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沉默螺旋理论下的人际关系异化及忧思

2015-01-07张晓明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播学舆论观念

张晓明

摘 要:沉默螺旋理论是新闻传播学当中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由于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有从众心理,在做出自我判断时,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由于害怕自己受到孤立和各种非议,从而在自我决策时会采取随大流的方法。沉默螺旋理论认为这个现象它一方面有利于组织的团结与社会的稳定,可以防止社会因为个人喜好不一致而分裂。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引导不好会导致我们主流价值的缺位和人际关系的异化。本文试着从内环境及媒体对舆论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自己一些对策。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理论;人际关系异化

沉默螺旋理论是新闻传播学当中一个有名的理论观点,它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这个理论认为人都有从众现象,因为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孤立,在表达自己思想与想法时,会不大容易坚持自己一些观念。比如在“文化”大革命之期,对刘少奇同志的批判,其实当时还是有不少同志认为对刘少奇同志的批判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大的政治环境下,很多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也讲了不少违心的话,做了不少违心的事情。为何这么多人,不能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呢?其原因一是除了对领袖盲目崇拜,更主要是舆论的趋势发展是很多人产生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也可能是因知识的浅薄而随潜意识的价值判断。

这也好比一个人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当中,也许这个人他可能会特别有思想、甚至有个性,但是当他想慢慢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当中,他就会开始发现,如果自己想真正融入这个大的环境中就必须使自己的一些行为符合这个群体大部分人所要求的一些东西,于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可能会随大流,甚至为了不表示自己异类,他也很有可能保留自己某些想法与观念,这个现象也是传播学当中一个有名的理论功点,即内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传播学当中人们普遍认为,舆论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舆论它能够消除个人意见差异,能够反映出社会知觉和集体意识、甚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传播学当中“意见”是舆论研究的重点及核心。在我们探讨当前主流观念是什么时,就必须了解舆论的产生、整合。一个主流意见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个主流舆论的产生,是夹杂着多种声音出现的。由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经历、成长的环境,人生的阅历、文化程度、家庭教育、自己的性格与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在看待某件事情的时侯就难勉会不同,甚至对立。一个主流舆论的产生,有时会伴随一些次主流舆论出现,这个次主流舆论的出现有时是一个,有时是多个。传播学大师诺尔纽曼认为,舆论的创造与整合,可以防止社会因为个人喜好不一致而分裂,这种整合会带来痛苦,诸如人需要力图避免孤立而做出妥协,从而形成一些基本的东西,在传播过程当中起主流的舆论观念,会不断的吸收次主流舆论观念,消除次主流舆论观念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大部分人都认为正确的一些看法,但是在坚持这个舆论过程中,当一个新的舆论对其产生挑战时,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从而促使新一轮舆论论战的开始。在传播学当中能够起到很大影响的是“有效意见”也就是说社会精英所发表的意见相对其它群体的意见,更能够形成一种让人顺从的压力。这就好比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如果不是老鼠,而是老虎过街呢?想必是很多人喊打,却不敢打。从某方面来说,人性当中都有害怕强大,顺从权威的成份。所以在对错的产生与评判上面,一个时期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在另一个时期却可能会被认为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是错误,从而出现完全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如“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对刘少奇、彭德怀、陶铸等历史冤案的评判,两个时期的评判是截然相反的。

