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在校大学生BMI指数与健康状况关系的比较研究
2015-01-07胡静周腊琴俞彤
胡静 周腊琴 俞彤
摘 要:目的:了解芜湖市在校大学生体质指数(BMI)现状,比较不同BMI水平下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方法:以亚洲成人BMI判定肥胖标准为基准,运用医学统计学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自卑倾向问卷对皖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BMI分组调查。结果:BMI值分布呈现近似标准正态分布,总体来看正常组体质健康总分最高,依次是正常组>偏廋组>超重肥胖组;正常组大学生每周的运动频率,三餐习惯及饮食量均与偏廋组和超重肥胖组存在差异(p<0.05);超重肥胖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偏瘦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应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状况的关注,增加体育锻炼以及合理饮食,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指数(BMI);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注。编号:AH201410368081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和棟梁,大学时代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健康状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7年教体艺[2007]8号文件再次颁发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施《标准》近年的全国学生体质普查结果发现,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总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人群肥胖率急剧上升[1-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用来反映成人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作为肥胖筛查标准的指标,即BMI=体重(kg)/身高2(m2),BMI偏高或偏低均可能导致疾病,尤其是BMI偏高将大大提高患病风险,超重和肥胖已经是成年人死亡的重要促成因素,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皖南医学院425名大学生为本研究对象,男生204人,女生221人,对该群体的身高、体重、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等测试,并对其中一部分人群进行自卑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67份,回收265份,有效问卷250份,问卷有效率94.3%。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根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T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州成人体重分级建议”BMI<18.5为偏瘦,18.5≤BMI≤23为正常,BMI≥23为超重肥胖)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同时采取问卷的形式,对其运动频率和饮食状况及每天进食量进行调查。
1.2.2数据采集和处理
(1)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本校专门体质测试老师采取统一学期统一考试进行测试。测试指标:身高、体重、中长跑(男1000米,女800米)、短跑(50米)、立定跳远、肺活量、坐位体前屈。
(2)自卑水平评定:以自卑倾向问卷[5]为测查大学生自卑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共54个项目,采用1~4分的4点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卑程度越高。可分为8个因子:F1为学业表现,F2为体育运动,F3为外表,F4为爱情关系,F5为社会相互关系,F6为交谈,F7为总体自卑水平,F8为影响自卑判断的心理状态。采用spss20.0和EpiData进行相关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BMI总体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
图1显示BMI指数的分布曲线呈现近似标准正态分布,表明大多数学生BMI分布于正常范围(18.5~23),呈现但也存在超重肥胖和偏瘦的部分群体,由于年龄的原因,肥胖的危害并没有显现出来;女生偏瘦(16.95%)和正常(30.12%)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偏瘦(8.48%)和正常(25.89%),男生超重肥胖(13.65%)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4.95%),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性别不同造成的审美和自我欣赏差异造成的,大学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自身体形和外在表现。
2.2 不同BMI水平大学生体质测试各项指标比较
由图可知,不同BMI水平大学生组间身高值和体前屈值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而体重值与BMI等级呈现正相关性,体重越大,由BMI评定的人体肥胖程度越严重,正常组与偏廋组、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体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长跑可以反映大学生耐力素质的一项重要测试,正常组和偏瘦组的中长跑成绩明显高于超重肥胖组(p<0.05)说明体重越大耐力素质成绩越低,可能由于超重肥胖导致耗氧量增加时耐力素质水平降低,这与其他学者专家研究相一致;[6]BMI值与立定跳远结果呈正相关,说明体重越大,成绩越高,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存在差异。[7]可能由于超重肥胖组男生偏多,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高于女生。
2.3 不同BMI水平大学生体质测试总分值比较
图2用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按照专家意见法得出的评价体质健康指标的组合权重,分别对425名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总得分计算。由表可知,正常组的体质测试总得分明显高于偏瘦组与肥胖组,且肥胖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显著(p<0.05),表明不同BMI水平组间体质状况差异显著,总体大学生人群均体现体质总分正常组>偏廋组>超重肥胖组,随着体重的上升和肥胖程度的递增呈现体质综合能力下降的趋势。
规律运动是指每周至少参加 3 次, 每次运动时间持续 30min 以上的中等强度的体育健身运动。[8]由表可知,正常和偏瘦组的运动频率大于超重肥胖组,超重肥胖组的每天进食次数远远多于正常与偏廋组。因此得出,超重肥胖与体育锻炼和饮食规律有关[9]。
结果表明,学业(F1)、偏瘦组在外貌(F3)、异性交往(F4)、因子上明显要比正常组低(p<0.05),偏胖组在运动(F2)、外表(F3)、异性交往(F5)因子上明显比正常组高(p<0.01),偏瘦组与正常组总分低于偏胖组(P<0.05)。
3.结论
3.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其中BMI指数集中分布在正常范围(18.5~23)。由于学习压力、生活环境、运动规律、饮食状况等因素,造成部分大学生体重偏瘦和超重与肥胖,男生的超重肥胖比例高于女生,女生偏瘦和正常人数比例高于男生,女生往往比较注重自己的外表体型,如今社会普遍以苗条为美,所以女生注重保持体重和体型。
3.2中长跑可以反映大学生耐力素质的一项重要测试,正常组和偏瘦组的中长跑成绩明显高于超重肥胖组,说明体重越大耐力素质成绩越低;不同水平BMI水平组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总得分存在差异性,尤其是超重肥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3体质健康状况与锻炼频率和饮食有相关性(p<0.05),超重肥胖组的锻炼频率明显低于其它组,每天饮食次数和饮食量远远多于正常组和偏瘦组。
3.4超重肥胖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偏瘦组和正常组学生要差,我们医学院的学生对健康的要求相对来说较高,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见BMI指数的差异的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知非常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和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大学生应该多锻炼,合理饮食,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