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灵验记中的周武帝灵验故事
2015-01-07杨夏丽
杨夏丽
摘 要:文章梳理了唐代佛教典籍中关于周武帝的灵验故事,撰述灵验故事的作者沙门有2位,官吏有3位,其故事主角有三个:赵文昌、杜祈、拔彪,且都是周武帝昔日臣子。关于周武帝的灵验记如此之多,一方面因为其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对佛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佛教信众对周武帝不满与怨怼;另一方面,周武帝灵验故事的产生与灵验记的流行和撰述者本身信仰有很大关系。
关键字:北周武帝;唐代;灵验记;原因
1 北周武帝灭佛背景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一578),字弥罗突,鲜卑族,是北周第三代帝王,在位十八年(561—578)。周武帝即位之初,北方僧尼人数逾300万,寺院4万余所。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又不负担力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佛教与皇权之间的经济矛盾和利益冲突尖锐,因而周武帝要“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此外,因北周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取缔佛教,可以避免信奉胡教之嫌,确保其华夏正统的形象。于是,在还俗僧卫元嵩、道士张宾的进言下,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
建德二年(573年)十二月,周武帝“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七日,周武帝下诏“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在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周武帝亲临北齐邺宫,召集僧众宣布废佛。“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四万)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宣政二年(578年),周武帝死于北征路上,朝政由外戚杨坚(541一604年)把持,他下令允许佛教流行,灭佛运动结束。
“周武帝废佛有助于减民负担,富国强兵和民族融合;有助于避免出现政教合一,神权专制;使隋得以统一全国,北抗突厥。”周武帝的灭佛是四次灭佛运动中较为全面彻底、积极的一次,并一直受到后来史学家的赞赏。但这不意味着灭佛本身没有一点负面影响。周武帝的灭佛对佛教打击沉重,虽没杀人流血,但大量寺院及其财产被没收,经像被毁,大批僧侣被还俗。因而周武帝的灭佛遭到佛教徒的痛恨,“此之三君(原文指赫连勃勃、魏太武、周武帝)为灭佛法,皆不得久。身患癞疮,死入地狱。有人暴死,见入地狱,受大极苦,具如《别传》,唐临《冥报记》述”。本文梳理了《金刚经》灵验记中关于周武帝灭佛受果报的记载。
2 唐代灵验记中关于周武帝受果报的记载
唐代灵验记中关于周武帝受果报的记载非常多,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引萧瑀《灵验记》所载赵文昌故事即是一例。
隋开皇十一年,太府丞赵文昌身死,唯于心上气暖。时,昌家人未敢入敛。被人将来至阎罗王所。……仍令一人引昌从南门出,乃见周武帝禁在门东房内。即唤昌言:“汝是我本国人也,蹔来至此,须共汝语。”昌即就之,向武帝再拜。武帝问云:“汝识我不?”昌言:“臣昔宿卫陛下。”武帝语昌云:“卿乃是我故旧。汝可还家为我具向隋帝论说,导我诸罪并了,唯有灭佛法事未了。当时右卫元嵩教我灭佛法,为追元嵩至今不得,以是未了。”昌问武帝:“元嵩何处,追不可得?”武帝云:“其元嵩者,三界外人。非阎罗王之所管摄,不能追得。汝还为我速从隋文帝乞少功德。”……昌还家得苏,已经三日,其患渐差。具奏隋文帝。帝即出勑:国内诸寺,普为周武帝三日持斋,转《金刚般若经》。勑令录入隋史。
