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而不像 探解小档
2015-01-07魏俊勤
魏俊勤
摘 要:对抽象雕塑提出了新的认识,抽象雕塑没有完全概括现存的形式,概念滞落后,认识不明。其实抽象雕塑现存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客观对象的,一种是意念物化的。抽象是更加鲜明的显现,不是为了单存的变形,过度会失真。对什么是过度进行了分析,探究产生根源,和他的不良效应。
关键词:抽象雕塑;观念滞后;物体抽象雕塑;意念物化抽象雕塑
什么是抽象和抽象雕塑呢?抽象雕塑这一特定的学术名词是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打开、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较好地认识它,才能把握好抽象雕塑艺术特点。
“抽象①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看问题要根据具体的事实,不能从抽象的定义出发。”[1]。“抽象是指对于一个过程或者意见制品的某些细节有目的隐藏,一边把其他方面细节或结构表达得更加清楚。”[2]。
从上述可以得出抽象有两种。一种是有客观现实对象的抽象,一种是理论抽象。
根据前一种定义,既然叫抽象雕塑是应有自然依据的。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比如搞抽象雕塑牛(牛有公牛母牛、红牛黄牛、大牛小牛、胖牛瘦牛、内蒙古牛、非洲野牛)尽管性别、花色、产地不同但形体、及本质特征?还是共同的:大肚子,四条腿,头上有角,食草,倔强、奋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舍弃的,抽象,弄成两条腿蛇身子,喜欢享受那就不是牛了。(神话除外)。
过度为不好。从实践看,抽象雕塑艺术品的抽象是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度会失真,表现的对象会异化。也就是作品的载体——表现的型——它的外壳发生根本性变化,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物象,不是原有的“那个东西”了,所要表现的内容意思和意义也就丢掉。过度会产生物体虚化,好比电脑放大图片过于夸大会导致对象的消失。
什么是过度抽象呢?把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东西舍弃了;区别事物形象标志性的东西严重淡化模糊,比如:动物:牛的犄角,大象的长鼻子;自然现象:山,桂林的石林山突兀峻秀、长白山绵联峥嵘;水,海的大浪、湖的微波。造型艺术是以形体和形体特点存在而存在的,型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否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内容是依赖于形式,型体,再好的内容没有外在表现的形,就无法表现。抽象,是项工作和工作过程的完成,不是把区别于“这个”和“那个”特征抽掉而忘了“像”,“像”是种高超的劳动和艺术手段及境界体现。
产生过分抽象的根源。除外来因素,理论认识方面:“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3]。
“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不严格,不必和什么实际的东西相像……”[4]。
“抽象往往是超出现实之外的境界,写实的无法表现出的境界,抽象的却能,因为它可以不考虑具体形状,只要喜欢,就是好作品。”[5]。上述观点:不描述自然,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不考虑具体形状。其实质否定了“抽象雕塑”本身,说明“抽象雕塑” 是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这一概念是我们强加给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之上的。
根据抽象概念定义,完全抛开对象,这种作品已不是抽象雕塑,确切地说它是“意念物化雕塑”,是 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体现,没有具体自然对象,不具备抽象雕塑的条件,人们把它们混定为抽象雕塑,在概念认识方面,没有理清,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现在可以明确地把抽象雕塑分为两种:一,物体抽象;二,“意念物化抽象”。物体抽象雕塑特点较为单一性,“意念物化抽象雕塑”的特点是多样性。前者为形体抽象,后者为理论的、意念的、精神物化。
意念抽象雕塑明显的特点是不具有舍弃和隐藏某些细节,因为他没有模仿对象。没有形体依据,因此反证了它不具有抽象性。只是用造型表達了一种理念罢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难免有些“神经质”,所以,往往给人的感觉是“雾里看花” ,又像朦胧诗,分不清看不明,抓不住摸不着。
抽象景观雕塑表现有其自身规律要求。最好是同类抽象,“拼盘式”多物种混杂容易产生四不像和过度抽象。内容方面,最好也应是同类的。再抽象的东西也应看到“这个东西”的影子。
意念物化抽象雕塑,也不要过分意念化,所依附的物体造型,要给人点启示,达到神似。
不管哪种抽象雕塑表现形式,不要让人看了不知所以然。在抽象雕塑的实践活动中,最好不要刻意追求抽象,能够很好表现自然对象,表达出我们的思想感情,艺术造型美好,有欣赏价值,受众喜闻乐见就好。
作品的观赏性是和受众的欣赏性紧密相连的。受众欣不欣赏是关乎对作品认不认可,决定着作品存在价值的问题,但并不说明这件作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实际价值和观赏价值是艺术品共有的两种属性,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一个是实际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一个是观念上的、极其复杂意识形态。作品本身制作和实际价值再高,偏离了它的美化作用和观赏性,他就变得毫无价值,别无它用。
注意作品观赏性就是注意受众的感受。“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6],从作品的设计,到制作,到环境选址,每个环节都要想到受众,避免造成孤芳自赏和尴尬摆设局面。艺术之根,深置于受众泥土之中,作品才会得到呵护与爱戴,才会有生命,体现出存在的意义。
1.我们为受众做点什么:我们在认同受众观赏价值决定作品价值的同时,并不是消极的认同和等待,而是有责任逐步把他们一阶一阶引向我们认同的高点,这就凸显任务——审美教育繁重艰难。
2.我们不能强求他们接受什么,但我们的任务是让他们自觉接受作品。引起心灵的共鸣,融入艺术境界,受到感染、熏陶、享受、精神激励。
3.一件好作品的产生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方的选择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结论:抽象雕塑,抽而不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出发点和立足点有了偏差,一味追求个性、怪和洋上。有思想的,外来因素影响的,和时代发展的伴随派生原因。只要明确了症结,把握好抽象雕塑的自身规律要求和作品与受众的关系,不为抽象而抽象, 坚持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7] ,由此导致的受众看不懂状况定会改善。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1版
[2]抽象逻辑学概念
[3]百度百科
[4][5]百度知道。
[6][7]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