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因素及培养大学生适应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015-01-07许婷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适应性影响因素

许婷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人高校学习,出现了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三校及其他生源为辅的多元化生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异质化趋向。不同的生源自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教育基础,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当跨入同一所大学时,他们也会遇到各自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以及对于社会的适应。分析不适应性的原因,并重视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克服心理问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适应性;影响因素

2015年11月6日凌晨21岁的女孩,花儿一样的年龄,原本应该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但在学校宿舍楼坠楼身亡,死者遗书称压力太大、不适应社会而选择轻生。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而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的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弱的原因,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被严重压抑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明显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1950年,韦克斯勒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长达十年之久的应试教育,强调、培训得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而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指的是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

多年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模式,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理想、信念、动机方面缺乏自信、主见,甚至给自己扣上了“后进生”的帽子。大学前,他们没有收获认可、肯定,大学后他们多了更多迷惘,专业方面的不解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这些都会给学生们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埋下隐患。

2 内外因共同作用,大学生诸多不适应

1、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我没有准确的定位

学业上的长期失意,少有机会体验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造成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关于前途、大学生活,多数学生失望、无所谓;上课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没有热情,下课无所事事,对国家、地区、甚至学校的事都没兴趣,也无爱好或特长。学生的疲劳不像高中生是因为学业负担,更多的是因为生活的单调、精神的空虚,以至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里谈恋爱也是因为“生活无聊、找个寄托”。

2、个性90后,初尝“人际关系”的“苦与乐”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达85%以上;获得成功,85%取决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33%。

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动机功利化倾向日益突出;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了现实人际关系的日益淡漠。很多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会换位思考或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大学生接触的人少,社会实践少,社会经验少,处事单纯,很容易将复杂的人际交往简单化、理想化。有的学生认为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就是人际关系。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你必须有开放的人格,能真正的去欣赏他人和尊重他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的矛盾

许多学生遇到“矛盾”就觉得是麻烦,其实“矛盾”是考验思辨、经历、经验的试金石。我们遇到矛盾首先应该在了解自己、了解形势的前提下冷静、客观分析,面对问题,理性解决,而不是先放大个人情绪、抱怨现实的种种不足,例如许多新生就会因为学校不是自己第一志愿、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舍友合不来等等问题而苦恼不已,然而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就会处处充满不适应和负面情绪,严重的还会演变成心理障碍。

高校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個问题是,自主意识薄弱,看似有主见实质是盲目跟风,判断力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能力匮乏。矛盾的两面往往是事物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成年个体走向成熟的台阶。步入大学,是带着“解决矛盾”的能力起飞,还是被困于“矛盾”里作茧自缚,“适应大学”就是通往正解的捷径。

3 真正的适应,能挖掘出深藏的能量

1、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在生理、心理双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发展积极兴趣,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总是与认识相联,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良好心境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激发想象力;情感的调节作用,能排除心智、情绪的障碍。相反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

3、意志力比天资聪颖更重要。一切创造、发明、事业的成功,不会一帆风顺,要经历千辛万苦,经历怀疑与自我怀疑、否定与自我否定,克服重重不可预知的困难。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有时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意志力是考验信念、在不断磨砺中锻造的利剑。

4、性格的培养——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良好的性格包括: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4 学会学习、让“学会适应”事半功倍

学会学习要求大学生合理建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方法,以及在不断深化的学习内容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自主调控与主动适应的能力。

从中学跨入大学是完成学子梦的开始而不是终点,然而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从处处有人管到几乎自我管理,许多学生迷茫、迷失、不知道如何学习。个体在不断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也需同时承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而国内学者,大多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能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习惯性倾向,从而掌握顺应、同化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的平衡。

5 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因素

对于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研究,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对学习适应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主要从个性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三方面来研究和解释。

(1)个性因素

Chartrand(1990)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的责任感以及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期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习适应性,并进一步影响其以后的学习适应状况和学业成就。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能力评估与学生对学业期待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学业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学业期待,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更合理地评估自己面临的挑战,更灵活地调整自己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并更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和乐观倾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也是学习适应性的一大预测指标,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社会与学习适应和职业适应有显著的正相关。

(2)环境因素

对于环境因素,主要是围绕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研究。大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之外建立非正式联系程度、就学习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的频率和量,与其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比,大学生能从这种交往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这对他们的学习适应性有积极的影响。许多国外研究者均发现, 家庭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适应性的发展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以关怀和控制、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其子女的学习适水平明显高。

适应性也往往会从中学时代延续到大学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和家庭之中。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也是影响学生适应的重要因素。研究证明,家庭教養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探索、沟通和独立能力的培养。中产阶级的家庭则对学生更宽容,更视其好奇心、沟通、创造性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 3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所说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外,大学生的性别、学习任务难度、学校纪律、教学交往、寝室环境 、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信息的利用等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显著低于男大学生、生活独立能力差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适应心理、适应状态。

6 结束语

适应性是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的全面体现,社会飞速地发展,让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快速调整自我状态的能力,无论是学生、老师、学校都需要快速、准确地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学生适应能力强,一方面是学校安全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办学育人能力的体现。所以重视学生的适应性能力,从培育学生适应性能力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教育教学的方式、手段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邱礼会.明兴建;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王蕾.大学新生的社会适应障碍及防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3、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王华容.谭顶良;田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猜你喜欢

非智力因素适应性影响因素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