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2015-01-07彭春蕾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民心

彭春蕾

摘 要: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发生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后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是国共双方在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关键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波及范围大,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现薛城),南抵淮海;发生在这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其以总军140万大军参战的规模而使整个江淮大地为之一振,解放军以60万军队战胜了总兵力号称80万的国民党大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虽然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比皆是,实力对比悬殊程度比淮海战役大的也有很多,但像淮海战役这样精彩利落的结局却实在少见。不只是在军事上,在其他各个方面也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民心;胜利原因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在共军的几番打击下形势愈发危急,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稳定东北、巩固华北、扩张西北、加强进剿华东华中的战略。9月,中共攻克济南打破了国民党军重点防御的战略。济南攻克后,山东其他城市的国民党军纷纷弃城而逃,共产党一路南下。194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同意粟裕的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中共占据主动决战权。

1 作战方针

中共早就准备好一切的战略安排,11947年底提出战略要点在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围点打援,力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力求避免打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于是,1948年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央军委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计划和党中央9月会议提出的第三年的作战任务,决定准行淮海战役,造成威胁南京之势。在共产党分析时机与战场条件、后勤供应条件之后,初定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滔)军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这一目标的选择,显示了中央军委对淮海战役战场情况的精辟分析及深谋远虑的作战设想。这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济南失守后,国民党军力部署如同长蛇阵,以徐州为中心,依托陇海、津浦铁路线,组成一个“一点两线”的防御阵线,每个战略要点集中一个到几个机动兵团,一处打响,四面驰援。对中原和华东地区、采取战略守势。共产党军动作迅速南下进攻徐州,国民党军尚未作出反应之时已遭遇重大挫折。

1948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沈阳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慌忙返回南京,拟定“徐蚌会战计划”。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了作战方案: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并用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敌人的援兵。10月29日,国民党军会议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种作战方案:一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机与共军决战,二是放弃徐州,退守淮河进行防御。最后,蒋介石采取杜津明“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共军攻击某一据点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作战;如果我军已整补完成而对方尚未发动攻势时,即争取主动,发动攻势,寻求共军一部而歼灭之,以挽回我军连年惨败之颓势。” 但却一直没有确定作战部署。从选派总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短短六天的时间里,如此匆忙且并不周全的决断似乎已经告示了国民党的失败。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按计划发动淮海战役,发现国民党军正在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意图向淮河一线撤退,当即转入追击,黄百韬见势不妙寻求李弥协助却遭到拒绝。国民党自与共军作战以来,攻击未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消灭共军,反而处处挨打,而共产党却就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共军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且愈战愈强,使国民党军无法应战。

1948年11月8日何基沣、张克侠领导贾汪起义后,解放军迅速通过第三绥靖防区。就在这时,蒋介石临时改变决策,不按照原定的计划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徐州总部一片混乱,既没有对解放军的作战企图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反而还被各方面的情况所迷惑,束手无策,这直接造成了国民党军后来的全军覆没。同月,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中原、华东两野战军,执行领导淮海前线军事和作战的职权。于是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南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二十一日黄昏后,共产党对大院上的黄百韬残部发起总攻,激战至二十二日凌晨四时左右,大院上及附近村落的国民党军残部皆被歼灭。并且击毙了黄百韬,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侧,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两侧和徐州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至此,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由于第七兵团被歼灭,国民党军北进迟缓,11月23日,国民党派黄维兵团由华中赶赴淮海战场,后来陷入共军的包围,二十四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向黄维兵团发起攻击,黄维兵团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第二兵团及第十六兵团担任攻击,在步、炮、战车的配合下,集中兵力火力,机声隆隆,火光冲天,向解放军进攻,但却依旧伤亡惨重,炮弹、炸弹也都消耗殆尽,补给不足。二十七日,黄维指挥第十二兵团趁机全力突围,却遭到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临阵倒戈,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军心动摇,士气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二十八日,蒋介石为了解救黄维兵团,下令徐州驻军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由徐州南下撤退,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蚌埠第六、第八兵团北上援助,然而双方作战均受到我军阻击。十二月六日,第十六兵团由于内部协调失误,在孤山遭到解放军的反攻而溃退,大部被歼灭。黄维兵团陷入重围,无法挽救,而国民党亦不愿意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与敌人决战,黄维兵团在蒋介石的一再变更决心之下,一直在双堆集对解放军顽抗。最后在解放军的天罗地网下土崩瓦解,十二月十五日,共产党全歼黄维兵团,俘虏黄维,解放徐州。

在战术上,先是蒋介石对解放军估计过低,将自己估计过高,幻想不增加兵力,南北夹攻,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继而见解放军声势浩大,站立坚强,阵地森严,非国民党军可破,于是决定放弃徐州,以仅存的部队保卫南京。等到徐州部队出来以后,蒋介石又被解放军的战略运动迷惑,误以为解放军撤退,在改变决心,令从徐州退却中之国民党军日师向解放军攻击,协同李延年兵团解黄维之困。从东北到徐州,蒋介石一意孤行,每次变更决策后,国民党被消灭,在包围的四十天中,蒋介石除了强令攻打和突围之外,再无其他提示,蒋介石最初还想从武汉、西安调兵增援,由于白崇禧等人的坚决反对而破灭。

