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1卷物理命题变化趋势分析

2015-01-08苏和平曹文平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9期
关键词:知识科学素养能力

苏和平+曹文平

摘 要: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本文根据对应高考考试大纲及说明物理(新课标),对2012、2013、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理综中的部分物理试题进行了分析,发现近三年考试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科学素养的考查有如下特点:知识难度降低,能力考察全面,侧重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012、2013、2014的纵向试题比较发现试题情境逐渐趋于简单,注重考查基本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高低,电学实验难度降低、第25题即压轴题情境简单,趋于考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1卷;命题分析 知识;能力;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9(S)-0028-5

2014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指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纵观2014高考新课标1卷理综物理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第14题考察物理学实验和物理学史,15题考查安培力的方向,16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17题考查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18题考查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像问题,19题考查万有引力与航天,20题考查向心力的提供及离心条件,21题考查点电荷的电场分布及电场线的性质。22题的力学实验考查了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电学实验考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23题考查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24题考查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25题考查能量和曲线运动及电场。

从知识点的分布分值比例来看,物理学史6分,占总分的5.45%;力学38分,占总分34.55%;电磁学33分,占总分30.00%;力电综合题18分,占总分16.36%;选做题15分,占总分13.64%。由此分值分布可知,力学和电磁学仍占分值的绝大部分,达81.91%。与2012、2013年试题相比,分值分布变化不大。但考查方式有明显变化。例如物理学史,2012年之前考查的模式是某位物理学家做了某个实验提出某个结论,创立了某个学说等。2013年则以伽利略的手稿的形式提供了情境。2014年物理学史的考查强化了这种情境考查,将法拉第时代各物理学家为发现感应电流做的实验的物理情境罗列出来,不仅有成功的例子,还有失败的遗憾,比如其C选项“将一房间内的线圈两端与相邻房间的电流表连接,往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后,再到相邻房间去观察电流的变化。”其实就是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跑失良机”的实验过程。命题者在选项中没有提到任何科学家的名字,而又考察了科学史,更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得分的情况。

下面以电学实验、力学计算题、力电综合题来分析2012、2013、2014新课标1卷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

例1 2012新课标1卷电学实验

(1)在图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2)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按图接线。

②保持开关S断开,在托盘内加入适量细沙,使D处于平衡状态;然后用天平称出细沙质量m1。

③闭合开关S,调节R的值使电流大小适当,在托盘内重新加入适量细沙,使D________;然后读出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天平称出____________。

④用米尺测量_______________。

(3)用测量的物理量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以得出B=_________。

(4)判定磁感应强度方向的方法是:若

,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反之,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例2 2013新课标1卷电学实验

某学生实验小组利用图2(a)所示电路,测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xl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使用的器材有:

多用电表;电压表:里程5V,内阻十几千欧;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kΩ;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xlk”挡,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 ,调零点。

(2)将图2(a)中多用电表的红表笔和 (填“1”或“2)端相连,黑表笔连接另一端。

(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使多角电表的示数如图2(b)所示,这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2(c)所示。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 kΩ和 V。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此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 kΩ和 V。从测量数据可知,电压表的内阻为 kΩ。

(5)多用电表电阻挡内部电路可等效为由一个无内阻的电池、一个理想电流表和一个电阻串联而成的电路,如图2(d)所示。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此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 V,电阻“xl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为 kΩ。

例3 2014新课标1卷电学实验

利用如图3(a)所示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待测电源,电阻箱R(最大阻值999.9Ω ),电阻R0(阻值为3.0Ω),电阻R1(阻值为3.0Ω),电流表A(量程为200mA,内阻为RA=6.0Ω),开关S。

实验步骤如下:

在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考查中,基本实验有4个,即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2012年的电学实验考查平衡条件和电路结合测磁场,包含了力、电、磁。这道题知识点综合,但非常清晰。首先前两句话“图中虚线框内存在一沿水平方向、且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通过测量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就给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而后利用平衡条件测安培力的大小,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米尺测长度,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就可求得磁感应强度大小,知道安培力方向、电流方向根据左手定则就可得到磁感应强度方向。此题非常有新意,往年考查设计性实验比较难,此题不仅综合了力、电、磁,而且在设计方面由于给定了一半设计图,其实已降低了难度。2013、2014两年的电学实验考查的都是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可考查偏重不一样。2013年的电学实验“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与“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结合起来一起考查,主要是电表读数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重点是基本知识。2014年电学实验“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与“电表的改装”结合考查,但电路图已给出,在难度上已降低,其侧重点在于考查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即重点是基本方法。若此题为设计性实验,即没给出电路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则难度会大大加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电学实验的考查趋于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及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的能力,而且考虑学生做题的难易,在保证考查侧重点的情况下,降低试题难度,突出考查方向和实验基本能力。

例4 2012年新课标1卷24题

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例5 2013年新课标1卷24题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例6 2014年新课标1卷24题

公路上行驶的两辆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m。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例4、例5、例6的共同点是试题情境设计注重加强物理与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各种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也是新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理念的体现,更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所在。这也可能是未来几年内第24题的命题趋势。不同的是,例4考察的是力的分解及共点力、摩擦力、弹力的综合应用,例6利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也较简单。最难的是例5对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当年考生反应较难,得分率也很低。这可能也是2014年24题变简单的原因吧。

例7 2012年新课标1卷25题

例8 2013新课标1卷25题

如图7,两条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间距为L。导轨上端接有一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在导轨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棒可沿导轨下滑,且在下滑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已知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所有电阻。让金属棒从导轨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

(2)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例9 2014新课标1卷25题

如图8,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OA/2,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正电,电荷量为q。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Δ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将该小球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好通过B点,且到达B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6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无电场时,小球到达A 点时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