改革开放多年,我们国家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商品经济大繁荣。众所周知,经济决定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必然会促使人的思想观念多元。经济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给我们的是大的利益回报,但是市场经济是通过追逐利益来实现的,也不可避免的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即当前很多人哀叹的一个“二律背反”现象:经济是在发展,但是人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当一个人他兢兢业业在工作,老老实实在为人,但是当他某一天发现有很多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发家致富时,甚至被误认为这是一个人一种能力的体现时,他必会有所思考,而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念引导时,有可能会使他出现某方面意识的偏差,而在一个群体当中,当主流价值观念出现问题时,很多人会随大流。由于害怕孤立或者害怕自己思想跟不上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他不大认同那些人的做法,但是在表现的过程当中他会采取默认的态度,在沉默的螺旋下,这些现象又会强化拜金主义、人心的冷漠、怠责。如果再加上社会道德匮乏与乏力、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人际关系及公共关系中,就会出现社会大多数人之间的不信任。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信任就代表着一方欺骗另一方,导致另一方也不再信任另一方,大家相互欺骗、相互利用,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人都处于一种欺骗与不信任当中,使得每个人在社会都缺少安全感。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主观反映。在这个过程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视,因为它能够很好起到整合舆论资源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但是由于新闻权力的失控、经济高速发展的心理极度膨胀、行业运行机制规范的缺乏与不力,在表现过程当中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在新闻报道方面新闻报刊媒介多沉湎于报道企业如何争取最大的利润、个人如何囤积最多财富,而严重忽略了弱势群体的声音。高级管理人和精明投资者随时都会变成媒介英雄。很多新闻故事只是介绍企业家、金融家和公司总裁的光辉成就,替他们歌功颂德。越来越多的的报纸版面为获得广告商的注意力,只关心收入高、购买力强的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与需求愈加忽视。如在报社集团办的杂志中如《大都市》、《都市丽人》、《休闲》等杂志名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报刊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对于弱势群体问题,西方伦理学家罗尔斯早已意识到了,他在《正义论》中提出,应“照顾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即在整个社会分配中,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成员给予适当倾斜,以便使社会分配更公正。罗尔斯还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理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平等的人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府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不应该那样。 另外在运行过程中新闻炒作也非常严重,新闻炒作追求人为的轰动效应,它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容易与不良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恶性互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媒体有一定的权威,如果不加强自律,它的坏榜样会使很多人效妨,而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下,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媒体不加强自律,它的危害是巨大的。传媒市场化以后的经济创收者与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身份,传媒与世俗共同解构了传统道德,就会使社会普遍迷失了道德方向,这也是当代传媒批评最為严厉之处。目前我国社会转型速度很快,市场运作过程当中出现各种欺诈行为、偷工减料行为,人际关系异化等现象,都是经济发展速度与政治、文化、社会道德发展速度不协调一些外在的社会表现。也是当前社会各利益团体其价值观念的剧烈碰撞和社会舆论中不良信息对人们的误导的结果。

主流价值的缺位、人际关系的异化一直以来都被很多有识志士所关注,如何使人际关系从复杂走向简单,从异常走向正常,使得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正确良好的心态呢?

增强决策民主,加强自我判断能力

民主是保证一个政策执行的前提,正确的民主决策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由于在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有服从领导权威的意识,所以作为领导者不得武断,正确的决策必须经过民主决定。作为个人来说,要提高自我认识,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重大问题时要敢于发表不同的观念。作为领导也必须要有群众观念,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要积极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人际关系。推广集体主义价值观,建立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个组织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甚至反对的观念。不能够搞一言堂,以领导权威事从,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人人平等观念,尽量消除人们因为坚持自己的观念而被群体孤立的心理,同时还要加強道德建设,缓冲好价值理念上的冲突力度,为和谐人际关系生根发芽提供缓和的生长空间。

加强媒体自律和他律建设,加大对不良舆论处理力度

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认为,新闻技能是基础,新闻理论是支撑,新闻职业精神是灵魂。如果没有灵魂,一个新闻工作者就没有一种精神,就站不起来。现在新闻界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吴教授分析主要是由于职业精神比较缺乏所造成的。职业精神是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的集中表现。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尽力屡行职业使命,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媒体还要平衡手中的话语权。媒体需要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在议题的选择上应该多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媒体在报道事实时,不能只报道权势阶层,只关注好的现象,而应将手中的话语权平衡分布,要替大众说话,而不是做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群体的代言人。比如在报道城市建设时,既要有政府的声音,也要有投资商的声音,更要有各阶层老百姓包括外来打工人员的声音。要让各阶层都能够媒体发表自己声音。

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传媒人对于社会最重要的职业承诺概括为“环境守望、社会良知”。对不良社会舆论的出现,要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映,使不良舆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对不良舆论制造者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

当然面对传媒职业道德问题,不但需要传媒的有效自律机制,更需要传媒自身配套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建立起科学的传媒运营机制改革媒介经营制度,要切实贯彻采编与经营分离、新闻队伍与广告队伍分离的制度,对舆论产生要有合理监督、评价机制。

要采取适合我国特有媒介制度的科学管理机制,彻底改革记者和媒介的关系,真正保障记者的正当权益,使其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采、编、播新闻,从根源上遏制媒介寻租行为的产生,从制度上解决媒介公共权力寻租的问题,彻底解决舆论的公正与公平。

参考文献

[1]程世涛 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戚海龙 申凡,《当代传播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传播学舆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健康观念治疗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