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高还表现在文化产业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的缺乏。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手机网络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技术发达国家手里,我国知名文化品牌缺乏、全球性高科技企业稀少, 市场竞争力与活力远低于美、韩、日等国,而且严重缺乏高端技术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环节上也存在脱节。 此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虽然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集聚了一批规模大与创新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但很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行业还处于产值大、利润低的发展阶段,适合文化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环境还有待改善, 同时园区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的能力还不高。

四、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 不断涌现出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并呈现出不同的创新扩散速度。鉴于此, 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 构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体系不是单一的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问题, 也不是单一的政府制度设计问题, 而是一个包括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既需要立足顶层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设计、 优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 也需要推动文化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还需要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与行业协会不断完善行业规约与搭建核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真正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快文化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网络

鉴于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不协同性,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网络。 一方面,国家应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融合, 不仅要制定多元的文化科技政策, 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中[8];还要加快构建致力于文化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研发的文化科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创造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组织环境与产业环境。 文化产业应该依托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与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 与文化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以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为中心,以周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两翼,辐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整个领域,实现各种文化资源高效整合,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协同创新、 从单纯注重技术创新走向产学研协作的大科技创新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的复杂的多重性能力的组合, 文化科技人才是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创新的关键。 加快培养综合性文化科技人才有利于文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立足高校与科研院所,以文化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培育具有多学科背景、多学科技能,兼具创意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作为检验人才的主体,应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尤其是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引进, 形成重视文化科技人才成长与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并确保企业对文化科技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实现逐年增长, 真正提升文化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国家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创新人才培育政策,实施常态化的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逐步培养出一批文化产业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科技人才。

(三)完善版权保护制度,打造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产业生态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配套。 根据《2011 美国版权产业报告》的数据,2010年美国版权产业57%的增加值来源于以版权保护为核心的内容产业[9],而我国版权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却很低。 鉴于此,伴随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音乐、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化企业不仅要在关键领域掌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专利的技术标准,还要基于数字盗版泛滥、版权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 借鉴美国数字内容财产保护模式、契约合同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并结合我国数字化版权环境,创新产权交易,加快完善我国网络文化版权保护制度。 例如,技术的运用能为网络游戏寻求合理的运营模式——利用技术实现网络服务器与用户终端应用程序数据的交换与实时互动, 控制用户系统与庞大的客服系统向公众提供游戏产品与服务, 建立便捷的支付渠道而不产生额外成本, 也提高了非法网络游戏运营商侵权的门槛, 建构起利用技术实现版权保护的发展模式;而2014 年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成立, 则表明我国重视版权保护的历程迈出了第一步。 此外,政府、文化企业、行业协会、园区等要积极打造一个鼓励、尊重、包容、助推科技创新的创新生态,推动技术创新生态、制度创新生态、人才集聚生态的聚合。

(四)紧跟国际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潮流,取长补短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开放、多元、国际化的新时代。 我国应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取长补短,减少走弯路的成本,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步伐。 例如, 日本重视表现力技术、服务技术、实际空间应用技术来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加坡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则把新媒体技术摆在首位,利用新媒体技术助推创意产业发展[10]。我国应全面把脉国际文化产业最新技术前沿,主动跟踪国外发达技术创新趋势,将发展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高度融合、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以及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崛起等方面, 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水平, 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文化企业则应致力于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移动网络文化服务等文化产品/服务, 实现文化产业从重视规模扩张走向关注文化产品高科技含量的内涵发展模式的转变。 特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 日益普及的宽带和无线网络的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 不断创造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级, 加快文化产业不同的业态间的融合与培育, 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利用网络文化产业这一新兴的增量领域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存量领域的大发展。

[1] 吴娜.《2014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4-11-14.

[2] 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J].中国科技论坛,2006,(3).

[3] 张帆,张毅.中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J].当代经济,2014,(19).

[4] 祁述裕,刘琳.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5] 解学芳.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生态化与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J].社会科学研究,2014,(1).

[6] 臧志彭,解学芳.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来自国内A 股191 家公司的实证分析[ J].证券市场导报,2014,(8).

[7] 郭新茹, 顾江.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协整分析——基于我国31 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南京社会科学,2014,(5).

[8] Tallon AR.Developing Leisure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the Regional City Centre: a Policy Perspective [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2006,(3).

[9] 田蕾.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分析[ J].新闻界,2013,(13).

[10] Peichi Chung.The Creative Industry of Singapore:Cultural Polic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 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2008,(128).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