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高职对接组建“高职班”办学模式研究——以海南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2015-01-08吴晓亮梁云云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中职

吴晓亮,梁云云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口 571127)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高职对接组建“高职班”办学模式思路的提出基于解决目前高职招生日益紧缩,就业领域需要不断开拓的现状,有效整合教育和产业资源,以高职院校为合作中心,横向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层次,纵向打通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衔接途径,探索校企共育新模式,推动人才订单式可持续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个人发展平台,最终实现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

1 办学背景

1.1 政策及行业环境

2013年4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同年3月海南省出台《2013年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实行院校“自主确定招生专业、自行组织招生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的招生考试模式。这意味着,高职招生权力已经逐步下放,为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同时,由于近几年生源人数下降、用工需求变化、社会价值观改变等种种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招生日趋紧张。而海南是旅游业和酒店业大省,这两个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稳定持续的用工需求,使高职旅游教育有拓展的空间。

1.2 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均有深度合作的需求

1.2.1 学历需求

中职学生毕业后拿中专学历,而企业对技能性人才的学历要求却在不断提升,更多大专生成为一线基层员工。因此,中职学校具有学历提升要求,而高职院校可以以这一需求为基础,奠定双方衔接的平台;在行业还有一批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成为他们晋升的障碍,学校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为行业人员开展人才培养,增加双方合作的互补性。

1.2.2 用人需求

旅游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希望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通过中高职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尽早地参与到学校培养里面来,企业加大对学生前期的各项投入,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宽裕的发展空间和吸引政策,加上学校在职业方面的引导,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

1.2.3 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海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很早就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普遍的做法是顶岗实习、人才班、订单班、驻店教学班等一系列模式,要点均是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推动教学考试改革,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这些经验为三方合作开展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办学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 办学模式

2.1 中高职共同监控培养质量

本模式从中职学生刚一入校开始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去向,中高职双方共同监控其培养质量,当中职毕业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合作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遴选,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进入高职对应专业学习。

合作专业里的中职生,并不是读完5年书就能拿到高职文凭。需要面临优胜劣汰机制:进入合作专业班级后,要想顺利升入高职,学生必须通过由高职学院牵头、中职院校执行的过程考核。即每学期期末,取专业课程进行统一测试,对学生进行测评。最终多个学期的测评分数折合计入中高职衔接转段考核总分中去。若学生有多门课程测试不及格,将有被淘汰的可能。

若没有进入中高职合作专业班级的学生,也有机会转入本班级继续学习。

2.2 企业全程参与 “3+2”人才培养

“3+2”不同于五年制高职班,是企业全程参与指导,制订中职学段(3年)和高职学段(2年)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经过3年中职学段学习,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资格,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等资质,学生经过高职学段学习,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并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学生中职毕业时,学历暂不发放。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允许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试读,若无法坚持将转入中职学校其他专业学习,完成3年学业后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其他的学生升入高职学习后,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高职、中职毕业证书。

在管理方面,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由中职学校负责管理,并享受国家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后2年在高职学习并由高职负责管理,享受国家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在整个5年当中,还应作为企业“准员工”接受企业监督管理,并享受企业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

2.3 “读书+工作,就读=就业”的职业发展渠道

学生进入中职后,就具有了两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课程设置上,企业文化从中职一年级就进入学生学习范围,在既定的学期和时间段里,学生还将赴企业实地参加生产性实训活动,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特别是在中职第三年级和高职的2年里,学生赴企业参加实际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并调整,旺季时学生上岗工作,淡季时集中接受教师授课。在这3年里,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领取工资,享受福利待遇,工作业绩和学习成绩纳入企业晋升考核范围,并承诺毕业后在企业服务一定年限。

2.4 “进课堂、赴企业、能教书、能生产”的师资提升及激励措施

这种办学模式的另外一大优势是给教师实践和技能提升提供机遇,通过契约形式,确定企业接受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参编教材,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师提升效果。

作为中高职学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赴企业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在行业企业锻炼的成绩纳入到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评价指标,教师赴企业参与合作应发放津贴,并保障其合理花费,同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做出相应贡献的,受到学院和企业的表彰及奖励。

3 结语

校企合作背景下中高职组建“高职班”是职业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通过多方衔接与合作,能够扩大院校招生就业,创新高职体制机制办学内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并为今后的改革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1]黎志键 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2]刘峰.新加坡“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中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校企合作五反思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