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2015-01-07耿静如
耿静如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已经成为外语界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中国文化的融入。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忽略对中国文化的融入,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或低效。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意义,并就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
1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识及我国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语言学界对其紧密关系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按照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不仅是对该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还应包含对该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领悟。例如,儿童在本族文化的环境中学习母语时,既能够学会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也能在恰当的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所学到的语言形式。其中, 在恰当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被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Hymes定义为“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能力的体现。这一概念是Hymes针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而提出的(Hymes,1972)。除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外,其他理论语言学派如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也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把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语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语音、词法、句法和语义等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在Hymes“交际能力”的理论提出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开始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冲击。随着传统教学法弊端的显现以及交际教学法推广,“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学模式受到质疑,随之“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得了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1999:16)。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典型的问题是“高分低能”、“聋哑英语”。这与我国英语教学长期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状况正在得到改变。1996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已认识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1999年的《大纲》(修订本)则进一步在教学方法上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实际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体现为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被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这种兼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理念业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共识。
(二) “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缺失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却普遍忽视了对“母語文化”的培养。就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来看,涉及中国文化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以交际教学法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也是以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为背景展开的,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则鲜为人见。就此,国内不少学者撰文提出, 我国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例如,光明日报的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指出,“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对作为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从丛,2000)。一旦母语文化“失语”,中外文化交流中就会出现“投之以木桃”却无以“报之以琼瑶”的尴尬局面。实际上,在与英美国家的人士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对方不仅需要我们理解英美文化,而且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本人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少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英语学习者对于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并不陌生,对现代欧美流行文化中的巨星更是如数家珍,而对于西方人十分崇敬的孔夫子却不知译为“Confucius”、亦不知“儒、佛、道”如何表达,更不知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为世界人民所广泛喜爱的中国古典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介绍和表述。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不能满足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本土文化的需求。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教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中教师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点提及和介绍不够。因此,大多数学生担心将来在工作中与外籍同事及上司不能顺利交往或者没有把握。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些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受大班教学的限制,课堂中很难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学内容以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输入为主,而中国文化输入很少,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而疏于对中西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其次,受教学进度和课时以及书本知识传授等限制,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教学,对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中西方文化和跨文化知识做得不够。
其实,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从中可以折射出一系列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教育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曾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项目组,2004)。
2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融入中国文化,首先应弄清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以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其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克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其倡导万物一体、世界大同的宽容精神;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索;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其对人伦关系协调的重视;其强调“和而不同”、以综合见长的思维方式等等,对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对先进文化的构建、对跨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比较,融入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为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二)建立平等文化意识
解决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平等问题,确立平等交流意识,使跨文化交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要在思想上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学外语,是出于交流的需要,目的是能够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吸收他们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学外语更要注重以我为主,要学会如何准确地用外语去介绍和传播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放弃民族特点与文化身份去学习外语是不可取的。东西文化交流应本着彼此尊重为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
(三)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
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应当承认: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我国学生接触到的材料几乎都是介绍洋文化,有些甚至直接引进英美原版教材,这些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了解西方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交流、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外国人也希望通过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来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又何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呢?有些学生西方文化知识相当丰富,可以毫不费力地与外国人谈论外国文化;然而,当外国人要他们讲述一些中国文化时,他们却往往不知所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文化。在他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用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阅,造成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缺陷。把中国文化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不是广大学生甚至普通教师都能做到的。目前我国的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中国人学英语应当包括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内容、增加中西文化比较和中西文学比较的内容,以弥补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四)提高英语教师跨文化交流的素质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随着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要想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的修养及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既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又要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不辱使命。这样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 提高自己有关中西文化的综合素质,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才能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
(五)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语言与文化互动教育
1.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指通过课程设置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学习接触文化的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主战场。大学英语教师应钻研、总结教学经验,将大学英语教学变为语言与文化互动教学(1)教学理念。做到语言与文化并重,注重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做到“知己知彼”,并确立目的语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平等地位。在输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输出母语文化的能力。(2)教学方法。从词汇对比入手融入中国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反映不同的價值观念。(3)教学手段 多种教学手段有助于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在课堂上演示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专题片资料,以图文影音各种材料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艺术性,同时,教师应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置有关文化主题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资源大量阅读和查找相应资料,编写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发表主题演讲、举行辩论赛等,打破课本的局限,深入探讨研究文化,为日后跨文化交际以及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利用课外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
大学英语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如帮助成立有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用双语自编自演小品、戏剧以及观看中西方经典戏剧演出 欣赏优秀影片等娱乐性活动,举办演讲比赛,邀请专家学者就中西民俗礼仪、历史文化、音乐美术等专题进行讲座。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经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3 结束语
融入中国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古国,如果在学习外语时摈弃自己的文化或无法将自己的灿烂文化与所学语言融合在一起,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还是对我国现存的语言还是外语教育都是有所缺失的。只有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确保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教育双管齐下,站稳民族文化立场“引入西方”和“输出中国”,才能使大学生肩负起现代化中国建设者和21 世纪世界公民的双重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Pride,J .B. &
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 C ]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2.
[2]Samovar, A. Larry e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 s, 2000.
[3]丛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Z].http://www.china. org.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