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区域公平就业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策略研究
2015-01-07刘阳张体勇曲恩超
刘阳 张体勇 曲恩超
河北省人社厅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进公平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083)研究成果
就业公平是公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公平问题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1 京津冀大学毕业生公平就业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公平就业的影响
据2015年5月国家教育部规划司数据统计,京津冀三地共有普通高校264所,其中北京91所,天津55所,河北高校118所,河北占比为44.7%。在264所高校中,高职院校共111所,河北高职院校60所,占京津冀高职院校比为54.1%,河北是高校最为密集的区域。
但相较与京津的教育资源投入,河北的资源投入较少,在师资力量、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河北新建院校较多,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任务较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了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机会的不均衡。
2、户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区域就业受阻
二元化户籍制度,造成了跨地域条块分割的就业格局,户籍政策壁垒限制了学生的地域就业,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因户籍问题而屡屡碰壁。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满足当地政府的相关要求,把外来的毕业生视为当地就业者的竞争者,为了优先地解决当地,就利用户籍制度为限制条件阻碍外来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在部分区域还存在着显著的地域歧视现象。
3、经济水平的差异,影响毕业生的公平就业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不仅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面对经济生活成本的巨大差异,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会选择留在北京、天津大城市,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和理想继续奋斗。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贫困或教育能力限制,其学历和择业渠道受到了限制。
同时,就业信息的流动并不是均衡和透明的,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偏转,比如相当一部分就业信息是由企业内部或是上层人员掌控的,这些信息就会通过内部渠道流向特定人员,而缺少信息来源和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机会和质量上都落后于人。
2 高职毕业生不公平就业的危害
1、就业不公平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人力资源不是以个人能力和素质来配置,而是受制于教育资源、户籍或其他市场壁垒等因素,自由流动受到阻碍,其必然会形成一种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难以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另外,中国人较为看重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和左右一些用人单位,让这些用人单位接收一些整体素质较低但有社会关系的大学生,而素质较高但没有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则因此丧失本应该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出现了一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如较好的职位配置给能力难以胜任的对象,而能力较强的人才却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2、就业不公平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源是高校的生存之本,而就業又是拉动生源的内在动力,所以,高校为追求高就业率,单方面强化技能教育,而弱化人文教育。虽然就业率得到提高,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能力却不升反降,容易出现被市场所淘汰的现象,用人单位也渐渐失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信任,最终导致高校失去教育就业市场;同时,大学生的就业不公将会挫伤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从而使高等教育失去巨大的教育需求市场。
3、就业不公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如果就业机会不公平,在就业市场上失败的大学生会对和谐社会的公正、公平产生怀疑,甚至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反抗心理和仇视行为。大学生就业不公平将会打击他们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他们丧失学习动机,无所事事。只有保证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机会公平,才能在承认差别的条件下,实现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和谐及社会的和谐。
3 保障大学生公平就业的建议
1、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区域公共服务的水平。教育资源、就业保障在京津冀之间配置的不均等,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大学生更趋向于选择公共服务资源完善的地区就业。如此循环往复,造成了区域经济和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政府应采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调整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政府应努力完善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科学化。从根本上解决因地方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升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2、加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研究探索
实现区域公平就业,必须依靠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政府应该为此专门成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和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运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对政策信息、教育科技信息、就业信息、岗位信息等进行宏观管理。
其次,可以共建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可以包括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共用实训培养基地、共建电子数据库及图书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最后,京津冀区域间高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京津冀一体化,使北京、天津与河北成为一个大市场,原来的各自为政的小区域发展成为人才需求市场、行业需求市场的相对稳定的大区域,人才培养应该根据这个大市场的产业发展走势来规划,避免专业重复建设、避免高校学科专业大而全趋势、避免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提高高校教学资源利用效率,避免人才市场风险,实现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资源相匹配。
3、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制度壁垒
《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关于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法律条款基本上处于空白,对有关原则性的规定也未做详细解释。政府应根据大学生现在就业择业面临的困境,打破户籍限制制度,并尽快出台《户籍法》,把公民的迁徙自由权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不再将教育制度、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与户籍制度挂钩,不在出台具有户籍歧视色彩的行政条例和规章制度,避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对大学生就业公平权利的侵害,为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实现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制度环境。
4、加强高校区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做好区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调研学生和家长对工资薪酬的需求;二、方面调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生、家长往往对工资薪酬要求趋高,而用人单位更愿意要低成本的劳动力,这之间存在着的矛盾,但可以通过深入区域经济发展分析,通过针对化的疏导、引领等工作进行调和、转化。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不断提升毕业生的自身发展能力;二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环境的就业形势,调整就业观念,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三是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在残酷的就业环境中,披荆斩棘,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汉邦,李少华,黄侃.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J].北京教育.2012年6月.
[2]郭秀华.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谈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