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初探
2015-01-07张星玉
张星玉
摘 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且教育部要求在解决心理问题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具体展开。第一部分是界定相关的基础概念。第二部分是从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指标、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预警系统利用网络收集预警信息和评估预警信息三个方面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构建。第三部分是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在实际运行中的状况提出笔者认为的在实践中应对预警对象、时间段和干预方式这三个方面加以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Abstrac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by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prevention first in solv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search Mental Health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mportant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the concrete expansion. The first part is to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s. The second part i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of Mental Health, to establish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Mental Health School - College - class three early warning system using the network to collect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on three aspects of discourse constructed.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status of the response to early warning object I believe that in practice, the time period and intervention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atten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教育部辦公厅2011年2月23日发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标准》中指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高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标准》表达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指出了预防工作对于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具有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的。研究预警机制可以更为有效的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本文立足于关于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合自身所处学校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预警机制的构建以及预警机制的运行如何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等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①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一种预防和及时提示心理危机的机制,是早期预防,防范于未然的一种机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利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该概念下概括出了七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②。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构建
根据概念的界定,概括的说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一种预防和及时提示心理危机的机制,是早期预防,防范于未然的一种机制。
(一)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指标的确定
预警指标是预警机制实际运作的依据,通过预警指标分析预警对象的健康状况,进行早期预防。本文认为可以根据上文中的七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确定预警指标,可以概括为个人发展状态、社会环境、人际交往与负性情绪四类。
个人发展状态根据心理健康标准中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也可以将成长机遇、应对问题的方式等纳入指标的内容中。
社会环境根据心理健康标准中的: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相对抽象不利于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因而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氛围的满意度等。
人际交往根据心理健康标准中的: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对与父母、老师、同学等关系的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来衡量。乐于交往,则可以较为简单的通过朋友的数量来衡量。
负性情绪根据心理健康标准中的: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负性情绪指标包括负性情绪的类型、强烈程度、持续的时间长短、排解负性情绪的方式以及躯体症状等。
(二)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预警系统收集预警信息
教育部在《标准》中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心理健康预警系统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保持一致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预警系统。
1.学校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学校一级总括的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设立相关的专业机构开展活动以及监督各学院的工作等。
学校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与分析。从大一新生开始用SCL—90等量表普查识别危机征兆信息,并在往后的每一学期都再测一次,据此信息建立一个动态的学生心理状态电子档案。通过每一学期的普测可以检测出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测出有不健康的因子则立即做出相应的危机干预,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合理的纳入心理健康课程,使其成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课程的内容应主要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而不是主要针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认识;课程教授的方法可以多种结合,电影鉴赏、课程讲授、案例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活动课(如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③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系统的传授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还能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