这段赵文昌持诵《金刚经》死而复生的灵验故事,主要目地是为了劝诱大众书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提到了北周武帝因灭佛事被长久禁在阎罗王处,求隋文帝为其做功德脱离苦难的情节。
除此外,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九<十恶篇>第八十四之七<感应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编号P.2094《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皆有收录,内容大同小异,均提到这一情节,反映了后世佛教徒对此灵验故事深信不疑。
关于周武帝受果报的灵验记故事,主角不仅有周武帝昔日的侍卫赵文昌,还有其他服侍过周武帝的人。
1、拔彪
周武帝,好食鸡卵,一食数枚。有监膳仪,同名拔彪,常进御食,有宠。隋文帝即位,犹监膳进食。开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殡之。三日乃苏,能语,先云:“举我见王,为周武帝传语。”既而请见,文帝引问,言曰:“……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仪同拜,帝曰:‘王唤汝,证我事了,汝身无所罪。言讫即入穴中。使者亦引仪同入,使宫门,引入庭。见武帝共一人同坐,而有加敬之客。使者令仪同拜王。王问:‘汝为帝作食,前后进白团几枚?仪同不识白团,顾左右。左右教曰:‘名鸡卵为白团也。仪同即答:‘帝常食白团,实不说数。王谓帝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悦而起。急见庭前,有一铁床,并狱卒数十人,皆牛头人身。帝已臥床上,狱卒用铁梁押之,帝胁割裂,裂处,鸡子全出。俄与床齐,可十余斛,乃命数之讫,床及狱急皆不见。帝又已在王坐,王谓仪同还去。有人引出至穴口中,又见武帝出来,语仪同云:‘为闻大隋天子,昔曾与我共事,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身为自帝为灭佛法,极受大苦,可为吾作功德也。”于是,文帝勅天下人,出一钱,为追福焉。(临外祖齐公亲见时归家,具说云尔)。
文中提到周武帝因食鸡卵、灭佛法而入地狱受大苦,请求文帝为其作功德脱离地狱的故事。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第十<辩惑篇>第二之六引唐临《冥报记》。另外,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九四<感应缘>主角为拔虎,内容与《冥报记》大同小异,可视拔虎为拔彪之误。
2、杜祈
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感通篇中>主角是左武侯司法杜祈,也是因灭佛在地狱受苦,求助世间人为其作功德的故事。
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稣。云见阎罗王,……王曰:“若然错追,可速放去。然卿识周武帝不?”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王曰:“可往看汝武帝去。”一吏引至一处,门窓椽瓦并是铁作,于铁窓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着铁枷锁。祈见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尔。”答曰:“我大遭苦困,汝不见耳,得至此,大是快乐。”祈曰:“作何罪业受此苦困?”答曰:“汝不知耶,我以信卫元嵩言毁废佛法,故受此苦。”祈曰:“大家,何不注引卫元嵩来。”帝曰:“我寻注之,然曹司处处搜求,乃遍三界,云无不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何所更论。卿还语世间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祈苏不忘冥事,劝起福助云。”
因此,关于周武帝的灵验记主角有三个:赵文昌、拔彪、杜祈,都是周武帝昔日臣子,均亲眼目睹了周武帝的灭佛事迹,这就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那么唐代灵验记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周武帝受果报的灵验故事呢?
