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 创建中国高度
2015-01-08晓诗文
晓诗文
上海建工从发轫、到发展,再从转型、到壮大的六十余载,堪称一部参与和见证上海乃至国家的城市建设嬗变史诗:“一五”期间国内重点工程建设,她成就了上海建工的中坚力量;“大小三线”和上海原料基地建设,尤其上世纪80年代上海城市大建设中,上海建工更是创造多个中国高度、多个标志性工程……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丽愿景,上海建工不辱使命而为人赞誉。
变身
国家改革开放,上海建工率先跨出国有资产管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同时对企业进行“削枝精干、剥离改制”,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集团整体上市的目标,从而成就国有建筑老企业向市场主体的“变身”。
缘此,“上海建工SCG”注册商标荣获“最具影响力的上海服务商标”,成为中国建筑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营业规模一举跨上“千亿平台”,在全国承建“海陆空”工程,“海”即敷设海上光缆、建造海上大桥等;“陆”即建房筑路架桥掘洞等;“空”即建摩天大楼和空间结构。并且构建“1+5+X”的布局,“1”即以上海为中心,“5”即以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以武汉和南昌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5大重点区域实行深度开发策略,形成优先发展的经营格局;“X”即着力关注济南、青岛、长沙、福州、昆明、南宁等若干重点城市。竭力推进重点城市由“做好项目”向“经营城市”转变。
集团业已形成柬埔寨、特多、厄特3个初具规模的海外根据地,经营方式包括工程承包、投资、贸易。职工队伍结构上拥有叶可明、林元培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勘察设计大师,11名上海领军人才,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00多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人员结构正在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的方向发展。
近十年,上海建工更是连连创造了多个里程碑式经典之作,既有突破新高度的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610米的广州塔、正在建设的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有世界第一跨度钢拱桥卢浦大桥、国内第一条外海大桥东海大桥;还有诸如北京国家大剧院、京西宾馆、巴基斯坦巴中友谊中心、加蓬体育场、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浦东机场、F1国际赛车场、东方体育中心、上海光源等一大批公共建筑和科研设施……名列2014《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全球最大承包商”中第11位。
2010年5月上海建工集团作为上海第一批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用徐征董事长的话说,那是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更加完善,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令集团在体制上完成了国有企业向公众公司的转变,走出上海、迈向全国、跨出国门提供保证。作为一名“老建工”的徐征感慨地说“我全程参与了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的全过程。”如国内某地一地铁工程,投资规模在100亿以上。集团是否投资,先由投资评审会初审。在初审中,各方专家就认为存在融资、工期和前期成本控制等三大风险。这一投资的意向在初审会上就被否决了。
2012年4月通过成立工程研究总院,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共建、研发共创、成果共享”的创新机制,有力地支撑了代表中国建筑最高建造水平的“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世界最大单体建筑——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不停航改造高难项目---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
2014年公布的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考评结果中,集团下属有7家企业技术中心,在上海建筑企业中排名都在前10位,2家处于第一和第二位(机施、基础集团)。集团已拥有300多名研发人员,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常驻研发人员近150人,科技投入愈5亿元。
愿 景
今天,上海建工不再是单一的施工企业,而是集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建筑相关工业、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在内的,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也是国内极少数具有“设计双甲级、总承包双特级”,包涵投资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包、专业施工,再到设备采购、维护运营等可参与工程全过程管理,瞄准“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发展定位,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而努力。在长三角地区,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在苏州、无锡、常州、昆山、南京、泰州等投资13个项目,投资合同规模达到了250亿元——实现“投资与建设一体化”。
集团拥有国家最高等级的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资质,拥有市政、园林、建筑、装饰与化工等工程领域的多家设计院。其中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上海市园林工程设计院等以较强的原创设计能力,在国内市政与园林等设计领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在新农村建设、清洁能源、海水淡化、土壤改良等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上海建工设计研究院在文化领域标志性工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市政设计总院、园林设计院、建工设计院等发挥设计龙头作用,通过EPC项目发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联动作用——做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徐征深情地说,在上海中心工程建设中,上海建工集团已将BIM技术、“机器人”技术、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之中。“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作为一个 “垂直城市”,高峰时整座大楼有3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集团借助行业领先的BIM(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实施工程总承包,不仅能把所有工序理得清清楚楚,重要的环节还能先在电脑上“预演”。比如上海中心外幕结构体系异常复杂,支撑体系从地面到顶部要旋转上升120度,共14万平方米、近2万块的幕墙玻璃,块块不同,按传统施工工艺,根本无法安装。而现在采用BIM技术,事先可在电脑中精准计算、三维演示,加工每块构件,运到了现场按先后顺序一气呵成。