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咨询师以提供专业的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开通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邮箱由心理咨询师定期并及时的回复,以解决某些有隐私顾虑的咨询问题。根据现在大学生网络的普遍使用,学校还可以开设在线的心理咨询。网络在线咨询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个难题: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学生心里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处于隐私等的考虑而不敢找老师寻求帮助。
学校还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如大学生活适应、恋爱心理、人际交往等)组织专题讲座,对共性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专项宣传、教育和引导活动,高效集中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2.学院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学院主要在学校制定的计划下具体的开展工作,同时配合学校的工作。
学院为每个年级配备200:1数目的辅导员,专管学生的日常事务,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上报,辅导员还应大致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在校大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每年只有寒暑假回家,但是作为家庭的一员,家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源有:学习压力,人际交往障碍,环境适应不良,择业就业的压力,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例如家庭经济困难、亲人丧失、父母离异、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④家庭的状况或者事变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为危机源。因而,学院应该了解短期内家庭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学生,掌握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以提高警惕,预防危机的发生。
有条件的学院可以为本学院的每个本科阶段的班级设一名“班主任”,这个“班主任”由本校有意愿的研究生担当。研究生“班主任”的职责是:融入学生群体与他们一起参加团体活动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保持与同学的联系并定期与同学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在校的研究生由于其年龄与本科生相差不大,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又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有困惑的学生也比较容易对其敞开心扉述说问题并信任他们的解答。研究生“班主任”不是老师,当同学们在有问题需要咨询或者倾述时,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责怪。研究生“班主任”又不是有可能面临一样困惑的同学,其经历过与困惑者一样的阶段更能够理解本科学生的困惑,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的经验之谈对于本科生而言会更有说服力。
3.班级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班级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团体也是学生时时刻刻所处的群体。作为联系最紧密的团体,团体的氛围无不影响着其成员的心理感受,所以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如班级篮球赛,班级春游等),拉近同学们的距离,增进同学们的感情以及集体意识。
班级设立 “心理委员”直接了解同学的心理状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QQ号、新浪微博、校内等个人通讯途径,且每个班还有QQ群,而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写QQ签名、写日志、发微博、写校内状态等来分享自己的开心或者不开心或者发泄自己情绪的习惯。“网络的双向互动传播为危机的预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⑤QQ签名、日志、微博、校内状态等信息是公之于众的,很容易得到,且是人们有感而发的,多为真实的。班级“心理委员”可以定期的关注班上同学们的QQ签名、日志、微博等这些表露于外的信息来获知同学们的近况,来发现是否有人处在困扰中,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拉响警报并彻底的解决问题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如笔者的同班同学在同一天发表的微博中这样写到“曾经发了疯地追如今拼了命地退,曾今发了疯地想如今拼了命地忘。要不要这么伤感?受过伤后的孩子就不会再轻易地相信别人,像刺猬一样总与人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爱情是,友情也是。你可以跟一个火车上遇到的陌生人说心里话,却不可能跟朋友或者恋人说真心话。我们都是,那以后呢,以后怎么办?这样的互不信任未来在哪里?”从这位同学的微博和笔者平时对他的了解,这位同学正处在分手的痛苦以及对身边的人的不信任中。微博是人们的分享工具,更是人们的情感情绪宣泄工具。在这样的微博中能够表现出一个人所处的基本状态,但不能就此判断这位同学就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这只是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位同学处在有可能成为危机源的境遇下,提醒我们要多多的关注这位同学后续状态。又如笔者的一位同学“冰532229114”在QQ日志中这样写到:“莫名的感到惆怅,积在心中难以排遣,整个人那么的抑郁。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将其化为言语流淌于纸上。 冬不似春 那样五彩缤纷……我只祈愿 云层的破碎处 能有一米阳光 温暖心底的悲怆”。笔者的另一位QQ好友1205980256在签名中这样写道:“心里痛的人那么多,如果大家都嚷嚷,那这个世界就太吵了”。从上述的两个例子可以很明晰的看出他们所处的心理状态。第一位同学很清楚的写到“莫名的感到惆怅,积在心中难以排遣”,这样的词句可以很容易地解读出这位同学的情绪比较低落并且需要发泄,这时“心理委员”则需要及时的做出反应,可以找这位同学聊天让其情绪发泄出来,并且继续观察这位同学的后续状态,如还存在问题则需要向上一级报告寻找更为专业的问题解决办法和途径。第二位QQ好友的语句中有些模糊,不能确定其真实的心理状态,这时“心理委员”则不能妄下定论以免适得其反,需要从侧面(比如通过询问其同寝室成员或其他亲近的人)去了解这位同学的状态。
班级的学生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信息来源的第一层,作为与同学距离最近的人,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收集的信息真实性与全面性尤为关键,信息的真实程度和全面程度将直接影响“虚警”与“漏警”出现的概率。为了降低漏警与虚警的出现概率,有必要对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动态的敏感度,收集有用的、关键的信息进行汇报。心理健康预警面对的是学生个体,如果出现漏警现象,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是一条生命的丧失,此时,学生心理委员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失误而因此产生愧疚感。相关人员就要做好相关的危机干预和思想工作,肯定他们在危机预警中的成绩以及以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保护他们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作为心理委员的专业素质做好三级预警系统的源头工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评估预警信息