在黄维被消灭以后,杜津明建议:破釜沉舟与解放军决战,顽强固守到底,作为蒋介石的政治本线。但是却未被采纳。最后却决定突围。在军事指挥上的不断迂回,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国民党统帅部都曾如实承认战略上的失误是此次战役的重大原因。

2 军队素质

在这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运走向的战役中,人数上的对决是解放60万对国民党80万。结局是:60万消灭了8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豫皖苏军,豫西军,陕南军区,冀鲁豫军和江淮军区的地方武装。国民党军计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指挥下的四个兵团,三个绥靖区,第十二兵团,以及直属部队。

从解放军方面而言,其军队装备差,物资不足,人员较少,且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低端的程度。特别是火炮少,没有飞机、坦克,好在手榴弹、迫击炮与国名党军相等。而国民党军集结着80万的机械化重兵集团,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保障军队供给,这些条件实在是要比共产党好太多,并且虽然济南失陷,徐州地区军队仍保留充沛力量。但就是在这样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差距里更显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用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国民党永远无法达到的。国民党在其内部常常出现矛盾,内讧和倾轧十分严重,以统治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已经腐朽透顶,十分自高自大,经济基础即将崩溃。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其精锐主力部队由于战略上的失误而全数被击。从徐州会战一开始,解放军声势浩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战略战术打击黄百韬兵团,以极其英勇的姿态,反复争夺,狙击国民党军。而国民党军队相对来说却十分胆怯,1948年11月,由于冯治安部何基沣、张克侠等中共地下党员的率军叛变,举行贾汪起义,而使国民党军开始胆怯,对他们而言,这代表着“徐蚌会战计划”的失败,在杜津明的回忆中,他写道:这时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个“刑场”,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思想上萦绕着去不去徐州的问题:去则大势已去,处处被动挨打,毫无办法;想称病到医院去治病,既怕对蒋介石失信(十一月三日复信给蒋介石,同意到蚌埠去指挥)又怕已准备好即将起飞,忽然不去,别人会笑我胆怯避战。如此的拖延心理给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失利。在战争过程中,解放軍和国民党军的素质差别也十分明显,中共的正义精神,与国民党的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十一月十三日,徐州国民党军邱清泉第二兵团与李弥第十三兵团和解放军第七兵团,进行空、步、战、炮协同攻击,打斗过程中,每一村落据点的解放军,都无比英勇的斗志,狙击国名党军,虽然火力较弱,但是节省弹药,发射准确,勇猛狙击国民党军。在这一战斗过程中,解放军的战斗技术及战斗意志远远优于国民党军。军队的指战员随机应变面对各种突发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伟大的创造力也是给国民党的重大打击。

3 民心

民工的支援前线是战役中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列达到了1:9:,人民倾家荡产也要支持前线的热情,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胜利。庞大的深厚的民力支撑,充分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陈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人民群众的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其胜利是真正的人民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方面并没有现代化的手段保障战役后勤,更多靠的是民众的支援。2战役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由于解放军与人民站在统一战线的缘故。

在共产党中,师侦察队的管理排长王翰章曾任炊事班长,每次出去买菜不管在有主无主的情况下,都公买公卖,按价付钱,决不让人民群众吃一分钱的亏。在部队打出山东解放区,到达淮海战地新区时,由于蒋介石的军队曾在此盘踞,所到之处打骂、抢掠老百姓,无所不为,加之蒋军的反共宣传,群众一见解放军都十分恐慌,到处躲藏。后来也是经过王翰章对人民群众的和气,严守公买公卖的纪律,所以克服种种困难买到了粮食供给。

与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战争全力支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蒋介石集团丧失民心,陷入人民战争之中四处碰壁,杜聿明回忆中写道:“在淮海战役之始,徐州附近人民对国民党军实行了严密的封锁,国民党军的特务只能派出而无法返回。徐州四周密布的特务电台完全失去了作用,甚至有许多地区的人民谎报军情迷惑国民党军。”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集团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

战役之后,蒋介石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解放军直逼长江。国民党政治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也进一步加剧,各派系相互碾压排挤,各级政府官员争相逃往香港、台湾。这为后来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获得解放、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在解放军兵力、装备都落后于国民党军的情况下赢得了全面胜利的结局,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密切配合,各个兵员的英勇抗战,人名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这是一场战争史上的奇迹。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战例”。

注解

1共产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1947年12月

2中原野战军《双堆集作战总结》

参考文献

[1]《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出版

[2]《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军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会议论文

[3]《回忆刘伯承元帅》,汪荣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4]《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5]《大决战》,中共党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民心
党心民心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理论宣讲进塆落 释疑解惑聚民心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大连建新公司的创建及其对淮海战役的支援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①(194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