3 原因
唐代灵验记中关于周武帝受果报的灵验故事多,一方面因为其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对佛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废佛使原北周境内上万所寺庵(包括少量宫观)及其资产被没收。所谓”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上百万僧尼(包括少量道士)被强制还俗,纳入编户,成为齐民。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圣教灵迹,削地靡遗。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平齐后继续在原齐境推行废佛,“沙门二百余万,寺塔出三十千,相承六主二十八年,为周吞灭,三宝灵迹一时俱泯”。灭佛还大量破坏佛经佛像,“凡是经像,宜从除毁”。周武帝罢斥佛教,在全境内展开的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使北方佛法几乎灭迹,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打击,令佛教徒深恶痛绝,所以灵验记作者借灵验故事表达自己的不满。
另一方面,与灵验记的流行和撰述者本身信仰有关。“灵验记,乃指向佛、菩萨,祈祷、忏悔;或念佛、诵经、造经、造像之后,出现感通、灵异等神异经验的记述。其内容皆以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为基础,藉动人的神异故事以宣扬佛教的灵验,期能诱导世人信奉受持。”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度繁荣昌盛,此类宣传佛教信仰的故事作品就更加繁多。“此类故事自隋唐以来,即普遍流传于广大民间,且跟着宗教信仰的传播随处孳生。”
由于灵验故事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有趣,较之义理深奥的经论,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因而虔诚的佛教徒留心集录此类灵验故事,编纂成书。撰述周武帝灵验故事的作者,沙门有长安西明寺道世、道宣,官吏有尚书左仆射萧瑀、吏部尚书唐临、梓州司马孟献忠。沙门搜罗有关宣扬教义及奉佛感应的故事,编纂成书,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我们可以理解,那么撰述周武帝灵验记的三位官吏是出于什么目的要记载这些灵验记呢?这要从作者背景和撰述书籍的目的来分析。
萧瑀,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之子,“好释氏,常修梵行,每与沙门难及苦空,必诣微旨”。“太宗以瑀好佛道,尝赉绣佛像一躯,并绣瑀形状于佛像侧,以为供养之容,又赐王褒所书《大品般若经》一部,并赐袈裟,以充讲诵之服焉。”可见,萧瑀是信奉佛教的。
吏部尚书唐临《冥报记》自序载:“临既慕其(指晋高士谢敷、宋尚书令傅亮、太子中书舍人张演、齐司徒从事中郎陆杲)风旨,亦思以劝人,辄闻所录,集为此记,仍具陈所受及闻见缘由,言不饰文,事与扬曤,庶人见者能留意焉”。作者撰述的目的为“劝人”向善,希望普通百姓可以“留意”此类灵验故事,从而达到宣传宗教的目的。
梓州司马孟献忠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并序)》亦载其撰述的目的为“发挥圣教,光阐大乘,庶贻诸子孙,以励同志”。
从三则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三位官吏均信奉佛教,至少是认同佛教文化的,而唐临和孟献忠书中明确指出其目的是借神异故事宣扬佛教灵验,诱导世人信奉受持,那么官吏撰写周武帝灵验记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唐代灵验记中撰述周武帝受果报的灵验故事,作者为沙门的有2位,官吏有3位。关于周武帝受果报的记载非常多,一方面因为其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对佛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令佛教徒深恶痛绝,所以灵验记作者借灵验故事表达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与隋唐时期灵验记的流行和撰述者本身信仰有很大关系。作者以周武帝灭佛在地狱受苦的佛教因果报应,来宣扬佛教的灵验,诱导世人信奉受持佛教。
参考文献
[1](唐)道宣.广弘明集[Z].大正藏第 52 册.
[2](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Z].大正藏第 49 册.
[4] 张箭.三武一宗灭佛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5](唐)道世撰,周书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Z].卍新续藏第 87 册.
[7]郑阿财.见证与宣传——敦煌佛教灵验记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
[8](唐)唐临.冥報记[Z].大正藏第 51 册.
[9](唐)道宣.续高僧传[Z].大正藏第 50 册.
[10](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Z].卍新续藏第 88 册.
[1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三)[M].中华书局,1975.
[12](唐)道宣.广弘明集·谏周祖沙汰僧表(卷二十四)[Z].大正藏第 52 册:279a.
[1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周灭佛法集道俗议事(卷八)[Z].大正藏第 52 册:136a.
[14](唐)释道宣.广弘明集·辩惑篇(卷第十)[Z].大正藏第 52 册:153a.
[15](唐)释道宣.续高僧传·感通篇中(卷第三十五)[Z].大正藏第 50 册:657c.
[16](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译经大隋(卷第十二)[Z].大正藏第 49 册:107a.
[17](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卷第九)[Z].大正藏第49册:82b.
[1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三)[M].中华书局,1975:2398.
[19](唐)唐临.冥报记卷上[Z].大正藏第 51 册:787b.
[20](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Z].卍新续藏第 87 册:44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