(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第25题就是高考物理中最难的一道题,也是理综中最难的一题,用来区分中等偏上学生和优等生。往年一般会利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来考察,2012年的高考延续了这一趋势。2013年改变了这一惯例,命题范围是电容和电磁感应定律,重在考察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2014年考察重力场和电场的复合场及抛体运动,利用能量来解题,对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具体解题方法在平时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习题中有所体现。但纵观第25题的命题变化,虽然三年都在强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可物理情境越来越简单,突出考查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综合新课标1卷物理实验、第24题、第25题的命题变化,知识点数量减少,实验注重考察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试题本身的难度有所降低,题型及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学生主动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命题有所增加,体现了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对考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查,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命题者通过适当减少试卷中设问数、文字量、繁杂运算量、考生熟知信息、题型的给予,提高对思维层次和品质的要求、数理结合思想、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要求,提高对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新情境、新问题的要求,真正去考察能力。考生要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迁移能力。充分利用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加强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在未来几年内试题力求稳中有变,与生活情境结合更紧密,但文字叙述力求简单,突出考察学生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难点仍然可能会出现在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栏目编辑 李富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电学实验的考查趋于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及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的能力,而且考虑学生做题的难易,在保证考查侧重点的情况下,降低试题难度,突出考查方向和实验基本能力。

例4 2012年新课标1卷24题

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例5 2013年新课标1卷24题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例6 2014年新课标1卷24题

公路上行驶的两辆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m。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例4、例5、例6的共同点是试题情境设计注重加强物理与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各种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也是新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理念的体现,更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所在。这也可能是未来几年内第24题的命题趋势。不同的是,例4考察的是力的分解及共点力、摩擦力、弹力的综合应用,例6利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也较简单。最难的是例5对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当年考生反应较难,得分率也很低。这可能也是2014年24题变简单的原因吧。

例7 2012年新课标1卷25题

例8 2013新课标1卷25题

如图7,两条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间距为L。导轨上端接有一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在导轨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棒可沿导轨下滑,且在下滑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已知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所有电阻。让金属棒从导轨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

(2)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例9 2014新课标1卷25题

如图8,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OA/2,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正电,电荷量为q。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Δ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将该小球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好通过B点,且到达B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6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无电场时,小球到达A 点时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

(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第25题就是高考物理中最难的一道题,也是理综中最难的一题,用来区分中等偏上学生和优等生。往年一般会利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来考察,2012年的高考延续了这一趋势。2013年改变了这一惯例,命题范围是电容和电磁感应定律,重在考察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2014年考察重力场和电场的复合场及抛体运动,利用能量来解题,对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具体解题方法在平时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习题中有所体现。但纵观第25题的命题变化,虽然三年都在强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可物理情境越来越简单,突出考查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综合新课标1卷物理实验、第24题、第25题的命题变化,知识点数量减少,实验注重考察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试题本身的难度有所降低,题型及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学生主动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命题有所增加,体现了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对考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查,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命题者通过适当减少试卷中设问数、文字量、繁杂运算量、考生熟知信息、题型的给予,提高对思维层次和品质的要求、数理结合思想、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要求,提高对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新情境、新问题的要求,真正去考察能力。考生要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迁移能力。充分利用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加强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在未来几年内试题力求稳中有变,与生活情境结合更紧密,但文字叙述力求简单,突出考察学生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难点仍然可能会出现在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栏目编辑 李富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电学实验的考查趋于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及学生在实验中设计实验、处理数据的能力,而且考虑学生做题的难易,在保证考查侧重点的情况下,降低试题难度,突出考查方向和实验基本能力。

例4 2012年新课标1卷24题

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例5 2013年新课标1卷24题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例6 2014年新课标1卷24题

公路上行驶的两辆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m。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例4、例5、例6的共同点是试题情境设计注重加强物理与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各种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也是新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理念的体现,更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所在。这也可能是未来几年内第24题的命题趋势。不同的是,例4考察的是力的分解及共点力、摩擦力、弹力的综合应用,例6利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也较简单。最难的是例5对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当年考生反应较难,得分率也很低。这可能也是2014年24题变简单的原因吧。

例7 2012年新课标1卷25题

例8 2013新课标1卷25题

如图7,两条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间距为L。导轨上端接有一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在导轨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棒可沿导轨下滑,且在下滑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已知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所有电阻。让金属棒从导轨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

(2)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例9 2014新课标1卷25题

如图8,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OA/2,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正电,电荷量为q。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Δ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3倍;若将该小球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另一方向抛出,恰好通过B点,且到达B点的动能是初动能的6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无电场时,小球到达A 点时的动能与初动能的比值;

(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第25题就是高考物理中最难的一道题,也是理综中最难的一题,用来区分中等偏上学生和优等生。往年一般会利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来考察,2012年的高考延续了这一趋势。2013年改变了这一惯例,命题范围是电容和电磁感应定律,重在考察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2014年考察重力场和电场的复合场及抛体运动,利用能量来解题,对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具体解题方法在平时的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习题中有所体现。但纵观第25题的命题变化,虽然三年都在强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可物理情境越来越简单,突出考查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综合新课标1卷物理实验、第24题、第25题的命题变化,知识点数量减少,实验注重考察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试题本身的难度有所降低,题型及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学生主动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命题有所增加,体现了物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对考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查,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命题者通过适当减少试卷中设问数、文字量、繁杂运算量、考生熟知信息、题型的给予,提高对思维层次和品质的要求、数理结合思想、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要求,提高对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新情境、新问题的要求,真正去考察能力。考生要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迁移能力。充分利用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加强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在未来几年内试题力求稳中有变,与生活情境结合更紧密,但文字叙述力求简单,突出考察学生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难点仍然可能会出现在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栏目编辑 李富强)

猜你喜欢

知识科学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