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忧外患,俄罗斯航天工业改革势在必行

2015-01-07王霄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国际太空 2015年9期
关键词:苏联航天俄罗斯

王霄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苏联曾经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国家,也是首个实现人类飞往太空的梦想的国家。航天工业一直是苏联的骄傲,也是其尖端科技最耀眼的领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管了苏联大部分航天工业,依靠苏联时期的航天设备,俄罗斯毋庸置疑地保持着航天大国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俄罗斯每年的轨道发射成功次数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除了航天器发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之外,俄罗斯还是目前唯一能够将航天员送至“国际空间站”的国家。俄罗斯掌握着成熟的空间运载技术,拥有“质子”、“联盟”、“隆声”等系列多种型号运载火箭。目前世界上仅俄、美、中三国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能力,而俄罗斯在近地轨道载人航天领域的经验最为丰富。无论是在运载工具还是在航天器研制方面,俄罗斯仍具有雄厚的基础。

据美国富创公司(Futron)2014年最新发布的《航天竞争力报告》显示,2013年俄罗斯民用航天预算占国家预算的百分比数值较前五年有所增长,政府航天支出大幅增加,发射成功纪录也好于前两年。虽然俄罗斯航天在2013年强劲反弹,却无法掩盖其近20年来原地踏步的事实。苏联解体后到21世纪初期,俄罗斯陷入了严峻的危机中。经济颓势直接影响到俄罗斯航天工业的发展。逐渐降低的先行优势以及资金的限制让俄罗斯航天工业实力大减。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航天事故更是让俄航天工业雪上加霜。

2015年4月以来,俄罗斯频频发生航天事故,先是俄罗斯一直引以为豪的货运飞船进步M-27M在轨遭遇严重故障,随后又是搭载墨西哥通信卫星的老牌火箭质子-M发生事故,接连不断的重大事故让刚刚平复并实现强劲反弹的俄罗斯航天工业再次陷入一片阴霾中。国内民众对航天工业的信心骤降,一些国际用户因担心可靠性问题准备放弃使用质子-M火箭。一时间,关于俄罗斯航天工业的质疑层出不穷,大多数人持有悲观看法,更有专家称,俄罗斯航天工业已经进入“系统性”危机。

俄罗斯历来强调以航天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表示,俄罗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航天优势。但事实上,因人力财力不足、国内生产体系畸形、生产能力下降等因素,俄罗斯航天业已经步入发展困局。此外,航天业本身具有先期投入高、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这些原因决定了俄罗斯近来频繁遭遇发射失败、航天实力大打折扣的局面。相比经费而言,人才老化断层现象更加严重。可以预见的是,若非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航天工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未来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俄罗斯的航天工业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和其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面临政治动荡、民族分裂、经济危机等问题,航天预算也由苏联时期的“优先保证”降低到目前的“有所倾斜”。经济的不景气和政治的不稳定,一方面造成了行业内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从业者流失海外,国内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也直接阻碍了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进程。俄罗斯近20年来航天技术发展缓慢,更多的是靠“吃老本”维持现状,资金的匮乏和人才的缺失,让俄罗斯几次错失技术更新时机,逐渐由曾经的航天头号强国变成第二梯队的航天国家,航天工业基础也日益削弱。普京上台之后,明确了国家整体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俄罗斯特色的发展道路,使得国家逐渐回归正轨。梅德韦杰夫上任之后更是提出要大力推动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俄罗斯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俄罗斯此时提出要重振航天强国雄风,也是为了配合国家发展,属于国家战略的整体考量。

首先,俄罗斯虽仍是航天大国,但其地位与冷战时期的苏联却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十年来,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的航天工业。美国现在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航天强国,欧洲国家航天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和日本的航天工业也是突飞猛进,只有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航天强国止步不前,甚至还要依靠“吃老本”来维持现状。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非常严峻,新兴的航天国家不断崛起,实力稳步增长的现状对俄罗斯构成了一种潜在威胁。作为老牌航天大国,俄罗斯需要也必须有所作为,重塑航天大国雄风。

其次,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发起全方位多轮制裁,其中包括航天领域: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中止了与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大部分合作。此外,美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出口管制还将俄罗斯军用通信股份公司、俄罗斯科学院无线电学和电子学研究所萨拉托夫分所、商业安全科学院和努科林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列入管制名单,并拒绝向俄罗斯及其利益集团出售、运送美制航天器以及含美制部件的航天器。由于卫星平台和航天器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此番制裁对俄罗斯航天工业造成极大影响。俄罗斯高层痛定思痛,决心通过行业改革扭转此局面,将危机化为转机,彻底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

第三,冷战时期苏联的航天工业以军事为主,航天军工企业优先获得资金和资源,却没有为其他民营部门带来更多好处。苏联时期的军事工业发展完全依靠国家的政策与投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公有制转为私有制为主体,俄罗斯进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转轨时期。变革导致减少了国家对庞大航天工业的支持,俄罗斯航天工业企业面临着市场化的实际问题,但是自身并没有做好准备。航天企业习惯了国家财政和政策支持,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完善的自主经营模式,市场观念淡薄,很难找到自身盈利的增长点,造成了企业盈利性低,企业负担沉重,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从产业自身因素看,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下来的航天工业规模过于庞大,研究院所、工厂、企业高达数百个。在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机构又形成了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的开发和生产模式,靠惯性推进,运行效率低下。由于各集团之间分工不明确,很多企业都在进行同一领域的研究开发,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研发成本,最后各个企业在每个领域都想分一杯羹,而放弃了自己本身最初擅长的领域,造成了行业内部混乱。

从航天管理体制来看,内部监管不力,监督不严,导致体系内问题不断;从人才结构来看,俄罗斯航天人才老化现象严重,缺乏后继青年骨干。尤其近年来发射频繁失败,无异于雪上加霜。正是这些原因推动俄高层领导下定决心对航天工业领域进行整改,以期通过改革使航天工业走出“系统性”危机。

近年来,为了解决俄罗斯国内社会经济问题和重振航天大国雄风,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航天工业的发展,并将提高国家航天部门的竞争能力和充分发挥其潜力作为火箭-航天工业的战略目标。因此,俄罗斯一方面加强对航天工业的资金投入保障,另一方面坚持航天工业的结构改革,以适应新的国内环境。

猜你喜欢

苏联航天俄罗斯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同舟共济