徐征说到10多年前建造当时“第一高度”的金茂大厦时,他说所有构件必须先在工厂内拼装完成,再拆卸运至现场拼装。当时,为了一张能够揭示各类管道走向与位置的三维图纸,集团的设计师要画上几十张施工图,才能模拟出实景。而如今掌握BIM、远程监控、虚拟施工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鲁班”,在工地现场的BIM工作室里,对涉及的所有专业分项设计图纸,都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录入电脑,合成在一起。积极应用BIM技术、预制装配技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在我国进入常态式发展阶段,能够激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向未来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
再如世博场馆及配套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不仅有工期与质量等要求,更要有很强的适应绿色建筑施工的能力。世博场馆与设施大量采用了节能、降耗、环保、生态等技术,造就了世博园区的低碳生活。要将绿色世博、科技世博的篮图变成现实,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拥有相对应的施工技术。项目经理除了要掌握太阳能、LED照明、冰蓄冷、江水源冷却系统、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节能技术外,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各项节能规范,并参考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分级系统,对能耗和水耗、室内空气质量、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进行控制等,那是建筑设计师与建设者共同面对的命题。
上海建工,在浦东周康航大型居住社区基地中,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预制复合保温围护墙体”节能技术,努力把这一基地打造成申城性价比最高的居住社区之一。“预制复合保温围护墙体”,其保温层夹在外墙之中,好似一片“夹心饼干”。刚性防水的外层墙板、保温层作为有效防水屏障的内层墙板,通过高强材料连接在一起,能够提升使用的安全性,也使房屋的保温功能明显提高。保温材料的寿命是传统工艺的两至三倍,大大降低了维修和更换成本。由于复合保温围护墙板采用预制结构,工业化成套生产,安装相当方便,加快了建筑外门窗和管线的安装进度,提高了建筑外墙的质量和性能,且不会产生粉尘和建筑垃圾,也大大降低施工噪音,改变现场工序多、湿作业量大、效率低等传统施工方法。
在技术储备方面,集团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已经累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1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形成国家级工法1项,市级工法2项。在产业化基地方面,我们在上海已经规划了5个装配式住宅的构件生产基地(位于浦东、闵行、奉贤、宝山),年生产能力可达200万--300万立方米;在住宅配套的管道和内外装饰件方面,也有2个采用国内最先进流水线的专业化基地(安装集团金山基地、装饰集团青村基地)。在包括高层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在内的装配式建筑领域,上海建工还拥有3个专业化的地铁管片基地、7个高架道路板梁生产专业基地、1个钢结构和屋面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下一步,我们将把“装配式住宅、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作为集团重大创新工程聚焦的重点,作为提升建筑业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机遇和载体,加快企业相关标准、工法、流程的制订,扩大设计、生产、施工的能力,全力推进装配式住宅业务,促进各事业群的转型升级。
上海建工在做强做大房产方面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融合集团在规划设计、施工总包、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板块的“总承包、总集成”优势于一体、联动发展。特别是要发挥好集团的总承包、总集成优势,走产业联动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开发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加大商业地产和高端产品设计策划、开发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逐步实现公司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商品住宅、保障房、商业地产“631”结构目标。
上海建工正在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布局中,充分发挥党委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全覆盖”和“落地生根”。一是始终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使基层党组织做到“全覆盖”。工程项目根据类型不同建立了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委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联合党委;二是注重项目党建内涵的深化,使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围墙之内是一家”,开办“民工夜校”,达到了“建工程、育人才、出精神、促和谐”的目标;三是探索项目党建的延伸,使基层党建工作适应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走出去”战略,那就是找准位置,积极主动顺应和融入国家与上海实施“走出去”的总体战略之中,借力出击;依靠科技进步与拥有的核心技术以及总承包、总集成管理的综合优势与品牌,借梯登高;结合“走出去”承建工程,扩大“产业集群”的拉动效应,借翅飞翔。
“上海建工充满想像的发展空间,跻身全球工程承包商10强指日可待,继续演绎‘上海建工,中国高度的建筑物语,我们当仁不让”——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徐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