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
2015-01-07张熙李素红
张熙 李素红
摘 要:初读这本书时,以为田余庆先生这本书着眼的是门阀政治的断代史研究,细读之后才明白,田先生认为,“门阀政治”确切地说,只存在于东晋一朝,田余庆先生着眼的是门阀政治的产生、演进与终结,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下,门阀政治仅仅是皇权政治的变态。
关键词: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以现代历史学家独有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门阀政治的产生、兴盛与衰败的全过程,并提出了严格的门阀政治仅存于东晋一朝的新观点。全书以东晋几大门阀士族的兴衰为叙述基本,从中窥探门阀政治的内在模式与变化规律。这几大士族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与太原王氏。除了门阀士族,本书也大篇幅论述了京口重镇的经营与流民帅问题。笔者于前几日浅读此书,自觉个中观点新颖前瞻,学术价值极高,故而著文以概述本书观点,并欲略谈笔者浅识。
1 《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构
1.门阀政治产生的具体的历史背景,田先生的论述起点基本上是从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开始的,由于西晋王朝分封制导致司马氏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最终演变成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元气大伤,后招致永嘉之乱,司马越和王衍为巩固西晋政局,遣琅邪王司马睿与王导经营江左,后石勒灭西晋,司马氏被杀戮殆尽,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的支持下称帝,从而奠定了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也成为了门阀政治的起点。
2.田先生将视野从东晋侨姓士族和皇权纷争转向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地方:京口重镇。永嘉之乱以后五胡乱华,中原大量流民向南逃亡,东晋王朝为巩固江左安定,禁止流民过江,于是在江北形成了许多流民聚居的重镇,而其中尤以京口位置险要,成为整个东晋兴衰的关键。流民将领郗鉴正是在此时崛起,并影响着早期东晋政权。田余庆先生通过郗鉴北府兵平定王敦之乱的例子,暗示了之后历次动乱及东晋最后覆亡。
既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的兴起成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延续。其中,颍川庾氏和琅邪王氏关于江州战略重地的争夺不得不令人注意,江州位于长江上游向下游通行的枢纽地,两大士族关于江州的争夺,潜藏的是关于最高政治权力的争夺。如果说东晋门阀政治开端于琅邪王氏,那么其巩固就在于颍川庾氏。
桓氏家族既王谢势力衰弱时兴起,关于谯郡桓氏的门望由来,田余庆先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其时从曹魏时的谯郡龙亢桓氏而来,由于桓氏因曹爽之事坐罪,门族遭刑戮,后东晋建立,其余脉过江,并由儒入玄,始得重振。关于桓氏家族,田余庆先生着重强调的是,其族势单孤,故难成相策应之势;其二是,桓温北伐,表面上是为了收复失地,其实更多的是为扩大桓氏势力。
桓温死后之后,陈郡谢氏登上历史舞台,其关键性人物是谢安,陈郡谢氏最鼎盛时期是淝水之战。田先生强调了淝水之战对于东晋王朝的重要意义,关于这一点,我留在后来来写。淝水之战是在谢、桓二家族矛盾冲突和战略策应的双重背景下展开的。这次战役之后,在京口又兴起了一枝新北府兵队伍,由刘牢之控制,它对东晋后期局势影响甚大。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陈郡谢氏和其他士族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即不借强枝压干,在最鼎盛时期及时退场,而没有扩大权力斗争的范围。
3.一个登场的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分成两支,分别支持主相,而且分别占据战略要地,尤其是江陵与京口。而这起于孝武帝欲重振皇权,又终于王朝的覆灭与门阀士族的衰微,其中刘牢之政治方向不明确,断送了这支北府兵队伍,后来刘裕又在京口重新组建流民武装才最终取代了东晋王朝。
田先生这本书,问题研究的细致入微,史料充实,叙述上不冗杂,脉络清晰可见,而且关于京口重镇和各个门阀势力的研究特别有独到之处,愚以为,田先生这本书是我目前读的史学研究著作中文字最优美的一部。
2 对《东晋门阀政治》的认识
一部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与史料的细致考证和巧妙运用。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饾饤、烦琐;后者單薄,前者又会失之空洞、缺乏说服力。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1.儒学、玄学与门阀政治的关系方面。东晋主要的门阀都不是持纯粹玄学态度,而是很多方面保留了儒家立场,尤其在陈郡谢氏上体现得更加充分,又如太原王氏立足于“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没有采取名教自然截然二分的立场。然而门阀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士族渡江之后,为了能够立足,都会有由儒入玄的转变,可见西晋谈玄之风影响深远。后来孝武帝欲振兴皇权,用儒生,兴儒学,并企图恢复国学,可见整个门阀政治和皇权政治都需要通过儒学来巩固其基底;换一个角度来看,儒学的兴衰和整个东晋政治的兴衰牵连在一起的,儒林振奋之时,往往也是王道兴盛之机。
2.流民武装、战略要地对东晋兴衰的影响。东晋王朝以长江一线为战略重地,而其中江州、京口为重镇。京口是流民重镇,郗鉴、谢安两次北府兵都是从京口组建的,平定王敦之乱、淝水之战、刘牢之随王恭叛乱都是利用北府兵的力量得以实现的,包括后来刘裕起兵,也是从京口招募流民起兵实现改朝换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东晋一朝士族门阀政治的军事基础是相当脆弱的:一方面它依靠着战略要地,如荆州、豫州、襄阳、京口、江州,上游要地多有门阀士族交相控制,相互遏制;中游要地京口在江北,需要依靠流民武装的拱卫,而无论是东晋王朝还是士族门阀都对北府兵将领持不信任态度;下游无险可守,江州一失,东晋王朝便失去屏障。
3.关于淝水之战战争性质和胜负问题。田先生认为淝水之战同时具有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性质,而以民族入侵为主。田先生还将它与灭吴之战作对比,阐述其失败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氐族上层秩序仍然不稳固,苻坚统治下的前秦的民族矛盾依旧十分尖锐,前秦对战争筹划的周密性与灭吴之战相差甚远,并且更重要的是东晋与吴国国势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古代历来有北方统一南方的惯例,然而统一并不是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根据,民族因素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4.关于淝水之战作为门阀政治的转折点的问题。从田先生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门阀政治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淝水之战时,陈郡谢氏在京口重新组建北府兵,与上游桓氏配合抵制苻坚入侵,并且在淝水大破前秦军队,其后又组织北伐,还一度收复洛阳城。在军事上,东晋门阀已经达到了历史顶点,然而政治上门阀政治开始由盛转衰。京口北府兵的强大,并不实质意味着东晋门阀的强大,而是意味着重振皇权的军事因素的强大。在对外方面,北府兵可以作为东晋门阀的工具,但在对内方面,北府兵势力足够强大之时,完全可以破坏整个政治秩序,而且士族门阀没有有效的能力予以控制。从刘牢之后来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掌控东晋王朝的兴衰力量,已经从士族门阀转向了北府兵和流民武装,刘裕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时机,才得以重振皇权。
3 结语
如前述,田先生把门阀政治称为皇权政治的变态,有其暂时性与过渡性。门阀政治产生的条件有其外部民族原因,更是中华文明内部的一次过渡性整合。中华文明的主线是皇权政治,门阀政治也是皇权政治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在特殊的历史际遇下出现了变形。但是不论如何,门阀政治带给了古老的中国一种很有创新性的社会格局,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第七十九卷)谢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