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与李安电影视觉画面设计的比较研究
2015-01-07张爽
张爽
摘 要:本文通过张艺谋的《英雄》和李安的《卧虎藏龙》两部相似的电影,从色彩和镜头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总结了两位导演各自独特的视觉画面设计风格。
关键词:张艺谋;李安;电影;视觉画面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备受瞩目的华人导演,他们的诸多电影都频频受到世人的关注。《英雄》和《卧虎藏龙》分别是张艺谋和李安的代表作品,也同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它们推出的时间相近,电影类型相近,但却因为导演风格和影片主题的不同而决定了影片视觉设计风格的差异。李安是一位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的导演,他在《卧虎藏龙》中自然也追求的是一种儒风道骨的境界。而生长在北方的张艺谋骨子里有北方人特有的那种狂野、奔放。表现在《英雄》中,显然也带有浓厚的北方气息。下面试从两部影片的色彩和镜头两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从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来了解两位电影导演独特的视觉设计。
1 电影色彩之比较
1.1 影片色彩结构
在《卧虎藏龙》中,李安始终将一种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观点贯穿于全片,采用低反差影调和低饱和色彩,并设计了三种柔和的色彩基调来辅助情节的发展。影片的第一部分采用的是淡淡的品红色调,其间连接着夜晚清冷的月光,进行平和地叙事。第二部分是灿烂的金黄色调,讲述玉蛟龙与罗小虎在沙漠相遇相知的过程。用这种强烈的色彩表现玉蛟龙生命中最富有情感的经历。第三部分由绿色调构成,表现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打斗,镜头是以大片绿色的竹林为背景,加上两个飘逸的白衣人物,仿佛是一部古色古香的中国风画卷。
有别于《卧虎藏龙》的柔和色彩,《英雄》则以黑、红、蓝、绿、白五种鲜明颜色,以“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不同的故事。黑色被张艺谋用作秦朝的颜色,从秦朝的军队、秦宫的装饰、决战的场景都采用了庄严肃穆的黑色。红色的故事是无名为秦王编造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不安、躁动、忌妒、战争等都利用红色表达得淋漓尽致。蓝色是秦王猜想的故事,蓝色理性和智慧,这个段落包含了秦王的睿智和思考,同时也用冷色调的蓝表现了人物的壮美。绿色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为了天下放下个人私怨,绿色代表了和平和生命。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意味着决裂和死亡。
1.2 色彩运用
《卧虎藏龙》整部影片风格朴实简约、平和淡雅。在色彩运用方面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感觉,全片的饱和度不高,柔和的影调主宰了整个影片。
而《英雄》的画面色彩比《卧虎藏龙》的色彩更绚丽,更唯美。影片分段式单一颜色拍摄的手法,更具有写意性。张艺谋的电影带有鲜明的北方色彩,有一种赤裸裸的感性和激情。《英雄》中的色彩选择艳丽刺激的颜色,与李安的《卧虎藏龙》营造的淡雅色调截然不同,表达的意蕴也大相径庭。李安的影像中透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儒雅恬淡的气质。比较李安和张艺谋电影的色彩,李安的色彩比较内敛、含蓄,没有太多强烈刺激的色彩出现。而张艺谋的色彩则更加浓烈,更加鲜亮,强调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而且张艺谋更擅于运用主观色彩,增强色彩的表意性,从而感染观众情绪,传达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
2 电影镜头运用之比较
2.1 构图技巧
《英雄》和《卧虎藏龙》两部影片在影像构图上都很讲究,无论是静态画面还是动态画面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尽管影片由于內容、风格的不同构图千变万化,但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相似的构图加以比较分析。
两部影片都沿袭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对称美学,影片风格浑厚大气。例如《卧虎藏龙》开篇的第二个镜头,将四合院置于画面的中心,两边的推车和人流也几乎是对称排列,这样可以使整个影像风格呈现出平稳之势。在《英雄》中无名拜见秦王的戏大多采用中轴对称式构图,再加上秦宫本身的黑色,空旷的布置,形成了凝重厚实的调子,突出了秦宫的威严。
两部影片也都很注重远全景镜头的运用,通过大环境的描述,或浓重或悠远,呈现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电影意境。《卧虎藏龙》影片快结尾处,李慕白和玉蛟龙在江南水乡湖面上追逐的镜头,整齐排列的古宅,相映成趣的水中倒影,以及人物蜻蜓点水式运动出来的优雅弧线,都让整幅画面呈现出中国古典式的艺术氛围。《英雄》中残剑和无名为奠祭飞雪而进行的“九寨沟之战”, 山林中嵌着静谧幽深的一汪湖水,画面静寂无声,两个身影上下翩飞,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灵之感,蕴涵着深邃悠远的韵味之美。
从上面分析的画面可以看出,两组画面虽然构图相似,但影片《英雄》的构图表现比较直接,比较单纯,不似《卧虎藏龙》去营造更多前后景的层次或延伸空间,而是直接表现大山大水舒展的线条,建筑的厚重和纵深感。可以发现在张艺谋电影的很多镜头中,构图比较简洁,空间可以概括为人物和背景两个层次,基本没有大的前景出现,把所有信息都清楚地摆在观众眼前,力求画面简单明了,使影片视觉稳重而富有张力。
2.2 运动镜头
《卧虎藏龙》里在表现运动大场面时,经常是用单镜头展示相对完整的场面。李安常用长镜头跟拍人物行动,如京城夜逐、竹林之战等镜头,让观众都能看到完整的动作过程。在‘竹林之战这场戏中还特别突出地运用了垂直纵向运动镜头。镜头始终随着主体上升下降,一方面显示了主体轻功垂直飞跃特殊之处;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上方无限的画外空间,使主体永远无法逃逸。
而《英雄》中“九寨沟之战”虽然主体一直在做垂直的上下运动,但张艺谋并未运用李安那种垂直升降镜头,而是在大远景中穿插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打斗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及局部细节造型都能给予清晰的展现,同时细节慢镜头的运用,也使观众清晰地欣赏到了打斗者优美的武姿,将观众完全融入了一场“天人合一”的意念之战。
通过李安和张艺谋的电影镜头运用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位导演都很讲究构图,都能很好地把握和安排画面元素的空间,所有画面构图都力求完美精精致。李安的构图更追求真实自然,讲究意境,张艺谋的构图则更加简单明了,富有张力。在运动镜头的设计上,李安更喜欢用长镜头真实记录运动过程,独具客观性叙事魅力。张艺谋则更擅于表现蒙太奇的运用,尤其是在远全景和特写镜头间的切换运用,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
参考文献
[1]张力 《刚柔并济铸和谐——<卧虎藏龙>与<英雄>的镜头评析》 理论与创作2003.10。
[2]宋婷婷 《缔造完美影像世界——摄影师鲍德熹与影片《卧虎藏龙》》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2.04
[3]孙玉桃 《李安电影的美学研究》 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