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美之舞

2015-01-07曹艺琳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特殊性局限性文学批评

曹艺琳

摘 要:沈从文以独具特色的批评风格著称于现代文学批评史。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雅抒情的浅吟低唱,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幻化为一个舞者,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但沈从文以文学家的身份进入批评领域,艺术家的素养和个人独特的文学观念在其进行批评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与缺憾。本文将从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特殊性;局限性

1 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特殊性

1.1 从小说的唯美到评论的审美批评模式

综观沈从文的创作经历,我们不难看到,1931年以后,他的文学(主要是小说)创作完成了从叙写自身经历到观照社会人生的根本转折,这一时期创作的《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创作的完全成熟。他发现并紧紧抓住保留在原始山村和下层人民中间的人性美与都市上流社会人性扭曲的对立冲突,明确地做出自己的审美选择。沈从文文学作品表现出的这种审美倾向影响到了他的文学批评,进而使他在文学批评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唯美主义倾向,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批评模式。

仔细研读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作品可以看出,在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中,审美批评思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地贯穿于他的所有评论作品中,大到对中国现代作家的评论和他所写的序言、题记,小到他给文学爱好者的回信以及其他随感而发的只言片语等。沈从文从作品的美学特征或读者的审美感觉入手,来探索作品自身或作家个人的审美追求,从而对作品做出一定的美学评价,总结出一定的美学规律。

1.2 “回归传统”的评点式语言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是本于自然,回归自然,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语言方式看,他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顿悟的特色,目的是尽量保留阅读印象的原色原味,并以直观的“评点式”述评,以期与读者达到精神上的沟通。在这方面显然是吸收了我国传统批评语言表达的特点:不重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通过形象、象征、类比等直观的语言方式去引发、启动读者的直觉性思维,由“得意而忘言”之途去体悟、把握审美内容,特别是对作品的风格、意境的评析方面。批评语言于平实、干净中透露出诗意的典雅与睿智的哲思。以“回归传统”的评点式语言,力求达到“意韵美”与“顿悟”的效果,既把落花生行文的风格表露无疑,遣词造句又空灵飘逸。

1.3 注重文体批评

注重从文体入手进行批评是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家作品论涉及“五四”至二十年代活跃的大部分作家,沈从文的论述皆从文体层面入手,以感悟性的语言对小说及其作者作了形象的概括和评论。他指出,罗黑芷的“《春日》集子里全是忧郁气氛”,施蛰存在“文字上都见出细雕的努力”。“在体裁方面,在文字方面,《死水》的影响,不是读者,当是作者”。“李金发,胡也频,使诗接受古文字中的助词与虚字,复词,杨骚诗代表一个混杂的形式”。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气氛”、“调子”、“气息”是沈从文着力较多的地方,它通常代表了作家在创作时呈现出来的风格,是总印象,也正是经常被重视作品社会思想价值的评论家所忽视的地方。沈从文从文学本体出发,抓住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概括,在提及“文字”、“形式”等文体细部特征的时候也没有按西方文论中的分析方法那般作语言层面的精耕细作,而是从中国古典文论中汲取了感悟传神的表达方式,作形象和韵味上的把握。

1.4 推崇生命与创造,注重“静观”

沈从文在批评作家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静观”的审美心态。一方面,当他批评文学作品时,他是以一种静观的心态来品评,表现出理性的评价态度。另一方面,看他所批评的文学作品中是否达到了静观的程度。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非常注重文学的情感性,然而他自己内敛的性格对情感的表达非常含蓄,在文字中都包含了深切的悲悯,对人类的同情与爱。对于情感的无节制的宣泄非常不满,他认为这种无节制主要是不能静观人生的结果,同时也从社会生活背景来寻找原因,最主要的是文字技巧把握不够,艺术表现力不强,把生活与艺术混淆,缺少理性的指导。他对左翼作家描写粗暴、描写血泪、夸张喊叫的文章不以为然。他并不反对文学的功利性,也从时代角度来批评作品,但他所认识的时代是一种体验的时代,一种心理微观的时代。他认为大部分的左翼作家都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对自己笔下的人事并非熟悉,缺乏静观的反照和情感的节制。

2 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局限性

2.1 没有核心的批评理论和严密的体系

与大部分批评家不同,沈从文没有自己核心的批评理论,甚至他的文学批评也没有严密的体系,谈论一个问题,往往太拉杂,中心不明确。在《论施蛰存与罗黑芷》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要讨论的内容如题所示,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各自的地位,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其他作家以作参照,如鲁迅、王鲁彦、许钦文、黎锦明、茅盾、丁玲、郁达夫等,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作者所希望的效果,但同时也淡化了主题,文章显得不紧凑。在《论冯文炳》这篇文章中,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出现。“他的批评的整个过程哪怕是批评活动才刚刚开始,总不像理论型批评家那样,先有一个明晰的指导思想、价值标准,而自始至終都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去体验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并同作家一同‘参与创造。”

2.2 带有本人的主观色彩甚至是偏见

个人的艺术趣味不仅制约着沈从文对于批评对象的选择,也制约着他作为批评家的批评眼光,典型如他对于鲁迅等作家作品的批评。尽管沈从文承认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鲁迅是最成功的作家,但是“鲁迅作品的评价,也只是适宜于从当时一般作品中比较的”。沈从文自

己那种倾向于“和谐”“恬静”的古典“牧歌式”的审美趣味使他对于鲁迅等以国民性批判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多持排斥态度,如他批评“《阿Q正传》在艺术上是一个坏作品,正如中国许多坏作品一样,给人的趣味也还是低级的谐谑,而缺少其他趣味的。”身处学院派文化氛围,京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意识和优越感,也使沈从文对左翼文学不是采取他自己所标榜的学术研究应“求真”和“宽容”的态度,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批评,而流于简单化的排斥、抵制,缺少一个职业批评家的学术立场。一个感性的批评家,由兴而起,以情而终,他的这种批评特色就注定了他的批评文章不可能精于逻辑、体系严密、中心精准,同时也注定了他对笔下的人事投射更多主观体验和情绪,所以在写批评这样重于理性分析和判断的文章时,他的笔下始终伏有一股感情的潜流,甚至有时候这股潜流会冲破理性规范的束缚,喷涌为振奋人心的热情。一个追求独见的批评家,不甘于下四平八稳的结论,超人的慧悟能力总是让他的文章异彩纷呈,同时也就难免剑走偏锋。此外他的轻理智主义倾向,对理论的轻视与排斥,都表现出其批评的局限性。

注释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 A],沈从文选集.第5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

[2]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 A],沈从文文集.第16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2-174.

[3]沈从文.论焦菊隐的《夜哭》[ A],沈从文全集.第16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20.

[4]赵学勇,蔺春华.传统批评理念的现代表现[J].文艺研究,2003,(6).

[5]沈从文.论《阿Q正传》[ A].沈从文全集.第16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01.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文学武.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观[ J],江淮论坛,2000 (2).

[4]艾光辉.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J],中a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 (4).

[5]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01 (2).

猜你喜欢

特殊性局限性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