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01-07伍岳连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协同院校

伍岳连

摘 要: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学科课程培养体系、打造创新性教师指导体系、拓展校企多领域合作体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指导或借鉴。

關键字: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本文系学院科研课题《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为例》编号:xyyb1422内容之一

1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在高职教育当中,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国外科研机构进行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探索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多方发展的环境和平台。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中,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的有机组合。

2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平台相对局限

基地建设相对有限,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因其参与程度不高,没有参与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学校主动去寻找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导致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话语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的主要是一些琐碎的事情,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

(二)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第一,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氛围薄弱和现有制度的限制导致教师创新的动力不足。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发展并在慢慢进步中,但是,教师队伍受到了人为的制度性的挤压,导致教师创新能力差。第二,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差。由于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毕业生当中直接招聘,缺乏在企业工作经验。第三,部分教师师德不足。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师德收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思想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行为。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第一,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缺乏协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受到行政制的限制,课程设计受到领导的意见左右,没有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第二,培养目标方向模糊。课程设计分为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大多数存在着重复内容,整体协调性薄弱,很难培养出专才,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和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3 构建协同创新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在基于协同创新基础上,形成包括课程设计、教师指导、多平台培养、校企多领域合作、学生实践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学科课程培养体系

学科课程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课程的构建,它必须在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下完成,需要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进行设计,建立在学生对知识求知欲的需求上,在充分接受教师的建议,上报专业建设委员会,经过校企专家的研究,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批准后设计专业的课程。

(二)打造创新型教师指导体系

本文认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教学素质、教学行为、教学成果,教学反馈。教学素质是创新型教师进行创新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师理念、教师素养、教师情感、教师道德和教师知识,是理念、素养、情感、知识、道德的综合体现。教学行为是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是指合理的课程设计、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风格、创新的教学方案、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学效果是满足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是教学素养和教学行为的结果,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等多综合发展。教学反馈是教师对创新进行思考。

创新型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引导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需要企业、学校、政府的大力支持,拓展培养的途径,大力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拓展校企多领域合作体系

校企合作包括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所、学校与企业等多方领域的合作体系。

1、校校合作

高职院校之间进行多领域的合作,相互之间进行跨领域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吸收对方的优势弥补自身的劣势,构建跨校间的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进行跨校之间的学分认证制度,鼓励学生到其它学校学习和交流,学校之间进行科研信息交流,定期开展讲座、科研合作,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

2、校所合作

科研机构作为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在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促使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学校可以与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究所,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研究所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

3、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在互助互利的原则下,共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订单式。订单式是学校和企业签订用人协议,高职院和企业根据用人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学生完成学校的相应的学习后,到相应企业工作。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势是培养目标明确,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容易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基地式。学校根据专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学校寻找相应的企业建立基地,企业主要提供相应的资金、设备、场所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其它则由学校来承担。高校和企业可以实行互建实习基地的模式,即高校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在高校内部建立员工校内培训基地,髙校可以聘任企业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学校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企业聘任高校专业教师作企业员工培训师。

(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要提供进行创新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建立营造适应学生进行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只有在浓郁的创新环境中,学生才可以不断的进行创新,营造出人人勇于创新,人人乐于创新;学校除了提供良好的环境外,还要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邀请专家进行讲解,不断组织该类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应用于实际。

第二,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针对性设置课程。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都是文理分开,如文科的学生只设置文科课程,缺乏理科的思维,难以进行创新。在设置课程时也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创新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波波.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4(4).

[2]王纯旭.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曹丽琴.广东省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D],2013.

[4]林海波,潘万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型与评价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29):13~17.

[5]程晓红,徐娟,张利,罗轶超.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4):108~112.

[6]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54~57.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协同院校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协同进化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