对于班级、年级层层上报的预警信息,可以由学校专门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组成小组进行评估,及时做出诊断。
首先,需要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真伪。在对预警信息的分析方面,信息的真实性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失真、虚假的信息都会导致预测不准确,导致心理不健康的预防行为过分或者错失干预机会。信息真伪的判断可以根据信息的来源,信息在传播中是否失真等方面來进行判断。
其次,需要进一步评估心理不健康的程度。王冰蔚提出从心理不健康问题出现到缓解或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对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主要可以从心理伤害严重程度、 情绪状态和自杀性评估等几个方面来考虑。⑥ (1)需要评估求助者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并且要在十分紧急和有限的资料条件下迅速完成。(2)检查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要了解求助者情绪问题是一次性的还是复发性的,以及其情绪承受或应付能力。(3)评估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学生的应付资源及自杀危险性。因为每一个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学生都有自杀的可能性,所以,要经常性地了解这种可能性。王定福提出“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进行评估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是否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个体的思维方式、情绪反应、行为处于何种水平;危机发生的频率:是一次性的还是反复发生;当事人的承受力与应付能力。通过对四个层面下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对各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做出初步判断。”⑦
根据预警指标收集的信息量大而且杂乱,要通过评估才能得出一个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程度。明显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引起急性情绪扰乱、 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且依靠自身的能力无法应付困境,要及时进行危机预告。把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信息反馈给其所在院系,共同做好跟踪援助工作,形成信息—评估—反馈—防治的预警体系;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及时转入相关医疗机构。
3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运行中的几个注意
(一)预警对象的注意
王定福在其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建构研究》将预警对象分为群体对象和个体对象。群体对象主要有一下几类:①经济困难学生;②入学新生(入学新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有可能会产生学习生活适应方面的压力);③毕业学生(毕业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自我认知和社会接纳的矛盾,可能会引起一些心理为问题);④优秀学生(优秀学生一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一旦期望与现实不相符合就有可能会出现应激问题);⑤失恋学生;⑥复读学生;⑦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学生。“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联系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⑧⑧其他特殊的学生群体。个体对象则是指具有某些家庭教养环境、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
预警对象范围的确定使得预警工作的对象更为明确,但也必须防止预警对象范围被缩小而导致遗漏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关注,进而导致预防工作的不到位而加大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二)时间的注意
林剑鸣和宫育卓于2009年对广州10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得出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所以,针对不同年级或者时间段的学生给与的关注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对于心理状况较差的年级段(如大四和大一)给与更多的关注。
(三)预警与干预方式的注意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在实施中,选择恰当的方式实施关注行为,应避免预警关注行为本身成为被关注者的负担。有的同学很敏感,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心理普测,在每次的普测之后,学校都会根据学生所做测试反应出来的情况挑选出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同学,发给他们一张“心理咨询建议单”。学校发单的方式则是通过学院再通过班级的班委发给当事人,会让许多被关注者之外的第三人知道这位同学心理状况欠佳,没能很好的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很多同学把收到“咨询建议单”当成是一种负担,害怕别的同学看到而认为自己不正常,也不敢真正的向老师咨询,有的则以自己在填测量表时是胡乱填写的为借口来掩盖事实。所以,笔者认为在实施预警干预行为时应选择恰当的方式要以被关注者能够接受为原则。如:学校在做心理普测的时候可以采取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自由完成的方式不必要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把大家集中起来完成普测的题目,他们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下完成的普测问卷可能更具有可信力;在发“心理咨询建议单”的时候可以采取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保护好被关注者的隐私避免其受到关注行为本身的困扰。
参考文献
[1]谢中清.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1(5):734–735
[2]何景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2008:8–10
[3]郑小方.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 21(4):112
[4]顾丽萍,徐百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敢于策略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99–100
[5]陈万柏.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载体[J].理论月刊.2003,(5):46-48
[6]王冰蔚.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09(6):99–100
[7]王定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建构研究[D].2011(5):14
[8]丁薇,廖婷婷,郑涌,邓硕宁.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2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