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审计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5-01-08王纯杰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

王纯杰

(广西财经学院 会计与审计学院,南宁 530003)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的审计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人员面临的迫切任务,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计算机审计”加“教学”以及“信息系统审计”加“教学”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搜索,搜到从2000年到2013年共47篇相关的文献;但仅搜索 “计算机审计”,从1983年至今共有4 196篇相关的文献,从数量上看我国学者很早就对计算机审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涉及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大部分都是规范研究,仅有少数几篇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主要对设置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必要性,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回顾和展望了计算机审计教学研究的成果,并对其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1 计算机审计教学内容研究

1.1 课程开设方式

(1)嵌入其他相关课程。计算机审计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计算机技术、审计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之间都有联系,所以在早期都将其嵌入相关课程中进行介绍,并且只作为一个章节,例如嵌入到财务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训等课程中。李立成(2009)认为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审计进行有效整合,因为两门课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但是要开发同时适合两门课程的案例比较困难。

(2)单独开设。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到审计中来,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体系不断地丰富,因此更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傅元略(2000)认为应该在会计本科教育中增加审计软件设计技术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应将电算化会计与电算化审计分离成为两门课程,迫切需要把计算机审计这一课程独立出来。陈波(2009)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也包括实践操作,所以不应将其作为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训课程的一个部分,而应单独开设。周常兰(2013)也提出在会计学本科阶段应单独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而不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简单介绍。

1.2 课程内容

由于对计算机审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以至对于课程的名称也没有统一,从现有文献中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电算化审计、计算机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及审计信息化等,因此对该课程授课的内容还没有统一的体系。从现有的研究中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计算机辅助审计

有些高校将“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为课程的名称,主要介绍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将计算机仅看作是一种审计工具。主要介绍的内容包括数据库及电子表格在审计中的运用以及专业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运用。如牛艳芳(2010)认为该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以及Excel,因为财务软件中的数据都存放于数据库中,只有了解清楚数据库,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查询分析、采集和转换,从而发现审计线索。陈波(2009)也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和上机,主要包括讲解通用数据库软件和电子表格(如SQL Server、Access、Excel)以及专用审计软件(如用友审易、审计之星等)在审计之中的应用。张文秀、戚振东(2013)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如ACL)在数据采集和分析中的应用,并且综合利用ACL设计了一整套实验模块。陈伟(2009)认为该课程内容包括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相关基础知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关键步骤、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预处理以及审计数据分析等。

1.2.2 信息系统(IS)审计

因为国际上有专门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考试,所以有学者认为可以参照CISA的考试内容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系统审计直接作为课程名称。IS审计强调的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各方面进行检查。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发布了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模型,涵盖了信息系统管理等7个模块,李立成、刘宏(2009)指出该模型是值得参考的,在基于对信息系统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上,可以根据该模型对现有的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吕新民、张金城(2011)认为IS审计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步骤及方法。

1.2.3 计算机审计

有更多的高校使用“计算机审计”作为课程的名称。也有很多的学者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周常兰(2013)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崔应留(2011)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的使用等。周常兰(2010)建议将计算机审计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审计(I)和计算机审计(II),本质上还是分成计算机辅助审计和IS审计两个部分。牛艳芳(2010)认为当前计算机审计教学内容包括IT环境内部控制、数据库知识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等部分。胡继荣(2008)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可包括计算机审计原理、计算机安全审计重点和投资效益分析审计的Excel计算方法等。姚晓蓉(2010)认为审计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审计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审计两个方面内容。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方面内容。

2 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法研究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由于当前计算机审计教学的内容多、缺乏系统性,适当的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法就更为重要。因此很多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饶艳超(2008)通过问卷调查对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法按喜好排序,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接下来是邀请实务工作者讲座与讨论、自学与讲授结合,最后是单纯讲解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有很多学者对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2.1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牛艳芳(2010)认为计算机审计教学方法之间不是孤立的,教师应以构建主义为指导,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方面可以多参考不同的教材资料,特别是权威组织机构发布的文件,取长补短;在IT控制讲解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最新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学生更容易接受;但对于数据库和通用审计软件可以运用一个企业完整的数据案例,使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审计辅助工具。也可以从审计软件官网查找视频资源,运用音像教学。作业可采用小组作业,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

吕新民、张金城(2011)提出,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与自学、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手段,并且精心准备教学课件。采用书面作业、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并增加案例分析来巩固所学知识。采用网上系统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通过构建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 模块教学法

崔应留(2011)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按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分成若干教学模块,然后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根据每个模块的特点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确定审计目标时可以采用讨论法,在审计调查时可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关键的实施阶段可运用模型法,最后的审计报告阶段可运用小组讨论及交叉评价法。

刘丽丽(2008)认为可以按计算机审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技能点为控制对象,将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案例教学,采用学生分组协作、组内互助的方法,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3 其他教学法

柳清(2012)认为可以将PBL(问题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计算机审计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中来,并对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教学思路进行了探讨。王永生(2008)认为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参与,可以采用“协同学习”的教学方法,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模拟实际审计业务小组中的不同角色,小组内部采用“协同研究”的学习;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利用E-mail答疑,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实现学生轻松愉快的“协同学习”。

陈伟、张金城(2005)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吸取审计署培训审计人员的经验,将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紧密结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审计的前沿知识,抓住教学重点,注重课堂演示加强对常用审计软件的学习。

李立成、刘宏(2009)认为会计学专业的信息系统审计课程应该定位于针对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审计,侧重于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上,重点应该放在对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和分析利用上,最好能够结合实际的案例数据,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演示。

姚晓蓉(2010)认为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是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最基本前提,另外还应使用成熟的审计教学软件,构建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良好平台,利用网络与教师或同学就该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交流互助。

3 计算机审计教学研究总结与展望

由现有研究结果来看,由于开展计算机审计教学时间相对较晚,在我国高校中相关课程体系的建立并不完整,而且不同高校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差别也很大,该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师资、硬件及软件的配备上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审计技术又是当代会计审计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该课程的研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3.1 明确课程的名称和内容

明确该课程的名称,名称的不统一导致课程内容混乱,究竟应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还是计算机审计或者是其他,应确定下来。这样后续教学研究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范围。至于课程内容可以结合课程名称,以及教学对象层次和教学目标进行探索。

3.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文章中都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但没有统一的结论。多数文章仅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对方法的适用性也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而且教学效果方面也没有相关的研究,所以无法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

3.3 课程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研究

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必须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有关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应该是重点,同时必然对相关实践案例的设计、实验教师的培养,以及相关审计软件的选择、实验过程的安排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1]饶艳超,陈建勇,袁也.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禅宗软件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软件对对碰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