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双高”人才培养

2015-01-07陈立勇王红梅艾超巍

职业·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双高职业教育

陈立勇+王红梅+艾超巍

摘 要:“十二五”时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强国梦的必由之路。而拥有“双高” 人才(即:高级专业技术+高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中等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深入开展“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科学构建“双高”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社会使命。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双高”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表述:“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向“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方向发展,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强国梦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引擎源自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拥有“双高” 人才(即:高级专业技术+高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根本保障。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成就显著,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职业院校基础能力逐年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入进行……但总体来看,我国的高技能型人才依然严重短缺,区域分布很不平衡,高技能型人才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并集中体现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不适应。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科学构建“双高”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社会使命。笔者立足技师学院,重点从中高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校际合作、建立健全“双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研究“双高”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全面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设一支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产业大军,这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全面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突破口,改变中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脱节、学生继续深造渠道不畅通的现状,以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1.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有效衔接

(1)深化中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制分段培养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不同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可灵活采用“3+2”“2+3”“2.5+2.5”等分段培养模式,运行中突出专业(群)对口衔接,确保中职院校毕业标准与高职院校入学标准的一致或接近。

(2)理顺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升学路径。研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后所涉及的岗位需求和生产工艺,在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培养目标和突出对口生源优势,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教学条件、师资、实训设施等的前提下,依据各自专业目录,确定对口升学专业。

(3)探索中职毕业生在职进修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可通过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等教学模式来吸引企业在职中职毕业生进修深造。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特点、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工作经历和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进修课程,安排学习进度,修足学分即可完成高职教育。

2.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衔接

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际,建立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机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以我国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职业分类大典、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行业企业标准为依据,以区域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为指导,研究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同时,构建内容递进完善、对接连贯紧密、管理规范统一、特色高效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无缝衔接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实际,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等课程设置形式,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工学比例等方面的递进与衔接。

3.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及实训装备衔接

(1)对应中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制分段培养模式,按专业(群)科学规划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分段培养、工学结合等方式,系统合理地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合理衔接。这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2)结合区域行业企业技术设备发展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依据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行业企业设备水平同步的职业教育实训装备技术标准。并依据该标准,明确中高职教育教学各阶段实训装备配置要求,强化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优化劳动者结构,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统筹人才培养工作,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校企共育“双高”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

1.深化校企合作

(1)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办“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奖学金”等途径,让企业直接参与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从专业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考核评价,到招生和学生实习就业,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2)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原则,校企共建“双主体”人才培养基地。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将企业先进设备、生产工艺及生产线等引进校园,着力打造集企业生产经营与学校教学实习、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endprint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校企共同打造专业师资队伍。选派专业教师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同时,学校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兼职教师等形式,将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请进校园,丰富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广泛开展职工社会化培训鉴定工作,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定期组织学生、职工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交流。同时,校企间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信息交流、文化对接等领域可广泛深入地开展合作。

2.强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管理思路。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中,应注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健全保障机制。学校应明确院长为工学结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全面统筹管理工作,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带队班主任24小时驻厂管理。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编制本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化管理细节,并宣传贯彻到各个部门和学生及家长,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管理

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本着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共享性原则,实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可行性教学计划,由学校带队教师与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协同,对实习学生共同实施德育、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安全生产等教育教学过程及日常精细化管理考核,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工学相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双高”人才。

三、加强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校际合作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增长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集中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所需高技能人才供给的严重不足。现阶段,加强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院校的校际合作,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强强合作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及中职学生理论素养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优质就业为目的,最终完成“双高”人才培养。

1.搭建中职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1)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衔接。中职院校可通过建立高校成人教育函授站等形式,与周边高校合作办学,利用大学强大的课程网络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在达到相关职业技术资格要求的同时,修满学历模块,完成学习成果互认。这样,既解决了目前中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的困境,又合理延伸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2)拓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衔接。自学考试具有灵活性、全面性、终身性及经济实惠等特点,中职院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与自学考试的等级相接轨,按照中职教育为基础、自学考试为主导、学分互认为前提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同时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和综合性评价体系,正确协调好教学与考试、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衔接。实施对口升学、单独招生+分段类型培养,按“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中职院校选拔培养应届优秀毕业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高校也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定期跟踪指导生源基地的理论教学和实训工作,实现“技能+学历”的人才一站式培养。

2.中职院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1)中职院校利用优质实训实验教学资源、经验丰富的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职能,积极探索与周边大学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坚持“以鉴定为导向,以培训为重点”的原则,开展在校大学生金工实习和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以提高其职业能力、素养,并通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大学生们顺利获得进入就业市场的通行证,最终实现扩大就业。

(2)中职院校利用其成熟广阔的就业渠道,联手相关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引凤回巢”——在中职院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技能培训,三方定向培养“双高”人才。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实施浓缩式、精华式的教学,将他们再造成学有专攻、技有所长、产研融合的就业宠儿,助推他们在未来的一线岗位上逐步成长为企业的各级管理者。

四、建立健全“双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质量问题日显突出,建立健全一套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多元评价机制日受关注,中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及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作为“双高”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技能人才培训质量、优化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开展中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改革

(1)中职院校可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过程方法,贯彻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顾客是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其提供的产品为教育服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职院校一贯坚持的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学会学习,因材施教提高服务意识,强调全员参与、重在育人,这些做法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持续改进”“系统管理”等要求是一致的。

(2)中职院校在坚持原有教育及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应构建一套突显以顾客(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等)满意为关注焦点,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以过程控制、系统管理为核心,服务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质量管理平台,通过与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零距离对接”,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同时,使教育教学质量更能紧贴市场、服务企业。

2.加强多元中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

(1)中等职业院校根据“双高”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要求,在坚持国家职业标准、强化校企合作、体现个人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中职教学质量评价活动,逐步形成以政府评价为主导,学校内部评价为基础,企业、学生及家长联动的社会评价为依托的中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样,行业、企业的具体要求直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发展动力,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也一改以往政府单一评价的局面。

(2)中职院校紧紧围绕“能力培养为核心,过程评价为重点,实践性教学为主要内容”构建内部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其评价的类型包括:院系两级督导评价、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评价的内容分为:综合评价、专项评价和选优评价等;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自查汇报、现场检查、查阅资料、座谈、听课、问卷测评、分析会、信息反馈、总结交流等;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和机制建设。

五、结语

总之,全球实体经济竞争需求、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终身教育发展的需求,正在汇集成推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等职业院校,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校企深度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双高”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和人才成长道路的多样化,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技术技能强国,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黄志.“双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姚道如,戴之祥,汪涌.产业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汪林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借鉴ISO9000标准若干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5.

[4]牛晓卉.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作者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双高职业教育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